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航空兵史話1:始於船政,馬尾飛機製造工程處自製飛機

2019-07-16     顧氏造船廠廠長

民國成立初期,創立於1867年的福建船政已是窮途末路,一片衰敗之相。由於經費的奇缺(自船政1867年創辦以來到中華民國成立為止,歷年拖欠的經費總額超過一千萬兩,實在是一筆令人咋舌的天文數字),除了在1916年和1917年分別開工了一艘小型炮艇(「海鴻」號和「海鵠」號)之外,整個船政的造船業務已經完全荒廢。但在這一片廢土上,一顆新的種子正悄然發芽。

馬尾飛機製造工程處主任巴玉藻

1917年清末海軍派赴美國留學的王助、巴玉藻、王孝豐、曾詒經等人學成回國。其中王助和王孝豐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王助更是擔任過波音公司前身B&W公司的首任總工程師);曾詒經則在美國柯蒂斯公司實習航空發動機製造;巴玉藻更是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學碩士學位。他們回國後受時任民國北京政府海軍部長劉冠雄的指派在馬尾船政的原址興辦海軍飛機製造工程處。由巴玉藻任主任,王助、王孝豐、曾詒經任副主任。飛機製造工程處於1917年末正式掛牌成立,不久王孝豐因有意從政而離職,最終由巴玉藻、王助和曾詒經構成了飛機製造工程處的「三駕馬車」。同時還擔任在海軍學校框架內新成立的飛潛班的教學任務。1923年福州船政局因經費實在緊張,無力再供應支撐飛機製造工程處的運作,希望海軍部將飛機製造工程處收歸海軍總司令部直轄。經過反覆的討價還價後,終於在1928年9月轉屬海軍總司令部公署,改稱海軍製造飛機處,仍然設於船政局原址。原飛機製造工程處主任巴玉藻為海軍製造飛機處處長王助和曾詒經為副處長,1929年巴玉藻因病去世後,由王助接替處長一職直到1931年遷離馬尾為止。

繼巴玉藻後擔任海軍製造飛機處處長的王助

為了因地制宜起見,飛機製造工程處選擇了適合海軍使用、且起飛、降落較為容易、對場地要求較小的水上飛機。製造飛機所需的航空發動機、儀表、操縱裝置、座椅、鋼絲繩、鋼線、鋼管、鋁板、鋁條、麻布(用作機身蒙皮)、油漆、膠水等材料從國外直接購買,飛機骨架所需的木料則就地取材自製,選用福建本省產的杉木、白梨木或榆木等,都是武夷山區最為常見的樹種木材。

馬尾飛機製造工程處航空發動機專家曾詒經

從1919年8月製成第一架飛機起到1930年底飛機飛機製造工程處遷離馬尾為止,依靠購買的六台馬力不一的航空發動機,先後製成飛機十四架,分「甲」、「乙」、「丙」、「丁」、「戊」、「己」等六種機型。涵蓋水上教練機、水上偵察機、水上轟炸機三種機種。雖然數量並不多,但卻奠定了中國海軍航空兵的基石,是不能被忘卻的一段記憶。

飛機製造工程處「甲型一號」、「甲型二號」、「甲型三號」水上教練機

1920年首飛的甲型機是中國海軍自製的第一種飛機,其母型為波音C型水上飛機(該型機正是飛機製造工程處副主任王助於1916年在波音公司任總工程師時設計的水上飛機)。具有雙套控制系統,主要作為初級教練機使用,也可攜帶手投炸彈用於轟炸。

準備下水的甲型一號

該型機總共建造了三架,其中第一架於1919年8月製造完成,命名為「甲型一號」,由於缺乏飛行員,直到1920年年初才由廣東護法軍政府飛行專家楊仙逸推薦的飛行員蔡司度試飛,但在試飛過程中因飛機失速墜海損毀,蔡司度死裡逃生,1920年2月回收發動機後機體報廢。發動機用於建造同型的「甲型二號」機,1920年8月製造完成,由聘請的英國飛行員試飛成功,飛機製造工程處因此獲得北京政府的嘉獎,但「甲型二號」在1921年初的一次飛行中墜毀報廢,發動機再次被回收,用於製造「甲型三號」機,1921年2月製造完成,試飛成功後曾飛往江西湖口助戰,1923年3月報廢,發動機再次回收用於製造「新甲型三號」機的製造。

乘員:2人

長度:9.32米

翼展:13.7米

高度:3.88米

空重:836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063千克

發動機:一台柯蒂斯OX-5型V型8缸液冷活塞發動機,單台10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126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340千米

升限:3690米

武器:手投式輕型炸彈四枚

飛機製造工程處「乙型一號」水上教練機

機棚內的乙型一號

1922年首飛的該機以甲型為基礎研發,僅製造了一架,換裝了和波音C型水上飛機相同型號的發動機,適當調整了飛機尺寸。1922年1月製造完成,由海軍部飛行員曹明志試飛成功。1924年7月該機受孫傳芳命令與軍閥王永泉作戰,擔負偵察任務配合陸軍作戰。1925年8月17日該機因機棚被颶風颳倒被壓毀報廢,發動機回收後用於「戊型一號」(「江鳧」)的製造。

乘員:2人

長度:9.2米

翼展:11.49米

高度:3.88米

空重:825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050千克

發動機:一台豪爾·考斯特A-7型直列型4缸液冷活塞發動機,單台10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130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360千米

升限:3440米

武器:手投式輕型炸彈四枚

飛機製造工程處「丙型一號」、「丙型二號」水上轟炸機

1924年首飛的該型機是飛機製造工程處研製的唯一的一型船身型水上飛機,也是中國海軍在1949年前製造的尺寸最大的軍用飛機。在設計時比較強調載荷能力,除了能攜帶較多的炸彈以及掛載魚雷以外,還能在不搭載魚雷和炸彈時額外搭乘4名乘客。

製造中的丙型一號

該型機總共製造了兩架,「丙型一號」於1924年4月製造完成,但在1925年初的一次飛行中損毀,發動機回收用於製造「丁型一號」機,「丙型二號」機於1925年4月製造完成,1925年8月17日的颶風颳倒了停機棚,「丙型二號」被壓毀報廢,發動機被回收用於製造「丁型三號」機。

乘員:3人+載員4人

長度:12.12米

翼展:17.67米

高度:5.06米

空重:191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950千克

發動機:一台勞斯萊斯「鷹」型V型12缸液冷活塞發動機,單台36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165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850千米

升限:3660米

武器:一挺可旋轉式機槍(機首炮位),魚雷一枚或輕型炸彈八枚

飛機製造工程處「丁型一號」、「新丁型一號」、「丁型二號」水上轟炸機

1924年首飛的該型機研發於1920年代初,機翼結構參考自美國「道格拉斯DT-2」魚雷轟炸機,機身採用與「布雷蓋BR.14T BIS」型客機類似的客艙設計,只是把側面的方窗改成了圓窗,客艙在不搭乘乘客時可用作炸彈艙,其右後上方為並列雙座駕駛艙,再往後為帶旋轉機槍架的觀察/射擊員后座。

第一架該型機「丁型一號」於1924年製成,同年5月27日由俄籍飛行教官米哈伊爾·薩芬諾夫和學員黃友士試飛,但起飛不久就發生機尾脫落的空中解體墜毀的惡性事故,薩芬諾夫遇難,黃友士倖存。其發動機被回收用於製造第二架該型機「新丁型一號」機,1929年根據海軍署新實施的命名規範命名為「海鷹」號。第三架該型機「丁型二號」於1929年3月製造完成,發動機沿用1925年8月17日的颶風颳倒了停機棚被壓毀報廢的「丙型二號」的發動機,根據海軍署新實施的命名規範命名為「海雕」號。兩架該型機主要用於訓練和運輸任務,1931年退役報廢。

乘員:3人+載員4人

長度:11.12米

翼展:14.06米

高度:5.29米

空重:1565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430千克

發動機:一台勞斯萊斯「鷹」型V型12缸液冷活塞發動機,單台36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177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900千米

升限:4900米

武器:一挺可旋轉式機槍(后座),魚雷一枚或輕型炸彈八枚

飛機製造工程處「新甲型三號」水上偵察/教練機

1926年首飛的該機在設計上和甲型機非常相似,發動機取自報廢的「甲型三號」機,僅建造一架,1926年初製成,1929年根據海軍署新實施的命名規範命名為「江鸛」號。曾在北伐戰爭中加入北伐軍作戰,1926年11月該機攜帶燃燒彈和炸彈轟炸北洋軍閥張毅部,給該部的士氣以沉重打擊。1931年該機退役報廢。

乘員:2人

長度:9.15米

翼展:11.5米

高度:3.75米

空重:813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040千克

發動機:一台柯蒂斯OX-5型V型8缸液冷活塞發動機,單台10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130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390千米

升限:3600米

武器:手投式輕型炸彈四枚

飛機製造工程處「戊型一號」水上偵察/教練機

1927年首飛的該機外觀和丁型機比較相似,由於採用功率較小的發動機因此縮小了機身並取消了炸彈艙/客艙,1927年1月製造完成,1929年根據海軍署新實施的命名規範命名為「江鳧」號。1931年退役報廢。

乘員:2人

長度:7.82米

翼展:10.8米

高度:3.72米

空重:7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935千克

發動機:一台豪爾·考斯特A-7型直列型4缸液冷活塞發動機,單台10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145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450千米

升限:3970米

武器:手投式輕型炸彈四枚

飛機製造工程處「戊型二號」、「戊型三號」水上偵察/教練機

1927年4月和9月完工的「戊型二號」和「戊型三號」機是「戊型一號」機的升級加強版,換裝更大功率的發動機,並在並列雙座駕駛室前增加了帶旋轉機槍架的觀察/射擊員座位。但由於前部螺旋槳的遮擋,機槍射界被嚴重限制,但作為純觀察員的戰位還算合格。

「戊型二號」在1929年根據海軍署新實施的命名規範命名為「江鷺」號,「戊型三號」沒有獲得命名,和「戊型二號」的最大區別是「戊型三號」的發動機右側伸出一根較長的排氣管。

從左至右分別是戊型三號、一號和二號

乘員:3人

長度:7.94米

翼展:10.8米

高度:3.72米

空重:62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920千克

發動機:一檯布里斯托·路西法型W型3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12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165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500千米

升限:4260米

武器:手投式輕型炸彈四枚,可視情況安裝一挺活動機槍

海軍製造飛機處「己型」水上轟炸/教練機

1930年首飛的該型機是飛機製造工程處改名為海軍製造飛機處以後製造的第一批飛機,也是海軍製造飛機處從馬尾遷往上海之前製造的最後一批飛機。以「戊型」機為基礎研發,再次換裝更大功率的發動機,取消了並列雙座駕駛艙,帶旋轉機槍架的觀察/射擊員座位又改回到駕駛艙之後,並且擴大了油箱以增加航程。

第一架該型機於1930年10月製成,根據海軍署新實施的命名規範命名為「江鴻」號。海軍飛潛學校航空班飛行員陳文麟和德籍飛行員漢斯·伯特倫曾駕駛該機自馬尾飛抵廈門並返回;隨後福州海軍飛潛學校航空班第二期畢業的飛行員許成啟駕駛該機自馬尾起飛飛往武漢,是海軍製造飛機處自製飛機航程最遠的一次飛行。

第二架該型機於1930年11月製成,根據海軍署新實施的命名規範命名為「江雁」號。海軍飛潛學校航空班飛行員陳文麟和德籍飛行員漢斯·伯特倫曾計劃駕駛該機南下飛往新加坡,但顧慮該機航程不夠未能成行。

該型機推測1935年退役報廢。

乘員:2人

長度:8.33米

翼展:10.88米

高度:3.56米

空重:73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068千克

發動機:一台萊特J-6「旋風」型星型5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165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177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1230千米

升限:4800米

武器:手投式輕型炸彈四枚,可視情況安裝一挺活動機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VRLgmwBvvf6VcSZqr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