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味特色小吃
一個在「天下第一街」漢正街坐店批發鞋子20年的漢川籍老闆夫妻,轉了漢正街浙江鞋城的鞋店,接手200米外一家只開了一個月的小碗菜館。
送氣工小毛說起自己的用氣客戶老周的生意轉型,用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描述,「漢正街批發商眼紅小飯館老闆。」
聞言,我吃了一驚,感覺有必要了解這個個案。
小毛轉述店老闆老周的說法,漢正街的鞋店生意越來越難做了,本大利小,鞋店要占壓幾百萬元本金,有時進的款式不好賣甚至要虧本,一年下來賺不到幾十萬元,還不如買理財產品靠譜。他看到,周圍很多餐飲店,看似不起眼,但經常排起長龍,那是看得見的生意,不少老闆一年輕輕鬆鬆賺個幾十萬元,看得人眼紅。
於是,有意轉型做餐飲業,最看重餐飲店的低成本、高利潤、現金流,一般不至於虧本,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餐飲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開一家大餐飲店可以發財,開一家小餐飲店可以養家,只要入了餐飲門檻就有錢賺。
熟悉餐飲業的人說,前幾年,行業毛利率一般達到40%到50%,店家弄個新鮮名堂,就可能有食客排隊輪候。如前些年武漢市場出現腰花粉店,絕大多數腰花粉店門口食客排隊,由不得人不眼紅。
餐飲業是一個低門檻、高需求的行業,在武漢這類省會級城市,擁有巨大市場需求。
我的家鄉,不少人到省城創業,往往找一個餐飲店學了廚藝,然後經營一家粉麵攤之類,從早點攤開始,有了積蓄後,花個一二十萬元盤下一家餐飲店,夫妻兩人守著店子,一年下來,行情好的時候能有幾十萬元利潤,行情不好也能年賺十萬八萬。
老周接手這家小碗菜館之前,到新張的這家店裡坐過很多次,經常過去吃飯,跟老闆閒聊,為的是考察餐飲市場。他看到,2018年春節後新張的這家店,面積不小,但年租金只有6萬元,經營成本不大,但老闆人生地不熟,遲遲打不開局面,生意有些冷清,難以為繼。考慮到自己在漢正街坐店經商20年,積累了很多人脈,有信心將這家店盤活。聽店老闆有意退出,老周向店老闆提議,將店子轉給自己做。老闆爽快地答應了,談定轉讓價格14萬元。
老周算過帳,這家店是在兩棟房子之間的空地上因陋就簡搭建的,以前做倉庫,被老闆租來做小碗菜,因房子結構不規整,裝修起來很費勁,多花了不少錢,自己14萬元接手,原來的老闆沒什麼錢賺。
去年3月接盤時,老周將店子原來的4個大工小工一併接收了。
剛開始的時候,老周找來老家的兄長一起合夥,乾了一個多月。後來兄長選擇退出,老周夫妻倆便坐店經營,凡事親力親為。小毛說,許多次看到,老周在店裡打著赤膊清理下水道。
接手小碗菜館時,不少飯館要死不活的,行業內許多人抱怨飯館不好做了。老周沒有做過餐飲業,但憑他對生意的理解,覺得做餐飲事在人為,要把銷量做大,利潤薄一點都無所謂。當然,飯館要做出特色,還要和氣生財。
接手至今的一年時間裡,老周利用在漢正街20年積攢的人脈,聚攏了一班舊友新朋,店子很快有了起色。
小毛說,老周的小碗菜館一個月用氣量穩定在40瓶左右,按照一瓶氣營業額3000元左右測算,每月營業額約在十一二萬元,支付人工和房租水電後,每個月能有兩三萬元純利。
漢正街批發商羨慕小飯館老闆,一方面說明漢正街的確今不如昔,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另一方面也說明,儘管面對美團消費分流,行業競爭加劇,餐飲業還是一個充滿機會的行業。
一段時間以來,小毛看到許多客戶的餐飲店生意少了一半,但他拓展了一些新客戶,送氣總量沒有受到什麼影響。新客戶多是從別的行業轉型過來的,儘管不少餐飲老闆選擇退出,仍有不少新的接盤者,那些離開餐飲業的老闆,後來不少人回到了老行當,在他們看來,餐飲還是一個有想像空間的行業,只要生意達到了一定的量,就是一樁只賺不賠的買賣。
2019-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