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者最擔心什麼?他們說是留守孩子教育

2019-08-21     實話實說程明盛

扶貧工作隊進駐洲仔社區後,調動各方資源彌補留守孩子教育短板。

偏遠落後地區最讓人擔心的是什麼?許多人說是缺少就業機會。跟扶貧工作者深度交流,他們更擔心的是孩子的教育。年輕父母大多外出打工,造成了孩子留守現象,陪護教育孩子的責任多落在沒有多少知識的祖輩身上,孩子難以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往往輸在起跑線。

記者在中山市人大辦駐肇慶廣寧洲仔社區聯合扶貧點看到,有小學畢業的孩子厭學,任學校、地方政府和社區、扶貧工作隊怎樣做工作,孩子怎麼也不肯回到學校。如果說家庭貧困、地方貧困可以用扶貧機制來彌補,那麼,孩子知識技能的貧乏乃至精神的貧困,可能讓他們的家庭看不到前景,進而失去奮鬥的動力。

來自中山市人民醫院的扶貧隊員鄭衍泓,深深記得初到洲仔第一次入戶調研的情景,他說看到有的貧困戶眼神空洞,精神面貌很差,對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表現出內在精神動力不足,脫貧意願不強。一些孩子表情木訥,有長期父愛母愛缺位下的孤獨。對比之下,產生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忍不住想幫助這些家庭,尤其是那些正在求學的孩子。

扶貧工作隊進駐之後,督促教育部門落實政策,按照廣寧縣內就讀貧困生補貼標準,每人每學期補貼1500元生活費;還通過中山市「愛心天使」創始人梁麗文等聯繫社會愛心人士捐助,給予洲仔社區建檔立卡的在校貧困家庭學生每月300元資助,資助持續到2020年12月,個別家庭特別貧困的學生安排2個資助人,即每月資助600元。目前共資助洲仔社區46個在校學生。

今年高考,洲仔社區就讀廣寧一中的朱同學和馬同學雙雙被廣州培正學院本科錄取,卻準備放棄就讀,兩位同學高考前就參加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自主招生考試,如此選擇的原因只有一個,家庭無力支付大學每年2.5萬元的學費。

馬同學父親去世、母親改嫁,由叔叔撫養;朱同學父親重病,母親帶著她和年紀尚小的弟弟。幸運的是,兩個學生天資聰穎,好學上進,2016年以優異成績被廣寧一中錄取。

扶貧工作隊進駐後,立即將兩個學生納入資助對象。鄭衍泓及其單位重點跟進這兩個學生。鄭衍泓說,有時到廣寧縣城辦事,專程去學校看看這兩個學生。

高考結束後,在等待成績的日子,兩個學生分別去了佛山和順德打工,為未來的學習生活做準備。他們的學業再次牽動了中山市人民醫院第十五黨支部,他們通過鄭衍泓與兩位同學聯繫,希望她們不要因為家庭困難放棄大學本科就讀機會,以免給自己留下永遠的遺憾。該支部決定資助她們完成大學學業,每學年各資助1.8萬元。

在洲仔社區蹲點調查的日子,扶貧隊員拉著記者去了唯一輟學在家的義務教育階段孩子家,他們已經上門動員許多次了,孩子都不為所動。當天跟孩子母親交流時,這位母親一次次要求孩子出來說說話,但孩子一直不肯出現。此前,扶貧工作隊專門請來中山市「愛心天使」創始人梁麗文登門做工作,也是無功而返。

教育扶貧是一個需要各方聯動的社會系統工程,僅有愛心捐助是不夠的。對於偏遠落後地區來說,最大希望在孩子,只有孩子接受了良好教育,將來才能有能力反哺家鄉反哺家庭,為鄉村未來發展留住火種。

對於貧困家庭來說,需要補齊家庭教育短板,讓孩子早立志、立大志。然而,由於精神世界的貧乏,烙印在許多貧困家庭孩子心裡的是,與貧困相伴而生的自卑、自尊、敏感,若不及時加以疏導,孩子可能陷入遊戲之類難以自拔,過早失去學習和奮鬥的動力。

因此,既需要補齊貧困家庭孩子家庭教育短板,又需要教育部門給予這些孩子更多的情感呵護。即使是愛心人士的傾情幫助,也要儘量避免把尚未成年的孩子擺上答謝台,讓他們在眾目睽睽之下訴說貧窮、表達感恩。必要的時候,還要請專業社工介入,將這些孩子的心理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給他們一方潔凈的心靈天空。(原載2019年8月17日 中山日報)

策劃:方英恩

采寫:記者 陳慧 程明盛

攝影:記者 文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YR-tWwBvvf6VcSZyi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