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八岐山

2019-07-23     最青州



八百里沂蒙,多山多水。山有千般面貌,水有萬種形態。山水迴旋間,展現千萬氣象,孕育萬千神奇。造化之功,全在靈妙。

沂蒙腹地有邑臨朐,境內有山曰沂、曰嵩,或享「天下第一鎮山」美譽,或與中嶽嵩山相彰,皆成勝景。然另曰「八岐」者,雖無如此盛名,卻亦自成風韻,獨絕於天地之間。

《魏書》記載:「八岐山,下如九疊屏風,上則八峰並秀,如森戟排列。」可見,這是一座很早就引起注意的山。此山在臨朐縣城西南不足二十公里,我得地理之便常去探尋,有時選一山頭奮力攀登,有時沿山麓散漫而行,有時擇一視野開闊處遠觀其全貌,各有各的情趣,各顯各的乾坤。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許可以再加上一句:一種風物孕育一種基因。細究起來,上蒼造物,皆有深意。八岐山,因一山分支八頂,故名。其八峰巍然屹立,形如八大將軍,又名將軍山。人們都說:八峰「將軍」,在此排兵部陣,守護著這片土地。說來也奇怪,八岐山一帶,果真就是一方忠貞尚武之地。


點將台

歷史與現實總有一些驚人的呼應。八岐山北邊不遠處,有一座逄公廟,供奉的是逄公逄伯陵。據史書記載,上古炎帝有子名陵,商朝初年受封於逄(今八岐山北麓石門山),建立逄國,為伯爵位,世稱逄伯陵。逄伯陵忠君愛國,禮賢下士,備受擁戴。有一年夏天,南方江淮地區發生了特大水災,顆粒不收,餓殍遍地。該國國公姜貅向逄伯陵求助,逄伯陵挑選了甄、權、烈、丹、羿、寅、禹、耕等八位賢士,隨使臣前往南方救援,一去就是五六年。

在此期間,逄伯陵的外甥楊驥背叛朝廷,率兵進駐八岐山北麓的逄山,並多次擊退官府圍剿。皇帝遂命逄伯陵勸降楊驥招安。逄伯陵奉命前去捉拿。楊驥使出了「懸羊擊鼓」和「餓馬刨槽」的詭計:將戰鼓上面吊起羊,羊蹄不停地蹬鼓,發出鼓聲;將餓馬栓在槽邊,把馬蹄放在槽里,飢餓的戰馬不停地刨著槽子。逄伯陵聽到山上擊鼓陣陣、馬蹄得得,以為外甥就守在山裡,可等到了山上,卻只看到累死的羊馬,才明白楊驥早已金蟬脫殼,逃之夭夭。逄伯陵一生忠君愛國,這次卻辜負皇恩,他愧疚不已、仰天長嘆,毅然跳崖自盡。

當甄、權等八位賢士完成任務榮歸故里時,看到八岐山下規模盛大的祭祀場景,心中不覺一驚。得知逄國公因忠跳崖後,他們捶胸頓足、痛不欲生,從此長跪於此。「活著不能輔佐恩公,就乾脆隨公而去,永遠守護恩公。」賢士們的忠孝之心感動了神靈,將他們的身軀化作了「八峰並秀,如森戟排列」的峻峰,酷似八位自北而南凜然屹立的將士,成為後人景仰的八面旗幟。這一悲壯的傳說,很快就內化為一代代臨朐人骨子裡的強大遺傳基因。

眾所周知,沂蒙山是全國著名的四大革命根據地之一,素有「華東延安」之稱。在這裡,每一座山頭都燃燒過抗日戰爭的烽火,每一寸土地都滲透了抗日軍民的鮮血。「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塊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個娃,送去上戰場。」沂蒙山地區的人民,就是這樣的秉性。正因為此,沂蒙精神才能載入史冊、光耀千秋。

作為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奪取革命戰爭勝利的偉大征程中,臨朐人民踴躍參軍參戰和支前,其中僅載入史冊的革命烈士就有1500多人,一個個英雄壯士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被廣為傳頌。臨朐人民因此成為偉大的沂蒙精神的締造者之一。沂山、八岐山也由此代表了臨朐的一種高度、一份深厚。



曾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的遲浩田上將,是一位從重重戰爭硝煙中走出來的共和國功臣,對臨朐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一直把臨朐當做了自己的第二故鄉,給予臨朐很多的支持幫助,並多次題字鼓勵。遲將軍與臨朐結緣,還得從上世紀四十年代說起。1947年7月19日,南麻戰役打響,激烈的戰鬥使敵我雙方都傷亡很大,遲浩田也身受重傷,離死神只有半步之遙。昏迷了幾天幾夜後,遲浩田被一股奇異的汁液潤醒。他緩緩地睜開眼一看,原來是一位善良的大嫂在給自己喂奶。「大兄弟,你可醒過來了!」見他醒來,那位大嫂竟然驚喜得流出了熱淚。之後幾天裡那位大嫂傾其所有,煮小米粥,擠乳汁,還殺了僅有的老母雞熬成雞湯喂他喝,終於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讓他重新回到戰場叱吒風雲。自此以後,臨朐就成為遲將軍永遠的牽掛,還多次到臨朐尋找過給了他第二次生命的紅嫂。如今七十多年過去了,每次談及往事,年已九旬老將軍都會深情地對人說:南麻戰役我負了重傷,在臨朐縣窪子大隊(八岐山腳下的一個村子)養過傷,全靠臨朐老鄉給我吃紅嫂的奶、喝小米稀飯才把我救過來的。

在那個年代裡,臨朐湧現出了多少紅嫂!為了革命戰爭的勝利,她們寧可讓自己的孩子餓著,也先把乳汁留給重傷員們喝。她們到底救活了多少人,沒人能說的清楚。被救活的人叫啥名字,她們也不知道。她們只知道:為了救活人,為了戰爭的勝利,必須這麼做!這個心中盛滿大愛、大義的群體啊,哪一個不是一塊無字的豐碑?!

懷著獨有的愛國情懷和保家衛國的自覺擔當,建國後臨朐青年積極投身軍營者眾多,且大都表現優秀,成為臨朐的一個個驕傲,並出現了二十多位將軍。臨朐也因此增添了將軍之鄉的美譽。而僅在八岐山附近方圓幾十里地域之內,就出現了包括兩位上將、兩位中將在內的八位將軍。八位將軍,八岐山峰,是否冥冥之中也有一些天意?

八岐山北鄰,有一座太平崮。據從八岐山腳下花園河村走出的知名作家、媒體人譚佃貴介紹,太平崮山頂面積4萬餘平方米,平坦如坻,海拔606米,巧合六六大順之意。民國《臨朐續志》記載:「亂世附近村民多避禍於此,以求太平,故名太平崮。」在「南匪」橫行和抗日戰爭時期,花園河村民到太平崮山上避難,無一人受到傷害。站在太平崮上南望,「八峰將軍」好似正在率兵接受檢閱、等候戰令,於是人們又稱其為「點將台」。

花園河村民高興林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四十年前的一天,村裡一群十幾歲的頑童,來到北山點將台下。此處峭崖絕壁,高達數丈,從來沒人能從正面爬上去。一個孩子說:「誰爬上去,誰當將軍。」這十幾位頑童聽後一時興起,爭著往上爬,可是僅僅爬到幾米高處,就都退縮下來。只有一個綽號「孩子王」的頑童,一直拽著岩石中的荊條,用力蹬著山石奮力攀登。當他咬緊牙關好不容易快要爬上山頂時,一股猛烈的山風突然朝他襲來,毫無防備的他猛然隨山石跌落下來,夥伴們都被嚇得目瞪口呆。但他慌而不亂,危急中用力拽住了懸崖縫間的一棵山榆,最終用足氣力,驚人地爬上了「點將台」。當夥伴們沿著西邊緩坡跑過來後,他站在平坦的點將台上,像一位大將一樣,指著對面八座山峰說:許將軍、譚將軍、高將軍、馬將軍……八座山峰,就是八大將軍。鄉親們得知這一驚險的事件後,都驚詫不已,認為這孩子臨危不亂、福大命大,並且有著非凡的頑強意志,將來必成大器。四十年後,這位當年的「孩子王」,果真成了指揮千軍萬馬、馳騁沙場的大將軍——他就是現在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上將。



奇異的山體形態,忠烈的八士傳說,革命戰爭硝煙里的鋼筋鐵骨、紅嫂情懷,以及後來從這片方寸之地誕生的八位將軍,賦予了八岐山越來越多的神秘色彩,讓人驚異,也使人心生崇敬。正如譚佃貴所言:自古八岐藏龍韻,雲水和貴生紫煙。然而,不管人們給予它多少的溢美之詞,它依舊保持著原來的面貌靜靜地屹立著,不喧譁,亦不張揚。就像低調內斂、樸實無華,但骨子裡刻苦勤奮、忠誠堅韌的臨朐人一樣。山與人、人與山,是何等的交融統一!

八岐山,一座矗立在沂蒙大地的厚重、泰然、神秘之山。

(張克奇,山東臨朐人,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協散文創作委員會委員、濰坊市首批簽約作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_RZH2wBmyVoG_1Zb7L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