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文化」山東十大古城,青州為何列第一?

2019-07-29     最青州

由網絡發起的山東十大古城評選,近來終於揭曉,青州排名第一!青州歷史上的輝煌在一千多年建築遺存非常豐富,並且青州是依老城而建,加上近幾年的修舊如舊的老城改造,古城風貌更加濃郁,在山東古城中排名第一,責無旁貸。

NO.1 青州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中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中說:「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可見,這個地方當時是多麼的牛氣。西漢設青州刺史部,東漢為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此後,一直有青州府的建制。民國時期開始,青州成為了益都縣,建國後歸昌濰地區(今濰坊市)管轄,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

NO.2 臨淄









臨淄原名營丘,周為齊國都城。因東臨淄河,公元前859年,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漢為齊王首府,三國時為青州治所,隋唐為大郡駐地,此後為縣。1969年12月劃歸淄博市,改稱臨淄區。臨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足球起源地。

NO.3曲阜







在上古時代,這裡是東夷族部落居住中心,炎帝、黃帝在這裡活動過,少昊曾在此營建都城;商朝時,曲阜一度是都城,大名鼎鼎的盤庚就從曲阜遷都到殷(現河南安陽)的;周朝,曲阜為魯國都,是當時東方的禮樂之邦;漢朝,這是魯封國都城。從隋唐五代開始,曲阜不再是魯南的行政中心,而是因其為「聖人」孔子故里而受到重視。

NO.4 兗州





兗州是墨子(墨翟)的故鄉,墨家以俠義聞名天下,所以,魯西南人忠勇尚武,大仁大義,抗戰時的鐵道游擊隊就出自這裡,古代的水泊梁山離也這裡不遠,都與墨家的影響有關。


兗州火車站,就是鐵道游擊隊經常出沒的地方。


兗州曾為天下古九州之一,大名鼎鼎。「兗」古作「沇」。沇水即濟水。夏、商、周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漢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所轄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後來各代,兗州的地位雖有所下降,但一直是府以上級別,領有州縣。1913年廢州府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成了一個縣了。

NO.5 台兒莊









歷史上的台兒莊是一座商旅所萃、居民饒給的運河名城, 它形成於漢,發展於元,繁盛於明清,據《嶧縣誌》記載:「台(兒)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被國朝高宗(乾隆皇帝)賜為天下第一莊』」,呈現出「商賈迤邐,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的繁榮景象。城區內現仍保留長達3公里的古運河河道及明清繁榮時期的街巷、碼頭等遺址,被中外專家譽為「京杭運河僅存的遺產村莊」。台兒莊至今基本保留明清時期古城脈、古河道、古碼頭,多是低平建築。

NO.6 萊州


膠東半島上屈指可數的佛教旅遊勝景。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宣和七年(1125年)為紀念達摩修建。







夏稱萊夷地,有過國。商為萊侯國。周屬萊子國。戰國時,齊置夜邑。秦屬齊郡東境。西漢置掖縣,為青州東萊郡治。晉為東萊國治。南北朝時,北魏分青州東部置光州,轄東萊、長廣、東牟三郡,掖為州、郡治隋廢郡改光州為萊州,領縣九;後又廢州復東萊郡。唐復改東萊郡為萊州。宋、元皆沿唐制。明升萊州為府,轄二州五縣。清因之。中華民國廢府留縣,由省直轄。再往後,就成為一個普通的縣級市了。

NO.7 蓬萊





聞名遐邇的蓬萊閣

蓬萊古城,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為黃縣東南之萊子國轄地。漢武帝東巡至蓬萊,望神山不遇,築一座小城命名為「蓬萊」。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始置蓬萊鎮,神龍三年(公元707年)登州治所由牟平遷到蓬萊。明初登州屬萊州府,洪武6年(1373年)改為直隸州,9年升為登州府。轄寧海州及州屬1縣,直隸縣有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6縣。至清末,登州府轄寧海州及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文登、榮成、海陽9縣。民國時期登州府下轄寧海州及蓬萊、黃縣、招遠、棲霞、萊陽、福山、海陽、文登、榮成等1州9縣。1913年廢府,只保留蓬萊縣。1991年11月30日,撤銷蓬萊縣,設立蓬萊市。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NO.8即墨






現在蜚聲中外的青島,在100多年前還只是零星漁村。而從先秦時期開始,膠東半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就在即墨了。「即墨」之名,最早出現在《戰國策》、《國語》、《史記》中,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濱而得名。春秋戰國時屬齊國,是當時齊國僅次於臨淄的大都邑。秦設即墨縣,屬齊郡,後來又在膠水(今膠萊河)以東設立膠東郡,郡治即墨城。西漢在此設立了膠東國。隨著西漢的滅亡,即墨故城也走上了衰落之路,先由郡國首府降格為普通縣城。500年後,縣被撤銷,城遭廢棄。至此,經歷了上千年風雨滄桑的上古名城即墨,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公元596年,重新設立了即墨縣,新即墨縣城就設在今天的即墨城。名字儘管相同,但已和古代的名城即墨沒有什麼聯繫了。東漢及兩晉時,即墨屬青州,隋、唐及明清時期均屬萊州。

NO.9莒縣







莒為地名,始自原始社會東夷民族的莒部落。莒地在新石器時代就建立了大規模的部落方國,夏為莒部落,商屬姑幕國,周初為莒國。到了戰國時期,莒國為楚所滅,後屬齊地。樂毅復齊時連克70餘城,唯莒與即墨不下,後燕軍為田單火牛陣所破,襄王守莒而終於復國。秦滅六國後始行郡縣制,莒國改稱莒縣,屬琅琊郡。西漢時期,前179年置城陽國,都莒。三國為魏地,屬青州部城陽郡。晉先後屬城陽郡、東莞郡,郡治莒縣。南北朝時先後屬青州東莞郡、莒州義塘郡。隋屬琅琊郡。唐、五代初屬河南道莒州,後屬河南道密州。宋屬密州。金元屬莒州,州治莒縣。明省縣入州,屬青州府。清稱莒州,治在莒城,初承明治,中升直隸州,後為散州,先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後屬山東布政司沂州府。1913年改州為縣,先後屬岱南道、濟寧道、琅琊道,1928年裁道後直屬省。

NO.10臨清



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由此興城



臨清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漳衛河與古運河交匯處,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從市區穿過。臨清歷史悠久,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明清時期,臨清憑藉大運河漕運興盛而迅速崛起,成為當時中國30個大城市之一,素有「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美譽。2006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eHPQWwB8g2yegND18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