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村落改造典範——未來的鄉村社區

2020-01-15   搜建築



成都·小石村文化大院及小石村整體規劃

時地建築工作室

2017年,應村書記的邀請,我們對四川省彭州市小石村進行了整體規劃和一系列的建築設計。與的其他地震後重建的村落一樣,小石村也面臨著身份重塑的困境,即單調的居民樓,沿街的磚混建築和空心化的農村社區。

四川的偏陰氣候,年降雨量充沛,這使當地居民喜歡在陰涼開闊的地方進行戶外活動。為了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傳統的當地建築通常設有坡屋頂和開敞的檐廊,也形成了「共同生活」的場所基礎。

而現代的快速建築代替了傳統空間形式的同時,也破壞了由傳統空間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卻並未回答:未來的社區應該具有怎樣的空間品質?應該如何構建一種共同生活的空間協議?

我們最本能的想法是從空間層面進行軟性的公共治理:建造一個容納所有活動的瓦屋頂,這將吸引人們外出互動,將詩性的傳統與互聯的未來社區聯繫起來。「同在屋檐下」的新身份隨後也被營造出來,並將逐漸孵化出一個未來的鄉村社區模型。

小石村文化大院項目是我們的第一個建築實驗。其位於小石村的中心地帶,包含多個公共項目:日托中心,鄉村診所,夜校,健身房,「忠孝」文化展廳等,這正是一個可以塑造理想的公共空間模式的開端。

我們文化大院的特色設計是一個占滿用地範圍的四坡瓦屋頂,並統領結構,材料,細節和功能的發展。

為了回應首層中四個分開的輔助空間,我們在屋頂的四坡分別打開四處天井,以提供流暢的出入方式。這些天井裡種著高大而茂密的竹子,為首層主要空間和二層各房間提供景觀。

我們採用混凝土梁挑鋼樑的形式來實現屋檐處長8米的懸挑。使用處理過的竹子吊頂,以營造溫暖的尺度和微妙的光線折射。

同時,外牆採用了黑石子水刷石的處理,地面則用素混凝土打磨,目的是將光線控制在一個明凈柔和的狀態,使屋頂的尺度與人的關係更加明確。

牆面水磨石的尺度和分格表明了竹節的紋樣,與屋頂和天井景觀構成了自然、人工、抽象,三種竹意向的對話。

2018年社區文化大院建成後,我們對「同在屋檐下」的公共空間模式持續觀察了一年,這裡通常是當地活動的首選,並逐漸成為小石村的標誌性建築。

在我們對鄉村社區的未來規劃中,將以此為中心引發一系列互聯互通的、結合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屋頂空間,最終形成我們理想的鄉村社區空間模型。


小時村平面規劃總圖


總平面圖


一層平面


二層平面


東西立面


南北立面


剖面圖


大樣圖


建築師:時地建築工作室 (Studio Dali Architects)

地點:中國 成都

主持建築師:李燁

設計團隊:張苗、王智、岳野、曾憲明、何茜(實習)

面積:650.0平方米

年份:2018

攝影:何煉



每天都有精彩內容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