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先後看到了兩篇文章中提到的二胎家庭,老大寫出來的「私房日記」(或稱「記仇本」)。雖然來自不同的家庭,這些日記卻異曲同工。
(一)實例:來自老大的控訴
(1)小亞女兒的「記仇本」
小亞有一個8歲的女兒和一個3歲的兒子,因為丈夫工作忙,平時都是小亞陪著孩子們。這天,小亞在打掃衛生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女兒「記仇本」,本子的封面上寫著:「壞媽媽,重男輕女!」
打開本子,裡面還有「媽媽喜歡男生,不喜歡我」、「記壞人的本子都是媽媽」、「媽媽重男輕女」,雖然只有短短几頁紙,但是卻道出了女兒的心酸和委屈。
小亞這才明白女兒越來越沉默的原因,更沒想到自己在她心裡變成了這樣的媽媽。
小亞仔細的回憶了一下,當兩個孩子發生矛盾時,因為顧忌著小兒子年幼,經常讓姐姐退讓,有了什麼好吃的也是優先給弟弟,因為覺得弟弟小更加需要照顧,所以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小兒子的身上,甚至有好幾次都忘記去學校接女兒。
(2)小柯女兒的「樹洞日記」
小珂也是一位二胎媽媽,女兒7歲,男孩3歲。
女兒很懂事,小柯和老公不需對女兒太費心,因為弟弟正是淘氣的時候,有了自我意識,兩個人關注兒子多一些。
平時弟弟看上女兒的東西,小珂也會讓女兒讓著弟弟,因為女兒懂事,所以她認為女兒可以理解。而且事實上女兒在這方面確實沒鬧過。
只記得有一次弟弟看上了女兒喜歡的一個布偶,想要,姐姐不給,他就上去搶,姐姐堅持不給,氣急了的弟弟上手去打姐姐。那次姐姐沒有忍讓,還回打了弟弟,被打到的弟弟瞬間崩潰大哭。
小珂聞聲過來,下意識的抱起弟弟安撫,打了女兒一下,說:「弟弟不哭啊,看媽媽幫你打姐姐了。」
然後又對女兒說:「弟弟才多大啊,你就借他玩一會嘛,他一會就玩膩,也就不搶了。」
當小柯有一次無意中發現女兒這些樹洞日記時,才明白原來懂事的女兒心中,有這麼多委屈和難過。甚至還說再也不要做自己的女兒這樣的話,小珂非常震驚。她這才意識到,平日裡一直乖巧的女兒,一直感受著不公平,只是在默默忍受。而她卻毫無察覺。
(二)兩個孩子,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不是的!
家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才能切身感受到:做飯不累,陪寫作業不累,帶兩個孩子出去玩也不累,……這些加起來,都沒有給兩個孩子「斷官司」累。
兩個孩子,一個哭,一個鬧,到底誰對誰錯?怎麼做能平息?……以前大家都說「大的應該讓著小的」,以這個為擋箭牌倒也能處理大半的爭端。
可是,現在很多育兒專家說,這句話對老大不公平。誰也不是自己選擇當的老大,憑什麼就要讓著小的?很多父母仔細想想,也有道理。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做?怎麼處理才公正公平不偏心?
——簡直身心俱疲。
還有很多人說,兩個孩子的家庭,一定要一碗水端平。我不這樣認為。
因為有的時候,老大更需要關注。
(1)小寶一歲之內,精神上要偏重老大
老大,原本處於家庭中心的位置,習慣了所有的眼睛圍著他轉。突然,出來另一個小寶,而且還是一顰一笑就能吸引很多關愛和笑聲的小嬰兒。
很多眼睛開始不關注老大了,所以老大需要適應這種心理落差,失落感便出現了。如果大人處理不好,不能及時疏導,還能引起老大對小寶的羨慕嫉妒恨,與弟弟妹妹形成對立關係。
我的一個朋友,8歲的女兒,就把一歲妹妹的新衣服,扔進了垃圾桶。這就是典型的不公平心理導致的。
所以,當我們懷上二胎的時候,就要和老大及時溝通。
首先,大人不能用虧欠心理。不要覺得要了二胎,老大的愛就會減少。
事實上,只要我們處理得當,老大的愛不會少。短期之內,時間上的陪伴確實會少,但是隨著二胎越來越大,兩個孩子之間的互動和陪伴,是父母無法代替的,那種歡樂,千金難買。
其次,大人要灌輸給老大這樣的認知:這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為愛增多了。
告訴大寶,小寶來了以後,就會多一個人愛大寶。大寶也多了一個人去愛。原來家裡每個人都只有三份愛,現在多了一份,變成了四份。多幸福。
最後,告訴老大:生活上小寶需要更多的照顧,但媽媽對你愛不變。你願意和我一起陪小寶玩嗎?
小寶寶生下來,不會說話,不會自主大小便,也不會走路。需要媽媽照顧。你小的時候,媽媽也是這樣照顧你的。你小的時候,也像他一樣那麼可愛。媽媽看到他,就能想到那時的你。媽媽現在陪你的時間雖然少了,但是媽媽對你的愛沒變,媽媽依然會找時間陪你玩,和你聊天。媽媽也希望,你能和我一起陪著小寶玩。好不好?
如果大寶小寶同時哭了,要先去回應老大!
老大一直以來都是為他為中心,小寶不同。小寶一出生,上面就有了哥哥/姐姐。所以,讓小寶接納媽媽對老大的愛,很容易。但是讓老大接納媽媽給小寶的愛,則需要努力和溝通。
所以,當兩個孩子同時哭了,非要選擇一個的話,我建議先安撫老大。
如果我們對老大的教育方式沒問題,老大形成了較為正向的品質,再加上我們平時的心裡鋪墊,當老大平靜一些之後,也許會主動對我們說:「媽媽,弟弟也哭了,我們去看看弟弟吧。」
隨著小寶越來越大,有了獨立思想,我們就要儘量一碗水端平了。
(2)尊重老大的地位!義務和權力,要同時給予。
即使兩個孩子距離近,也得有一兩歲的年齡差,一個2歲的孩子和一個4歲的孩子,一定是那個4歲的孩子更有想法,更有方法,更會表達和處理事情。如果小寶能夠聽懂大人的話,告訴他:「要聽哥哥/姐姐的話,哥哥/姐姐很愛你。」
這樣說,既肯定了老大的地位,又拉近了兩個孩子之間的距離。
老大,不能只有照顧弟弟妹妹的義務,卻沒有對應的權力。這對老大是非常不公平的。
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單獨使用任何一方,都是不合理的。
有一天早飯,我家哥哥批評妹妹不該把腿伸那麼長,妹妹不開心,放下筷子不吃飯了。老公心疼女兒,就批評哥哥不該管妹妹,說只要好好照顧她就行。
哥哥生氣著說:「我怎麼沒照顧她了?我怎麼就不能管他了?」
我老公是一點火就著的脾氣,大聲說:「你哪裡照顧她了?你每天就知道氣她!」
兒子的眼圈瞬間紅了,身體僵硬,憋著力氣想要再次反擊爸爸時,我馬上站起身一邊安撫他,一邊說:「淏仔當然照顧妹妹了,陪著妹妹玩,妹妹不會做的題還給她講題,妹妹不敢一個人去衛生間的時候,哥哥還在門口陪著……照顧的地方可多呢。」
我這麼一說,他們三個人的脾氣都降了很多。
- 淏仔因為有我的理解,委屈瞬間消失了;
- 老公因為我這些話,知道剛剛說的過了;
- 玥玥則想到哥哥對她真的好,被管的不舒服沒有了。
(聲明:我不是我家的專家,我也有失控的時候,我老公也經常提醒我,我的兩個孩子也經常幫我平復情緒。)
如果我們認為老大有照顧妹妹的義務,我們就要給老大管理妹妹的權力。如果我們把老大教育好了,老大也會很好的指導弟弟妹妹。除非我們的老大讓我們失望,我們不放心妹妹給他管,那麼乾脆義務和權力都不要給老大。
但是,這些都不妨礙我們引導孩子間互相關愛。因為主動的關愛,比被迫的照顧要好很多。
(3)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兩個孩子的關係
兄弟姐妹間,是對立關係,還是合作關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態度。
父母越偏向其中一個,那麼另一個就越有對立情緒。
如果我發現我兒子有一段時間對妹妹開始有敵意了,總是故意惹她不高興,我就會和我老公一起反省,是否最近不自覺地偏向了妹妹。反省的結果一般都是肯定的。
於是,在下一次兩個孩子發生爭執需要我們介入的時候,我們都會權衡一下再給出引導,偶爾還會偏向老大一些。這樣兩次之後,老大對妹妹的接納程度就會瞬間提升。
不要比較,不要總覺得這一個不如那一個!對孩子傷害太大。
兩個孩子之間,也許有一個讓你失望,一些做法讓你不喜。但是,千萬不要總將這個孩子與另一個孩子對比,因為這只能帶來更糟糕的後果:這一個讓你失望的,會繼續甚至加劇不良行為,同時這樣的對比更加劇兩個孩子之間的對立情緒。
批評的話,要麼一起批,要麼私下批。
孩子如果做錯了事情,我們需要引導他們認識到錯誤,才能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變得越來越好。
這件事,兩個孩子都參與了,都有錯,可以一起批評。
如果一個人做錯了事,最好私下批評。尤其是老大,不建議在小寶面前批。會傷了老大的自尊心,也會影響老大在小寶心中的形象。
育兒是一項複雜而又繁瑣的事情。沒有一個萬能的方法,讓我們用在任何地方。所以,需要我們有一顆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學習和反思,用心觀察孩子的生長變化和心理變化,因時制宜。
以上,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ZWdtHEBfGB4SiUw3ya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