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節選自:歷史學考研和就業
ID號:lishixuekaoyanjiuye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別是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這三次移民不分先後,從清朝乾隆年間,幾乎是同時開展。闖關東是以山東和直隸人為主,目的地是東三省一帶;走西口是以中原人為主,目的地是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帶;下南洋是以廣東和福建人為主,目的地是東南亞一帶。
這堪稱中國歷史上3次規模宏大的人口大遷移,其中尤以「闖關東」所歷經的時間最長、人數最多。從清朝初年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前的300餘年間,先後有3000多萬迫於生計的華北窮苦百姓離鄉背井,相繼踏上關東大地,是一段厚重而悲壯的傳奇歷史。
由於地少人稠災害頻發,兼之地理位置與關東接近,山東逃荒農民便成了「闖關東」的主流人群。雖然清末民初部分鐵路段開通,從山東可以直接乘火車到瀋陽,但由於車票價格昂貴,很多人望而卻步,大部分百姓還是攜婦將雛徒步跋涉。
據相關史料記載,闖關東的歷史源自清順治元年(1644年),止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共綿延了300餘年的歷史,先後歷經了四次移民高峰。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這場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大遷徙才塵埃落定。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十分混沌的一年
那年的3月19日,延續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在先後經歷了17位朱姓皇帝後,氣數終已顯盡。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破京城,李自成登基做了皇帝,國號「大順」。而勤勤懇懇為大明王朝「工作」了十幾年的崇禎帝在萬壽山皇亭下自縊,享年37歲。
然而,李自成剛當了41天皇帝,就被清王朝大將軍多爾袞攆出皇宮,隨即將自家主子順治推上帝王寶座。那一天,是6月5日。
1644年剛過了一半,中國就接連換了三個皇帝,這對百姓來說很難接受。但他們當時恐怕沒有想到,這半年的風雲突變將給他們今後數百年間的生活乃至生存帶來更多的麻煩。
自6月5日向前追溯23天,十萬清軍從盛京(瀋陽)出征,隨軍人員非常多。因為,此前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了「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八旗管理體制,這個體制使清軍入關帶了大批兵丁、家眷和奴僕,所謂「從龍入關」。在這支南遷的隊伍中,也包括了新編入八旗的黑龍江區域土著居民。
1644年9月,清軍入關已經數月,年初時肆虐的鼠疫有所緩解,可是,關內百姓的日子卻越過越苦。正在無數人走投無路的時候,統治者一回身兒想起了留守在東北的滿洲族眾的生計。
為了儘快恢復農業生產,清廷屢次頒令給地方官吏,令其「招徠流民,不論籍別,使開墾荒地,用准為業」。順治十年(1653年),清廷更頒發了《遼東流民開墾例》。規定墾戶可以「免交三年錢糧,缺乏牛種者,由官府貸給」,還頒布了「移民授官」的具體措施,以此鼓勵向東北移民。在如此優厚待遇的吸引下,關內北方諸省的貧苦農民「擔擔提籃,或東出榆關,或北渡渤海,成群結夥出關覓食」。
1644年後的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戶益繁息」。
清廷派往東北地區支援邊疆建設的「流民」,成為第一批「闖關東」的人。相比後人,他們是幸運的,因為這個時候,關東尚不需要「硬闖」。一時間,大量流民如太湖藍藻般湧向關東地區。
▌較量:政府「禁」百姓「闖」
自1653年清廷頒發「開墾例」,朝廷就出現了另一種聲音:關外盛產人參,這寶貝是旗民生計所系,可是,越來越多的流民入山偷采,屢禁不止。
關外設有圍場,供皇室狩獵之用,但圍場地面遼闊,正是種地的好場所,漸漸地,皇家獵場成了流民田地。關外是「龍興之地」,保護滿族的固有風俗對清政府來說是重中之重,然而,大量漢民「入侵」,似要抹平「龍族」血脈。
從順治十一年(1654年)起,清廷開始修建名謂「柳條邊」的籬笆牆,禁止百姓越過籬笆打獵、采參和恣意耕種,「邊外」被劃為禁區。「柳條邊」南起今遼寧省鳳城,經新賓轉而至開原北,再折向西南到山海關與長城相接,理論上來講,是不准關內漢民越雷池一步的。
但此時清廷管理並不嚴格,再加上一個籬笆牆實在擋不住人民求生的慾望,所以對闖關者實際上是一種半緊半放的狀態。直到1668年,康熙帝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實行了24年的清政府鼓勵向東北移民的政策被取消了。關內百姓再想入關東,只有一個辦法:闖!
1668年至1860年間,應該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闖關東」。康熙至咸豐朝近200年的歷朝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出諸多的嚴刑酷律,始終不渝地奉行著封禁東北的政策。為了嚴禁漢族移民出關,清廷在山海關、古北口、喜峰口等處皆設有官卡,嚴行稽查。「如有展越偷渡之情弊,除該地方官從嚴懲處外,必將失查將軍、副都統一併嚴行懲處。」此外,隨著封禁政策的實施,在原來「老邊」的基礎上,又修築了由威遠堡至法哈特(今吉林市北法特)的「新邊」。在整個「柳條邊」上設邊門21處,每門常駐官兵數十人,嚴禁漢族移民進入封禁地。「但關內北方諸省的貧苦農民在天災人禍的交相侵逼下,為求生存仍是千方百計地冒死『闖關東』」。
▌「闖民」:尋找新的土地
山東連年災荒,官家照樣逼糧逼捐。百姓沒有生路,有兒的賣兒,有女的賣女,沒兒沒女的賣頭上的青絲。老人沒指望,只好懸樑上吊、投河自盡。大王莊的小伙子趙平,不甘心等在家裡挨餓,預備要「闖關東」,他爹趙大爺嘆了口氣:「不是爹不願找條活路,是關東山太難闖了!」兒子不服氣:「別人能去,咱也能去!」趙大爺一想,待在家裡實在沒有活路,爺倆收拾收拾就走了。
這是民間一個叫做《接骨參》的典型故事。在闖關東的關里人中,以山東人為最多,占闖關東總人數的80%。另有一部分是河北、山西、河南等各地百姓。為何山東人占了如此大比重?中國傳統思想是「重農抑商」,而作為全國農業發展中心的山東首當其衝能夠如此大批量地移民,原因幾乎只有一個:活不下去了。
「闖關東」有兩條路可走:浮海與陸行。膠東半島特別是今煙台、威海一帶的百姓「闖關東」多浮海北上;魯西地區的民人多取陸路。「闖關東」路上的艱辛難以用言語形容,很多人風餐露宿,一路乞討。雖然條件十分艱苦並時有生命之虞,但是百姓在生計的逼迫下,其「闖關東」移民潮仍無法阻擋。
另一路更多的移民則從陸路至雙城堡至呼蘭,並以此為據點沿舊官道北上,進入今綏化、海倫、青岡、拜泉一帶,也有些移民進入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市),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等東部地區。
移民進入黑龍江區域後,因其「偷渡」性質,既沒有土地開墾權也沒有居住權,只能荒山僻野偷墾地畝,並時時遭受到駐防八旗官兵的追繳、圍捕、驅逐,其境遇亦相當悲慘。
▌尋地之外的兩種「生態」
在浮海與路行前往關東地區的人中,絕大多數是去墾荒種田,但其中也湧現出了兩種「典型人物」:放山人和淘金者。
「放山」,即挖人參———俗名「棒槌」。傳說中的第一個放山人是山東萊陽人孫良,在關於他的民間故事《老把頭》中,孫良和張祿是一對好朋友,兩人給地主扛活,一年到頭,累斷了脊梁骨,可還是缺吃少穿,日子實在過不下去。兩人聽說長白山上有人參,但那裡幾百里沒人煙,狼蟲虎豹,漫山遍野……很多人進了山,不但沒挖到人參,還把命掉進了老虎嘴裡。兄弟倆為了活命,顧不得危險去了長白山。春去秋來,兩人居然真的挖到了不少人參,約定再挖三天就回關里老家。誰知,就在這時二人失散,孫良在深山老林里走了七天七夜也沒找到兄弟。最後在大石頭上劃了一首詩,劃完,吐了幾口血,就累死了。
實際上,孫良不見得是第一個放山人,他被放山人尊奉為「老把頭」,是因為他對兄弟張祿的信義。這種信義是放山人所必需的。
淘金人俗稱「金幫」,金幫的開山祖是山東人孫繼高。在淘金的山東人中,最著名的是夾皮溝金礦的韓憲宗。他最先整頓了採金秩序,設立了一整套統治機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壯大,韓憲宗家的勢力愈加強大,1894年,他被清廷招募,率部參加對日作戰。在遼陽保衛戰和海城戰役中,韓憲宗的孫子韓登舉帶領的「敵愾軍」英勇頑強、浴血殺敵,和一觸即潰的官軍形成鮮明對照。
▌開禁放墾與清廷的解散
1840年,世界似乎分裂成了兩半。
6月2日,英國,著名詩人、小說家哈代出生;11月14日,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出生。同年6月28日,中國,鴉片戰爭爆發。
在土地兼并、資本主義商品傾銷的雙重打擊下,脆弱而又殘破的農村經濟已使農民「每歲所入,難敷一年口食」,「日給之外,已無餘糧」。連年的天災人禍,使關內北方諸省農村經濟殘破日益嚴重,成百上千萬的破產農民離鄉逃荒。
除「闖關東」外,再無出路。清廷的封禁政策猶如一扇銹死的門,仍處於封禁狀態下的黑龍江區域地方官吏屢屢上奏朝廷,充分地論述了開禁放墾的利與弊,清廷統治者業經權衡後更多的也是出於無奈,終於在咸豐十年(1861年)欽准了黑龍江區域部分地方開禁放墾。
由於此次開禁是清廷允許的放墾,加之地價十分便宜,大約是每垧上等荒地僅交荒價銀3元、二等荒地2元、三等荒地1元,以致關內北方諸省的窮苦百姓蜂攢蟻聚般地湧入放墾地方。
時至今日,研究東北移民史的專家基本有這樣一個共識:自1861年開禁放墾,至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總理內閣大臣———史上最大批的關內移民呼親喚友爭相遷入黑龍江區域,使土地開發進入高潮,也使黑龍江地區由傳統向現代社會文明的轉型得以啟動。
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關東,此為「闖關東」來歷。至1840年關東人口突破300萬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清末,沙俄侵略滿洲,清於1860年在關東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關東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留住的山東人達 到792萬之多,「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因此,現在關東大多數漢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河北、山西等省份(河下游地區)的。
回顧整段歷史,「闖關東」對於華北和東北地區,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經濟上,大批移民的紛至沓來,傳播了華北地區先進的農業技術,開發了東北地區,極大地增加了可耕地面積,使得東北成為我國重要的產糧基地。與此同時,源源不斷的移民潮,也為東北新興的產業提供了充實的勞動力,繁榮了東北的商品經濟,並進而推動了城市的近代化。在民族關係上,大批移民促進了內地漢族與東北各少數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漢語逐漸成為東北各民族普遍接受的通用語,中國的語言版圖也因此得以重繪,這有利於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在軍事國防上,大批移民的進入,加強了作為邊疆的東北與華北內地的聯繫,這對於鞏固東北邊疆亦具有重要的意義。
除此之外,一種被稱為是「闖關東」的精神被後人賦予了「有意識」的提煉。這就是———敢於和磨難抗爭,無畏於犧牲生命;敢於和命運抗爭,無畏於任何阻力;敢於和自身種種不良品性抗爭,無畏於任何陳規陋俗的束縛。3000萬移民向陌生的地方「闖」,向艱險的地方「闖」,向有希望的地方「闖」。他們在「闖」中探索,在「闖」中成熟,在「闖」中成長,在「闖」中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