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課不得為師」:大學回歸本位|澎湃社論

2019-09-24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堅持「本科為本」才能為社會批量培養有用之材,才能為產業升級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才能形成產學研良性循環。

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主任楊衛給本科生上通識課程《力學導論》 錢江晚報 圖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岩近日透露,「最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將發布,在學校連續3年不給本科生上課的教授和副教授,會被清理出教師系列。同時,我們要讓學生畢業和課程難起來,不能是一進了學校就進了安全箱,不好好學習的學生畢不了業。」

一邊所有的教授、副教授都要給本科生上課,另一邊讓學生忙起來,告別「那些天天睡大覺、天天打遊戲、天天喝大酒的醉生夢死的日子」。在教與學兩端同時趨嚴,正是要徹底扭轉高等教育寬鬆軟的狀態。

曾有多少中學老師是這樣「寬慰」學生的,「等你們考上大學就輕鬆了,愛咋玩咋玩」,又有多少學生還真的聽進去了,一上大學就玩起來了。直到畢業多年以後,這些「逍遙派」才回過味來,把職場發展後勁不足歸結於當年的虛擲光陰。

另一方面,許多大學對教師的考核與激勵多年來偏向於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形成重科研輕教學的普遍風氣。一個直觀現象是,一些盛名在外的大牌教授,本校本科生卻難得一見,因為他們平日都輾轉於各種活動和會議之間。

從長期來看,大學重科研輕教學必然是難以為繼的。從知識傳播的角度講,沒有高水平的本科生,就沒有更多的青年人承繼、發揚新的知識。有些研究生導師招生的時候抱怨本科生基礎不牢,也該問問自己在本科教學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更重要的是,不管研究生如何擴招,絕大多數本科生都是直接畢業進入社會的。本科生的質量直接反映著高等教育的質量。堅持「本科為本」才能為社會批量培養有用之材,才能為產業升級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才能形成產學研良性循環。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風向已然變化,糾偏之舉正在路上。2018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期間,150所高校聯合發出《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提出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本科教育。

今年前段時間,南京林業大學的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蔣華松評上教授的過程中沒有要求審查一篇論文,「單純考查他的教學在師生中的口碑度和課堂質量。」南林大的這一創新之舉引發熱議,可謂全國高校重新認識本科教學工作的一個縮影。

大學教授必須給作為學生主體的本科生上課,大學生必須好好學習才能畢業,這些本是最起碼的常識。讓大學的重心回歸教與學,是還原教育的本來面目。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是建設一流大學的題中之義。

解決了認識層面的混淆之後,下一步應該進入實踐層面的探索與改進。重視本科教學不等於把大學變成高中的延伸,在提高難度級別的同時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慾望才是改革的目標,需要各所大學與廣大教師嚴肅對待。

※ 編輯|程仕才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有深度、有態度、有溫度的新聞評論,盡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gS7ZG0BJleJMoPMR4X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