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設計界的巨人,帶你走進杉浦康平的內心世界

2019-09-25     視覺設計工坊

杉浦康平老爺子曾形容一個設計師的大腦,應該像一個「大罈子」一樣,能夠隨時隨地並且時時刻刻地將各種新鮮的感覺裝進去。在他自己的「大罈子」里就裝滿了,眾多的書籍,電影、音樂,以及各地的旅行風景。這些豐富的知識鋪墊是他創意的源泉。同時老爺子也非常贊同跨領域的必要性,隨著視野的拓展,以及對於其他門類的學習,將這些東西消化並最終形成創意的智慧。他說,評價一個優秀的設計師,不僅是他腦中能有容下知識的「大罈子」,而且能夠在需要的時候隨時拿出來。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杉浦老爺子的腦洞很大呢?不得不說在當時那個年代,就能有這般對於創意的理解,可以說是相當厲害了,這種跳躍性的思維,如今也是我們設計師最應該去學習的地方。

老爺子年輕時特別喜歡義大利的前衛藝術運動,他通過對未來派噪聲音樂的研究,聯想到了「宇宙中瀰漫的電磁波」這種表現形態,也被他納入到了自己的設計語言中。不僅如此,老爺子在幾何學造型中的探索,足足撐起了那個時代里現代主義造型語言的半壁江山。在主流印刷文字的審美和氣質表達上,也進行了大膽的實驗。將瑞士完善的網格體系運用在日文的豎排模式中,這也讓他的作品幾乎達到了完美無暇的程度。

風格自成一派

杉浦老爺子的設計,和我們所熟悉的日式設計風格完全不同,可以說是自成一派。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他在用古典的風格去詮釋另一種不同的亞洲文化。之所以能夠被稱為一代設計巨人,也不僅僅是依靠著那些精美的工藝和奇思妙想,更是因為一個個作品之後的深度思考在做支撐。從上世紀 50 年代至今,杉浦老爺子的作品不計其數,在亞洲各國積累了無數的仰慕者。這一切都源於老爺子對於學術思想的專研,當然還有他的人格魅力。他對於東方文化的酷愛,讓他以漢字文化的大視野去學習與研究,最終形成獨特的設計哲學。

天圓地方

杉浦康平提到,圓與方的造型具有重要的象徵性。在古代東方,圓形或球體表示為「天」的半球,而方形平面則表示「大地」。

在他的《造型的誕生》一書中,曾經提到,「在中國並不把陰陽的作用單純看成將世界分為二、相互對立的獨立之物,正如太極圖所示,陽在不知不覺中被陰吸收,陰也被陽吞沒。雙方互相吸納,產生永無止境的流動渦旋……形成生機盎然的流轉生成,循環往復。」

這是杉浦康平後半生的研究中貫穿始終的哲學思想,是構成他設計方法論的基礎

杉浦老爺子觀察事物的角度非常的特別,甚至可以用「混沌」「複雜」與「神秘」來形容他的作品。其設計理念與思想,甚至早就超越了設計的範圍,到達了哲學的領域。他的「混沌與秩序」、「萬物相對應」、「二即一」等設計命題,影響了日本眾多的平面設計師,或許這些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太過晦澀難懂,可每當我們見到他的作品時,一切也就不言而喻了。

複眼設計事務所

位於東京涉谷的杉浦康平事務所,圖為呂敬人與其學生、助手及部分設計師合影

杉浦康平位於東京的事務所名稱是「Plus Eyes」,意思是「複眼」,這是他思想的精髓所在。可能你會想,這樣超神的人一定會有什麼超能力吧?別說,還真有,老爺子寫出來的字,小到連正常視力的人們都看不清的地步。在一次訪談中老爺子曾這樣形容:「舉個極為簡單的例子,在公交車站等車時,眼睛正常的人應該早早地看到遠處開來的公交車,但實際上,我要比他們更早些看到公交車,這種事發生了好幾回,於是,我對眼睛捕捉對象的機能開始有了奇思妙想。」

但上帝是公平的,既然被賦予了這樣的能力,一定會從其他地方拿走點什麼。杉浦老爺子從年輕時就患有嚴重的弱視,兩眼視力均在 0.1 以下,還帶有亂視和鈍視。眯起眼睛看到的畫面就像昆蟲的複眼一樣。可「缺陷」並沒有阻礙杉浦康平的腳步,卻成為了他進行創意設計的助推劑,因此,他開始倡導用多感官多視角來觀察世界。

以書籍為中心

老爺子在書籍裝幀設計上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他以獨特的設計方式,為現代書籍設計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也擔當起了日本現代設計革新的主要角色。

在老爺子看來,書,就像打開未知卻充滿著「預感」的井蓋,深井裡面盛滿了故事與思想、聲音與影像、生命與地球歷史……可以說是觸及未知世界的載體。書與一粒種子一樣,它能承載釋放世間的萬事萬物。一張紙亦然,拿在手上自然產生天頭地腳。從左到右畫線,即呈現從過去到未來的時間流。一張紙既反映時間,又反映空間。白紙一張也應該是一個宇宙。紙張組合起來的書就是高深的容器或一口井,知識與智慧既能往裡深入,亦能從中汲取。

書籍和井蓋因為老爺子跳躍的思維被聯繫到了一塊,淺顯易懂地向我們闡釋了,他對於書籍的態度與理解。

獲得獎項

  • 1955年獲得日本宣傳美術獎
  • 1961年榮獲每日報社設計獎
  • 1968年獲得國際出版文化大獎
  • 1971年獲第二屆野間出版文化獎
  • 1979年的裝幀設計《傳真言院兩界曼茶羅》,獲總理大臣獎、生活裝幀、設計競技等許多金獎
  • 1982年文化廳藝術選拔新人獎和其他多項獎勵
  • 1982年獲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金獎
  • 1997年獲每日藝術獎
  • 1998年被授予日本國家紫綬勳章

儘管獲獎無數,但是老爺子一生行事極為低調,他甚少公開在媒體上露面。在他看來「設計師的作品和社會關係密切,在與社會接觸的那一瞬間,為媒介傾注自己的全部力量,並說服對方。因此需要珍視自己的作品與社會接觸的那個瞬間。」

在杉浦康平的生命中,最為珍貴的也許只有他的藝術天地了,他不求任何虛幻的名譽和地位,不加入任何團體與組織,在設計領域默默耕耘了六十餘年。

設計師簡介

杉浦康平出生於 1932 年的東京,在他五歲時還經歷了「盧溝橋事變」。在那個年代他所接受的主要就是日本軍國主義教育。隨著二戰的結束,小學課堂隨即轉向了民主主義教育。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可以說他的童年過得非常艱苦了。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占領盧溝橋的日軍

在苦難中成長起來的人,自然會對身邊的一切格外珍惜。杉浦老爺子以學霸的姿態一路過關斬將,考上了當時數一數二的重點高中(新宿高中)。

東京藝術大學,日本國內公認的藝術類最高學府,日本國內歷史最悠久的藝術類高校

由於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老師們都認為他應該進入東京大學,因為當時的學校都是以考入東京大學的學生數量去衡量一個學校的優劣。但杉浦老爺子卻選擇了東京藝術大學的建築系。沒錯是建築系,和很多設計大師一樣,杉浦老爺子也是後天才找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1955年,23 歲的他從東京藝術大學畢業了。如果按照這條道路發展下去,本可以按部就班地成為一名優秀的建築設計師,但他卻偏偏對平面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據說他告別建築事業的原因是,以毫米為精確單位的設計圖與實際施工中工匠們的「現場尺寸」相差太遠的緣故,這令他大失所望。

《都市住宅》雜誌的封面運用了建築結構的透視圖,這是他在沒有電腦的時代里用鴨嘴筆一筆一筆畫出來的

正統的學院派出身,為杉浦康平老爺子的平面設計生涯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他的設計中你能看到空間與立體的概念融入。欣賞他的作品就仿佛在瀏覽一棟建築一樣。衫浦康平老爺子曾經這樣形容過自己的設計,「早年我在做建築師時,不只是關注建築的結構,甚至會設想房間牆紙的顏色。我體會到,音樂、建築、繪畫等等都只是設計的一個方面,只有把這些方面都掌握好,才能讓自己的手能夠握成一個拳頭,讓自己的設計具有力量。所以,我還在不斷學習。」

在烏爾姆造型藝術大學執教的帥哥杉浦

60 年代後期,老爺子受邀前往德國烏爾姆造型大學執教,擔任客座講師。這也成為了他設計生涯的轉折點。在去烏爾姆之前,杉浦康平的設計方法側重於「形式感」,而在這之後,逐漸轉向對「內容」的探討。他醒悟到自身的文化基因屬於亞洲,從此,他開始試圖將日本民族文化,乃至整個亞洲地區的文化觀融入到歐州的現代設計中。

德國南部,建立丘陵上的烏爾姆藝術大學

1967年,35 歲的杉浦,結束了在烏爾姆學院的教學工作,並回到日本。1972年,40 歲的他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託,開始對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的文字進行深入研究。並由此開始了他的書籍裝幀設計的生涯。

作品解析

1. LP JACKET 黑膠唱片外封套(1956)

這套黑膠唱片的封套設計作品,是杉浦康平老爺子的成名作,獲得了日本宣傳美術獎。從東京藝術大學畢業後,他曾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了當時極富盛名的高島屋公司的宣傳部。在獲獎半年後,他離開了公司,成為了一名獨立設計師。在設計創意上,這套唱片封套,前所未有地採用了以文字為中心的設計,不同的樂曲內容與不同的文字編排是相呼應的關係。海外作曲家的版面,西文橫向排印,本土作曲家的封面則採用豎排構成,令人印象深刻。

2. 世界設計大會海報(1960)

1960年,在東京召開了長達六天的「世界設計大會」,大會提出了「視覺設計」「視覺語言」等新概念。老爺子不僅為這次大會設計了宣傳海報(協助西谷岩),還作為新一代的旗手,在大會上討論了有關「社會」這個議題。設計從此超越了「商業美術」這一狹隘的框架,向著更廣闊的領域延伸。海報中抽象的幾何圖形構成了多個不斷自我增殖的圖案,隨著組合不斷的變化,圖中這種手法,就能形成千上萬種圖案。

3. 弦樂的日冕Ⅱ(1962)

圖中的作品是杉浦和武滿徹共同創作的圖形樂譜,畫面中由十個同心圓和具有偶然造型的樹脂膠片組合而成。通過膠片任意的重疊,形成了多個圓的透映。三張膠片以紅、黃、藍印成單色,通過這種分色重疊的方法,重現了印刷的彩色效果,這就是老爺子的創意。「合奏時可在任意點上開始,共三圈結束,速度自由。各個演奏者對色彩和形態會有不同的反應。」「獨奏時,可一邊參照說明一邊自由地演奏。」這樣的圖形樂譜,將細膩的節奏用抽象的幾何圖形表現出來,這個作品曾經被權威設計評論家勝見勝賦予了高度評價:「讓人聯想到用音樂輪唱曲與對位的技法,將聲音世界的無形之物賦予造型。」

4. 中井正一全集(1964)

1964年起出版的《中井正一全集》共四卷書函,杉浦老爺子用精妙的線條構成的幾何圖案令人印象深刻。白色的書函和啞黑色的封面,形成了鮮明的黑白對比。幾何圖案將推理小說的曲折與緊張、扣人心弦的內在,充分的表達了出來。

它巧妙地表現了美學家中井正一用他深邃、犀利、令人驚奇的目光審視著從古至今的歷史空間,隨著線條由密而疏的不斷擴展,形成了「思考的幾何學」。字體部分雖然所占面積不大,但也是經過細密的布局後的結果,整書輪廓反差鮮明,表現出豐富的中井美學的魅力。

5. 日本列島地質構造發展史(1965)

在設計《日本列島地質構造發展史》這本 422 頁的書籍時,杉浦老爺子為其嚴格的設計了特定的版面格式,整體呈現出雙欄的圖版頁,並在左右頁面的訂口處編排連續的文字說明部分,圖片則被安排在切口側。這樣英文與圖片之間就顯得間隔分明了,至此圖文兩者產生了既協調又和諧的美。

這樣的設計也贏得了甲方的高度贊同,據說高島先生見了該書的設計樣稿後問:「如此精巧的字體應用和編排組合,整體設計地很有意思,是誰搞的?」答道:「是杉浦康平君。」他覺得很滿意,這本書也為老爺子獲得了國際出版文化大獎。

6. 田村隆一詩集(1966)

田村隆一作為戰後日本詩界領軍人物,他選擇了杉浦為其設計詩集。《田村隆一詩集》的形態設計,外側是由類似通道形狀的一個函盒,裡面是左右掀開的盒狀內函,放入另一兩層套匣,詩集共三冊,封面分別為簡約的法式裝。三冊詩集內頁採用不同的色紙,內文字編排組合也有不同的變化,這是按作品的體裁分門別類,作了富有遠見的奇妙處理。

這本詩集的詩文版心離天頭約 20 毫米,版心設定可排列 60 個字,但收入的詩每行最多字數只有 27 個字,詩文排列在內頁的偏上部,下端留出最大的空白,由此給人一種獨特的飄逸感,讓人閱讀時心情放鬆。

7. SD雜誌(1966)

杉浦尚在烏爾姆執教時,參與設計了《SD》雜誌。在版面中,杉浦開始嘗試「封面即容顏」的設計實驗,將東方的智慧與西方的思想相融合。在特輯的標題、簡介以及說明上開始對鉛字作點數大小做出不同的變化,同時宋體字與黑體並用,也讓字體之間的韻律產生了變化,在排版上顯現出了優美的節奏感。

例如 1966 年,由於精心的文字配置,帶來的律動感讓人過目不忘,而且,封題中間又配上與文字等高的彩色圖片,引人注目。雜誌題名旁,兩個像似動物眼窩的暗點,由中心擴散的利用丙烯樹脂實驗拍攝成的照片,尤為精彩。

8. 都市住宅(1968)

《都市住宅》雜誌,杉浦為設計這份雜誌傾注了巨大精力。起初於 1968 年,杉浦和建築家磯崎新共同策劃了對世界重要住宅作品的空間分析。在第二年的《人·機械·共生系》的系列設計中,注入了猶如百科辭典般海量的概念詞彙及信息;在 9 月刊登每月刊載的科幻小說中,用了每字為 15 毫米(6級)的極小號活字,而且還是兩套色絲網印,當即技驚四座,成為獨一無二的設計;1968 年的第 30 期《平面設計》中以《立體幻視》作為開端,嘗試採用左眼為紅色、右眼為藍色的鏡片觀看立體透視圖像。

9. 雲根志(1969)

杉浦在 1960 年代末為築地書館設計了《雲根志》,其中的「留白」在當時可以說是顫覆了常規的做法。

杉浦對意圖以及留白問題做了以下的說明:「舉個書法的例子,一張白紙雖只寫一個字,留白之處卻顯得氣勢恢宏,而這些均是傳統的審美習慣,遺憾的是眼下大多買書的日本讀者則忘卻了這一點。一些周刊雜誌以及其他刊物,若不是每頁印得滿滿的,留有一些余白,大家就感覺不舒服,甚至會提抗議。所以,我們必須逐步地關注設計中留白的要點,才能改變這一審美滯後的狀況。」

10. 游雜誌(1969)

這是杉浦老爺子設計的《游》雜誌封面。當然作為藝術指導,他自己是不會親自繪製插圖的。而是依他的思路去指導、啟發專業人員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封面上的插圖在杉浦正確的指導下顯得大膽又華麗。

值得一提的是,在書脊上他用極小的鉛字印滿了全書中所有作者的名字,封面上還印有全書的目錄,7 到 8 級的文字群,每個字也許還不到 2 毫米。在封面這一方寸之地竟能縝密維繫著全書,提供如此之多的信息量,顯示出杉浦那種超越常人的設計功力。

創刊號的題目是「眼」,有關眼的圖片和相片刊登了共 92 幅,還收錄了有關眼睛的古今學者的格言、警句共48篇。令人吃驚的並不是超大信息量的羅列,而是杉浦老爺子通過序號及箭頭所構成的「系統樹」信息之間相互關聯,同時也非常便於閱讀。

11. 銀花(1970)

1970 年創刊的《銀花》至今仍在發行,杉浦從創刊號開始為其設計了三十多年。杉浦雖在歐洲生活過,卻對中國誕生的漢字倍感親切,創刊號尤為顯著的特點是,將經過整理後的文字組分別以大小不同的秀英體、明朝體豎向排列,與版面融為一體,十分顯眼。

每年四期封面,呈現不同季節的變化

封面分為春、夏、秋、冬四冊成一個系列,每年四冊都面目一新,奏出了變幻無窮的移調、轉調等旋律。這般鮮明的變化三十多年不間斷地持續著,可謂是前所未有。

其刊題、文字組、圖像的傾斜角度一致,封面的水平線構成 66.5 度角,因此與垂直線的角度成 23.5 度。這是我們所居的地球自轉軸,它與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呈現的角度──黃道傾斜角出奇地一致。《銀花》封面上原本應垂直水平排列卻歪斜著排列的文字組,其實在暗示我們地軸及赤道面在太陽系宇宙內的傾斜,相位的錯位。

凡經杉浦設計的雜誌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書脊部分都疑聚著他的創意,《銀花》也不例外。從兩冊特輯中可反映出他的編輯方針。一年間四冊堅持不懈地變換著新的設計樣式。

12. 黑暗中的黑馬(1970)

《黑暗中的黑馬》是老爺子確立「封面是容顏」這一觀念的代表作。將書籍的本質反映到設計中去的手法、從文字內容編排到外部裝幀進行書籍的整體設計,這種新的方法論已成了他獨創的理論。他為書籍設計的異形開本,稍有寬裕的版面,在文章中用 12 磅的金屬活字組成 36 字一組,行間充分撐開,並緊靠版面上方,下方留白,這留白的印象仿佛在向外有一種飄渺之感,預留出了無盡的想像空間。

設計者落款在哪裡比較妥當?或是扉頁後或目錄之後?還是文章結束的那一頁?杉浦事務所的鈴木一志曾證實,杉浦曾就此問題向出版社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把設計者的名字放在書的末頁與著作者享有同等的待遇,杉浦的要求體現了設計者必須有署名權的使命感。

13. 照相植字NOW(1972)

這個作品是老爺子受到「寫研社」的邀請,所設計的書籍封面。作為教科書的《照相植字NOW》系列從書於 1972 年出版第一輯,杉浦與中垣一起製作了樣本集,該教材自身具有嚴謹縝密而優異的設計功能性,對照相版植字中文字組合系列的各種特性都羅列無遺。由於促成了從金屬活字排版為中心的活字印刷版,即所謂的「熱板型」時代向以照相排版為中心的平版膠印為主體的「冷板型」的轉換,這本實用型導讀書真正成了一本平面設計業、印刷業人土必不可少的入門讀物。

14. 第八屆東京國際版畫展(1972)

杉浦在 1972 年設計的「第八屆東京國際版畫展」海報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話題。版面里沒有值得特別來描述的符號,也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裝飾畫,用常規的設計術語可以說是「沒有設計」。這種「無設計」手法據說來自於老爺子對於近視和散光的體驗。令人吃驚的是看到這樣信息量龐大的版面,與其說它是一張海報,倒不如說這是讓人讀的宣傳單,或是雜誌的編輯頁面。這其中的文字信息是從奧迪隆·雷、杜尚、達·文西、喬治·巴塔耶等人的格言中摘錄的。

15. 百科年鑑(1973)

1973 年創刊的《百科年鑑》成了杉浦在圖表設計方面的舞台。在圖表的製作中,編輯必須提供大量足夠的數據,在那個沒有電腦的年代,所有的圖表設計其實都是手工做成的,可想而知那是怎樣的工作量了。老爺子認為圖表設計的基礎是視覺的傳達,在錯綜複雜的數據樹中,只有通過深入的觀察,才能梳理出線索和主要脈絡。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豐富的知識積累,才能做出完美的圖解來。

16. 傳真言院兩界曼茶羅(1977)

接下來要和大家介紹的這個作品可就厲害了,這本《傳真言院兩界曼茶羅》在德國的萊比錫國際書籍設計大展上,曾為老爺子收穫了「世界最美的書」的金獎。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一部鴻帙巨著。

在外觀設計上一個共六分冊並聚合成一大冊。他將金、銀兩色的書函分別收入了一對西式裝幀的書,而另一對是經折本,還有兩幅掛軸。西式裝幀本與日式裝裱本交織成多層的結構,既像一座壯觀的寺院,又好似多篇樂章匯成一部壯麗的交響曲。採用東西方交錯的裝幀方式其實並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主要象徵了兩界曼茶羅(「胎藏界曼茶羅」與「金剛界曼茶羅」)之間相對應的結構特徵。

在封面正中浮現出的八瓣紅蓮花上的是大日如來,供著向四周放射狀發散出十二個區域的是胎藏界,有九個整齊分成的格子狀區域,分別向中心聚合的是大日如來端坐的金剛界,在大殿東牆上掛著與太陽相連的胎藏界,在西牆上掛著月光映照的金剛界。

「禪定印」與「智拳印」

胎藏界大日如來的手勢是「禪定印」,與此相對,金剛界大日如來的手勢是「智拳印」,前者的表現出了「靜寂」的姿勢,而後者的則在表現無限循環的旋渦。這樣將對立的宇宙論合而為一是緣於大日如來的法力,顯示出了密教「二而不二的原旨」。《傳真言院兩界曼茶羅》的雙重結構將兩界曼茶羅內在的戲劇性用圖像巧妙地陳述出來,使人一目了然。

17. 全宇宙誌(1979)

《全宇宙誌》包含了宇宙學最新的知識和圖像資料。在封面的設計上,可以說書本身就是個模擬宇宙空間的天體。他採用了無光黑的底色,上面由金銀油墨印壓出精細的星辰符號,就好像在宇宙中演奏的優美的旋律。文字與圖像在黑色頁面中呈現出顯眼的白色,浮游在無垠的星空中,並貫穿滲透於全書的每一頁,這是一本具有真正實驗意義的設計。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本書的書口上呈現出的圖像,隨著讀者左右翻卷書口,方向不同的側面即會顯露不同的圖形。一面是仙女座星雲圖,另一面則是英國天文學家約輸·弗蘭斯蒂德的星座表。

你手裡要是有這本書,可能要發財了。1979 年的初版定價為 5000 日元,就一本書而言,在當時算是十分昂貴的價格了。而如今,這本書已經絕版,且古書市場上也相當罕見,偶爾出現的也多品相不佳。價格卻幾乎上漲了 8-10 倍,初版更是無跡可尋,實可謂「一紙千金」。

通過對杉浦康平老爺子的作品解析,我們不難發現,作為亞洲的設計巨人,我們能深刻的體會到他對於知識的探究和求索。「為什麼」幾乎是杉浦老爺子的口頭禪,他鼓勵大家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懷疑,勇於探尋。他從不以掌握各類學問自居,而是享受追求真理的過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BYPb20BJleJMoPMzb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