關於一汽的史料提到,在一汽成立初期,曾將「滿洲師範大樓」及周邊建築作為居住和辦公用房。這裡的「滿洲師範大樓」也有稱「偽滿師範大樓」的。但對於這棟大樓、這所學校,卻鮮有人知曉、鮮有資料提及。後據長春文史研究者袁海光提供的資料,原來,所謂的「滿洲師範大樓」就是偽滿新京在滿師範學校的舊址。
早在偽滿洲國成立之前,日本人就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多所「在滿師範學校」,這是日本為殖民東北、強化日本人及子弟殖民中國滿蒙的教育。在長春的「新京在滿師範學校」建於何時,為何選址在偽滿新京(長春)的綠園大街1棟(今長春市皓月大路3788號),學校採取怎樣的管理方式呢?今天就來說一說。
「新京在滿師範學校」的建立
20世紀初期,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逐步攫取了對中國東北的控制權。為「開發滿蒙」,滅亡中國,40多年間,日本先後動員了100多萬日本人進入中國。為強化對這些日本人及子弟殖民中國滿蒙的教育,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了多所師範學校——「在滿師範學校」。這些學校專門招收在東北的日本人子女,位於偽滿新京(長春)綠園大街1棟(今長春市皓月大路3788號)的「在滿師範學校」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說起日本人的「在滿師範學校」,還是很有些歷史的。日俄戰爭後,日本人侵占了中國的旅大地區,沿用沙俄的舊稱,將旅大地區設為「關東州」,讓數以萬計的日本人移民到「關東州」。日本殖民當局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在「關東州」建立了大量的日本人學校,為日本移民建立起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完整教育體系。這些學校是以「開發滿蒙」為宗旨,使日本青少年「將來擔負著開發滿蒙的重大使命」。
為了永遠霸占中國東北,培養開發滿蒙的殖民人才,日本「關東州」殖民當局提出並加強了日本人教育的「地方化」「鄉土化」措施,要求學生「以滿蒙為家」「隨土而安」,長期定居,「把滿洲真正當作日本的生命線,並培養他們具有保衛疆土的愛國精神」。這些在東北的學生,受到了比在日本國內更為優越的教育。
偽滿洲國成立後,日本人更是大量湧入中國東北,日本當局非常重視對這些日本人及其子弟的教育。相關資料記載,1936年10月5日,日本設置「在滿日本人教育調查委員會」,調查審議在東北的日本人教育的方針。委員會提出《關於在滿日本人教育委員會決定案》,在教育方針、教育綱領和實施要領中,設計構建實施殖民主義教育、培養侵略者的方案。
1937年,日本侵略當局導演了一場「撤廢治外法權」騙局,於當年的11月5日,和偽滿洲國簽署了《日本國與滿洲國間關於廢除在滿洲國的治外法權及轉讓南滿鐵路附屬地行政權條約》及《附屬協定》。決定「撤廢偽滿洲國治外法權」。但世人皆知,日本的「撤廢治外法權」是對中國赤裸裸的欺騙。因為隨著日本在東北的統治初步確立,偽滿洲國完全成為其傀儡政權,此時撤銷在東北的治外法權,絲毫不影響日本對東北資源、土地的占有。事實上,日本在東北享有的特權無一廢除。
就是這樣完全無意義的「撤廢治外法權」,日本人卻刻意保留了對日本僑民的教育權,而且還設立了「在滿教務部」主管僑民教育,並把在滿教務部列入日本政府序列。據《關東局要覽》一書記載:「到1941年前後,隨著開拓地在滿國民學校的快速增加,以開拓地教育為重點,關東局在滿教務部積極籌劃在新京建立師範學校,4月,在新京建設在滿師範學校。」偽新京在滿師範學校位於新京(長春)西南部綠園大街1棟。建校之初,學校有「班級數5個,學生數157人,教職員工16人」。學校雖設在「新京」,但面向居住在全東北的日本人子弟招生。
偽新京在滿師範學校同其他在中國的日本人學校一樣,是日本軍國主義對生活在中國的日本青少年學生進行殖民主義教育的工具。1943年3月26日,日本政府以第213號敕令頒布《在關東州及滿洲國帝國臣民教育令》,要求「以徹底至誠盡忠的精神培養皇國民為大本」。日本當局把對生活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青年教育問題上升到「皇民教育」精神層面。
「新京在滿師範學校」的建設選址與管理
「新京在滿師範學校」的校址選定,日本當局也費了很多心思。為什麼選擇「新京」的綠園大街1棟作為校址呢?
上世紀30年代,長春已形成了圍繞長春廳衙的大馬路商埠地、圍繞寬城子火車站的中東鐵路用地、圍繞頭道溝火車站的南滿鐵路附屬地三大繁華地塊。而此外的大片土地仍是鄉野農田,尤其是今天長春西部的綠園一帶,當時地廣人稀,還有許多林地、沼澤和農田。在1932年出爐的《新京都市計劃圖》中,長春西部的大片區域第一次以現代都市的樣貌被描畫、設計出來,當時的「綠園至長紡一帶」是偽皇宮宮廷府預留地。此後,這一區域開始建設。
從1932年到1937年,偽滿國都新京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在當時的西部街區,也就是今天綠園區的範圍內,賽馬場、高爾夫球場等高端娛樂設施陸續建成並投入使用,這裡開始成為偽滿權貴名媛聚集的休閒之所。經過幾年的建設,昔日寂寥的鄉野不僅日漸繁華,自然環境的改造也開展起來。
偽滿時期,在今天綠園區的範圍建成了十幾塊面積大小不等的公園綠地,對以「西湖」命名的大片水域也進行了修整。這裡綠樹成蔭,水系豐富,環境宜人。所以,當時許多日本官員和平民集中居住在這裡,至今這裡還有「官舍」「和樂街」「萬福街」之類的老地名和老街道。由於這裡是日本人集中居住之地,加之環境又好,於是,日本人趕走這裡的中國居民,這塊地方就成了日本人的師範學校校址了。
在尋訪「新京在滿師範學校」舊址的過程中,據70多歲的張老先生介紹,他家當初就住在「偽滿師範學校」的院裡。他的父親常和他回憶起被日本人趕出家園的事。那是在1940年前後,日本人看上了他家住的這塊地方,強行把他家和一些鄰居趕到郊外。後來日本人的學校建成,他父親還常回來看看。父親曾告訴他:「日本學生經常在校園裡練刺刀,不讓中國人到跟前看。」按照張老先生的回憶,「在滿師範學校」校園面南背北,前後兩棟大樓,前棟是教學樓,後棟是師生宿舍,中間是操場,操場兩邊是連接前後樓的迴廊,操場邊上有大片的樹林。日本學生在這綠樹成蔭、曲徑通幽的學校里讀書學習,享受著中國的土地和人民的供養。
1934年年末,日本在「新京」設立的殖民統治機構關東局成立,「新京在滿師範學校」與其他在東北的日本人學校一樣,由關東局統一管理。關東局對在中國東北的日本人學校的管理,嚴格按著日本國內學校的管理規程,並且還多了最重要的「殖民滿洲」的教育內容。日本學生必須接受軍事訓練,張老先生的父親看到的日本學生「拼刺刀」就是學生軍事訓練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
「拼刺刀」,日本人也叫「槍劍道」「刺槍術」「刺刀術」或「刺殺術」,在日本軍國主義的《教育敕語》中,規定日本的中小學生必須進行軍事訓練。可見,日本人牢牢地掌控在中國東北的日本人及其子弟的教育問題,以期讓這些人將來更好地完成把東北變成日本領土、進一步滅亡中國的目標。
「新京在滿師範學校」舊址今昔
1945年,隨著日本戰敗投降和偽滿洲國的倒台,偽新京在滿師範學校與其他日本人學校一樣,師生被遣散,學校舊址或空置或被中國政府收為它用。上世紀50年代初,受風雨侵蝕、荒涼了多年的學校舊址才有了生機。
根據1951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把第一汽車製造廠的廠址設在吉林省長春西南部市郊的決定,1953年夏,當時稱「652廠」的一汽最早的建設者們進駐了師範大樓及周邊建築,在這裡「安營紮寨」。
為建設一汽,中央調來兩萬多人的施工隊伍。曾在一汽工作過的李嵐清同志發表在2016年2月刊《汽車人》雜誌《深切緬懷我國汽車工業傑出奠基人郭力同志》一文中說:「為了保證建設大軍有地方辦公、居住,郭力同志多方設法,組織修復了偽滿留下的『875大樓』和『師範大樓』,作為建廠指揮中心,改建了用作職工醫院的『白樓』,用於教育培訓中心的『灰樓』,解放軍移交的倉庫,供職工臨時居住的『四聯』『綠園』『孟家屯』等簡易宿舍,以及培訓技術工人的『黃樓』,接收了部分企業供職工實習等等,這些就是最初的施工現場的設施。」
在另一篇由邵梁、董競琦撰寫的《一汽籌備建廠時曾叫「六五二」》的文章中,也提到了一汽建設初期使用「師範大樓」的情況,文章說:「籌備建廠四年間,一汽厂部搬了幾次家。在重慶路辦公的時間並不長,隨後搬至875大樓、師範大樓。」
一汽建設者進駐「新京在滿師範學校舊址」之後,也幾經變遷。資料記載,1953年1月, 652廠組建衛生科;1953年5月,建立衛生所;1953年11月5日,在「滿洲師範大樓」旁邊的綠園灰樓組建第一汽車製造廠職工醫院;1957年職工醫院住院部從綠園灰樓遷至綠園大街1棟的「偽滿師範大樓」舊址;直到1975年8月,職工醫院的大部分遷至東風大街67號現址。這裡的「師範大樓」「滿洲師範學校」「偽滿師範大樓」皆為「新京在滿師範學校」舊址及建築。
如今,「新京在滿師範學校」舊址已成為一汽總醫院(吉林大學第四醫院)的一部分,一汽的職工們在這裡病休療養。幾棟遺留下來的大樓及附屬建築因風雨的侵蝕已經破舊坍塌,在本世紀初被完全拆除,這裡已經沒有了昔日「在滿師範學校」的影子。
信息來源:長春晚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LdCHW8BMH2_cNUgk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