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類似於電視購物新媒介版的「直播帶貨」在粉絲、主播、平台和供應商的簇擁下迎來一場盛筵。
在剛剛過去的 「雙十一」凌晨,有近4000萬人通過手機觀看薇婭的直播購物,「五、四、三、二、一」, 這樣的倒數被重複了數百次,每一次倒數結束都伴隨著螢幕兩端腎上腺素的飆升。
更直接的感官刺激
今天,人們的消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已從圖文時代過渡到視頻直播時代。著名的網紅主播薇婭直播賣貨時,商家們紛紛聚攏上來隔著玻璃盯著直播間。爆款商品在「五四三二一」說完後的幾秒內就會銷售一空,商家們的表情往往都是由好奇轉變到驚訝,當薇婭問他們要不要加貨時,他們手忙腳亂地打電話確認庫存。
同時引起人們熱議的還有電商主播李佳琦,去年他曾經在5個半小時的直播中,賣出了2萬3千單的產品,完成了353萬的成交量。今年再走進他的直播間,從化妝品到包包,從不鏽鋼鍋到農副產品……這在以前,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活靈活現+體驗感強+限時促銷+好奇心+衝動消費+明星效應+信任背書,這套組合拳讓消費者無法拒絕,難怪有網友說:「當初你們嘲笑父母被電視購物洗腦,現在輪到你們了,只不過螢幕換小了而已。」
更有趣的是,「直播帶貨」還從電商圈火到了娛樂圈,李湘、柳岩、王祖藍……一眾娛樂圈明星也紛紛走進直播間,帶起了貨來。
毫無疑問,直播帶貨已經成為撬動電商經濟的新方式,也成為掙錢最快、掙錢最多的手段之一了。
數據顯示,2019年,網絡主播的平均月薪為10570元,較2018年漲幅達到17%。2015年中國網紅經濟營收規模為1.1萬億元,到了2018年網紅經濟規模突破2萬億元,中國網紅粉絲總人數已達到了5.88億人,54%的95後最嚮往的新興職業選擇為主播、網紅……
事實上,直播已經成為電商的標配。今年3月,騰訊啟動直播內測,並在9月份再度更新產品功能,正式招募合作MCN;6月,小紅書也內測直播;7月,京東宣布投入10億打造自己的「李佳琦和薇婭」;蘑菇街發布直播雙百計劃;8月,網易考拉、蘇寧易購也上線直播功能;10月,知乎加入直播戰隊……
那麼,電商直播是怎樣抓住了人們的消費心理?有觀點稱,網紅「帶貨」的屬性蘊藏著極大的商業潛力。相較於之前傳統零售冷冰冰的陳列,到火爆一時的電視購物,再到現在的網絡直播。後兩者都有更強力的感官刺激,主持人們通過富感染力(誇張的)和聲情並茂的推介更能快速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阿里巴巴相關負責人告訴媒體:「商家在直播形態里的表現出乎我們意料,我們一直以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只能是商品,後來發現其實很多主播的講解能力、專業素養、個人表現力都讓人眼前一亮,未來我們會進一步推進商家主播。」
例如,女裝品牌LILY天貓店在11月9日至11日連續三天通宵直播,店裡的多位主播輪流排班,試穿、介紹、搭配衣服,發放限時優惠券。一名買家表示,這些主播身高、體型不一,會逐一展示同一件衣服穿在不同人身上的效果,講述試穿感受,比起達人來更有親和力和說服力。最終,今年LILY雙11再登天貓「億元俱樂部」榜單。
除了天貓品牌店鋪之外,生鮮電商也開始探索電商直播的銷售模式。某自營生鮮電商平台在半年前開始入局,培養了1000多名合作主播,覆蓋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等平台。
產業鏈決定這一局成敗
有意思的是,2015年剛開始出現直播銷售的時候並不被看好。伴隨著門檻低、成本低、收益高等等亂象,一度被各路專家賦予了「太過急功近利,市場太過浮躁」的濃重負面色彩。
此後電商直播便一直不溫不火,而這輪直播的熱潮,從內容、平台、渠道、技術服務到媒體、營銷策劃等等,都為直播行業注入了新的商業基因。
「電商直播的第一個階段,就是三年半以前,整個行業都在摸索。」,蘑菇街資深副總裁金婷婷表示,第二個階段則是產業化,形成包括專業主播、MCN和供應鏈等在內的產業分工,而目前則邁入第三階段,其關鍵詞是「整合」,換言之即「產業鏈重塑」。
一場新的競爭已經拉開序幕,優質的MCN成為行業的香餑餑。
「MCN」全稱是Multi-channel Networks,是指多頻道網絡,指代幫助內容創作者提供商業化變現的組織,俗稱「網紅經紀公司」。
《2019中國MCN行業發展研究白皮書》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MCN數量已經超過5000家,並且將90%以上的頭部網紅收入囊中。
papi醬在成名後就選擇了MCN的玩法,成立了papitube,並簽約了60多名短視頻作者,覆蓋搞笑、生活、美妝、影視、科技、萌寵、美食、旅行等垂直領域。
在培育網紅方面,大部分MCN機構的流程相似。他們會先去校園、社交平台上尋找素人,根據他們的不同風格設置人設,有的是辣媽型,有的是清純型,還有的是閨蜜型,帶貨的品類和文案也根據人設有所不同,總之會儘可能的對主播作出細分,以便精準的打動粉絲。
網星夢工廠聯合創始人范蠡介紹,公司孵化的帳號覆蓋多個平台,領域包括美妝、零食、數碼、母嬰等,其中有100多個腰部微博大號,全網有500多個IP,累計約3億粉絲。雙11當天,其旗下帳號平均每秒累計成交17單,累計成交160萬筆,成交GMV達1.5億。
其實,在利用直播進行營銷的時候往往離不開優化的供應鏈。
世界級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和服務之間的競爭,而是背後模式與效率之間的競爭。」所以,現在有句非常流行的話叫「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今天的電商競爭,核心正在逐步轉向人貨匹配的效率。「蘑菇街在某些情況下其實就是等同於主播的天使投資人,在前期與主播深度綁定,幫助主播成為品牌主理人或是CEO。」蘑菇街CEO陳琪這樣描述了蘑菇街在電商直播鏈條上扮演的一層角色。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商平台在主打網紅帶貨,電商與工廠的關係走的越來越更近,按需定製,按需量產,低價走量,對供應鏈的管理要求越來越高。
網紅直播需要確保更低的價格來走量與加強粉絲黏性,但就算是帶貨能力再強的大主播,如果沒有有超高的上新速度以及貨品豐富度,也帶不起銷量。
正如有人說到,假如李佳琦在美國做直播帶貨,即使他能拿到同樣多的訂單,也沒有能力把這麼多貨即時送到客戶手上,這些都涉及到工廠與供應鏈時效。不少帶貨能力強的網紅為了確保穩定貨源,都搬去了離供應鏈最近的地方。
陳琪表示,隨著主播新人孵化的流程形成體系化和機制化,選品中心還將走出杭州,去各地建立更多的選品基地,從而實現「有主播聚集的地方就有貨;有貨的地方就能有主播」的雙向覆蓋效應。
狂歡後的焦慮
近期發生一些頭部主播「翻車」事件也引起了主管部門的關注。繼之前廣電總局「出手」後,11月14日商務部也發話了。那麼問題來了:網紅主播帶貨,貨品質量不佳究竟算誰的?
上海財經大學研究員、電商領域專家崔麗麗表示,直播帶貨還是一個新興事物,「如果主播推薦的產品出現問題,該由誰承擔什麼樣的連帶責任,目前在主播、MCN機構、直播平台之間還沒有一個機制。」
在這個每個人都想來分一羹的火熱風口下,直播帶貨實則暗流涌動,存在著許多令人詬病的問題。
首先,某些網紅主播「水分多」、直播數據造假泛濫。「鍍金、刷榜、買熱搜」已經成為現在網際網路常見的熱詞了。簡單來說,就是用錢砸出來的曝光度和熱點。
同樣的,在帶貨直播界也存在著這種現象。只要人們在網上輸入「刷數據」、「直播」等關鍵詞進行搜索,就會找到大量針對各大網絡平台刷數據的群組。除此以外,刷粉絲量、評論量、轉發量、點贊量、瀏覽量、觀看人數、直播間互動等等數據的廣告在網絡上也是屢見不鮮。
前段時間,蜂群文化被曝數據造假之後,就在網上被傳得沸沸揚揚了。原來,一家產品商為推廣自己的產品,他們找蜂群文化一個300多萬粉絲的網紅張雨做了一場預計100萬的vlog推廣。
活動當天,張雨晗的微博播放量超300萬次,評論區評論數超1000多條,而且好評如潮。但奇怪的就是,這麼好的一個推廣數據,最終的產品成交量卻為0。
消息一出,外界譁然。目前這場風波還沒有最終的定奪,但這足以掀起網紅帶貨數據造假的冰山一角。
其次,直播產品的質量問題堪憂。相比於數據造假,其實更加可怕的是產品存在質量問題。
看過短視頻和帶貨直播的人都知道,在看直播時候的購買慾望是十分強烈的,在主播滔滔不絕的「種草」渲染中,很多人不知不覺地就「剁手」了。但許多網紅力薦的「爆款」產品,不少是屬於「三無」的高仿品。
比如,前些天「帶貨一哥」李佳琦在直播間給某款不粘鍋帶貨時,就出現了十分尷尬的事情:只見雞蛋牢牢的粘在鍋底,並開始糊鍋。李佳琦試圖救場連說了好幾句「不會粘鍋的」,但當他鏟起鍋里的雞蛋時,雞蛋仍粘在鍋里……全網幾十萬人都目睹了這一幕,簡直是大型翻車現場啊。
半數以上的網絡主播處於20-25歲之間。75.7%的相關從業人員為本科以下學歷,49.7%人員來源於農村……「在此環境下,如何使直播持續健康發展成為必須研究的問題。」有律師表示,實際上,網絡代言人就是廣告代言人,應當符合《廣告法》和《電子商務法》的有關規定。他們帶貨只能帶自己使用過的商品、接受過的服務,當然不能帶醫療藥品、醫療器械或者保健食品等。同時,消費者如果通過網絡直播帶貨購物,一旦確認收到的是假冒偽劣或者質量不過關的產品,帶貨的主播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雖然每一種新興業態在其發展初期都難免會有一個「野蠻生長」的階段,但依法規範各種新業態絕不能是一句空話。(作者:宋誼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