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設計師患上的「冒名頂替侯群症」究竟是什麼

2019-09-24     視覺設計工坊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會不定期地陷入自我懷疑當中,身在職場當中,這種令人沮喪的內收型情緒更是常見。但是簡單的「自我懷疑」四個字並不能準確地描述不同人和不同的情況,尤其是用來描述當下設計師真實具體的心路歷程,這四個字的歸因就顯得太過粗暴。而「冒名頂替侯群症」,應該能更好地描述很多設計師,當下的心理狀態。

「冒名頂替侯群症」是怎麼回事?

1978年臨床心理學家克蘭斯博士(英語:Pauline R. Clance)與因墨斯(英語:Suzanne A. Imes)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發現了一種心理現象,並將它命名為冒名頂替症候群(英語:Impostor syndrome)。

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群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 。即使現實環境中的證據指明,他們確實具備優秀才能,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騙子,不值得獲得成功。有研究顯示,冒名頂替症候群在高成就女性當中較為常見;同時也有研究指出男性與女性的盛行率沒有差異。

從目前包括 TED 在內的各種公開資料和非系統性統計來看,超過 70% 的人都會在自己工作中經歷「冒名頂替侯群症」。

在如今這個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任何一個設計、產品和項目的成功,都是多方因素綜合影響下的結果,這是技術高度發展的福利,是全球化協作的利基,這也使得這種「冒名頂替侯群症」顯得更加顯著:大家可以更加輕鬆地將成功歸因於外部因素,而不是給自己。

《好漢兩個半》和《生活大爆炸》的編劇 Chuck Lorre,《美國眾神》的原著作者John Green,谷歌前高級副總裁 Sheryl Kara Sandberg,電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 Emma Watson 都是著名的「冒名頂替侯群症」患者。

幾乎沒有人能夠徹底地、完整地跟上整個時代的全部變化,整個時代的劇烈變化和整個世界的龐大壓力,狠狠的蓋在每個人的頭頂上,每個人在新環境、新語境當中獲得成功,或多或少覺得自己是「冒名頂替者」。

和「冒名頂替侯群症」非常接近的一種表現,是安全感的缺乏。Vivienne Kay 在她的文章當中,非常清晰地闡明過這個問題:感覺到不安全感是「冒名頂替候群征」的表現,但是並非所有的不安全感都歸因於此。

為什麼設計圈是重災區

設計師之所以是這種病症的重災區,很大程度是因為如今整個設計圈的局面。

設計是一門進化速度極快的行業。新學科的誕生和「過時」往往只在幾年時間之內。它本身是多個學科的交匯點,複雜度遠遠超過很多純粹的、傳統的學科。

從 UI 設計師這個職業走進大眾視野,再到 UX設計成為人人都在聊的話題,再到全棧設計師成為趨勢、服務設計出現在各大企業的招聘啟示,設計行業仿佛變成了一個危機四伏的黑暗森林。

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對於設計,越來越難以界定。

一個服務設計師,一個服裝設計師和一個UI設計師聚在一起聊設計的時候,會發現各自的設計範疇和對於很多事情的理解因為工作和領域的差異而千差萬別。

即使是同屬數字設計領域的UX設計師、UI設計和互動設計師,會在細節和想法上有差異。不難想像,這樣的溝通和交流,總會讓其中一兩個人產生「冒名頂替感」,對自己進行質疑。

對於設計師而言,「冒名頂替侯群症」的常見症狀如下:

「冒名頂替侯群症」常見症狀

你非常刻苦,力圖讓你的每一個設計都像素完美:讓自己的設計始終處於最佳的狀態,你害怕別人會認為你不夠專業,不夠擅長。

你擔心每一次設計評審:評審的好壞甚至都不那麼重要,你更不喜歡的是是得到反饋的過程。如果情況不好,你會覺得他們看頭了你的心虛。如果反饋情況是很好,你會覺得他們在騙你,或者你騙到了他們,並且會擔心下一次能不能做到一樣好。

  • 獲得稱讚的時候,你會表現得很謙虛:但是你內心深處是不相信這些稱讚的。
  • 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習慣通過額外的加班打磨自己的設計細節。
  • 在描述自己的工作和角色的時候,感到不舒服:你在說「我是設計師」的時候信心不足,雖然別人不一定會注意到這一點,就像你覺得別人不會相信你能做到一樣。
  • 你覺得自己領導力不足:實際上這一點可能會成為你的職業進階的阻礙,你覺得自己配不上當下的職位,甚至害怕承擔更重的責任,認為這樣會讓自己的「真實能力」暴露。

「冒名頂替侯群症」觸發原因

  • 你剛剛獲得晉升:職業晉升會讓你本身的自我懷疑和脆弱暴露無疑。不過這樣的事情頻率通常不會太高。
  • 你的同事看起來比你有才能:如果你新來的同事看起來能力很強,並且你正處於職業的起步階段,那麼你很有可能會更加覺得自己是「冒名頂替者」,相信我,在很多時候這是有充分理由的。
  • 你所有的同事都在稱讚你:同事的稱讚會讓你進一步對自己提高要求,當你的期望太高難以實現的時候,你更容易陷入「冒名頂替侯群症」的狀態。

「冒名頂替侯群症」治療方法

治療「冒名頂替侯群症」的方法不少,但是幾乎所有的解決方案都是針對內在的心態和感受的:

  • 學會正視和審視自己的感受,學會客觀去分析拆解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它輕易左右。一旦你可以將自己的感覺和別人的態度徹底區分開,單獨面對,那麼事情處理起來會輕鬆很多。
  • 告知別人你的感受。如果你和同事關係足夠親近,那麼可以直接和他直接說明你的感受。如果沒有關係親近的同事,可以跟朋友聊聊,不要獨自承擔。
  • 學習獲得反饋的技巧。獲得反饋是一種必修的技能,它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反饋是一把雙刃劍,需要小心使用。儘量讀取反饋中的真實含義,不要將它們視作為批評,沒有人會懷疑你的專業度。
  • 學會解讀周遭的環境。如果你發現自己是群體中的少數派,那麼接納這樣的事實,不要覺得自己是局外人,也不要以此為依據認為自己是「冒名頂替者」。

設計圈前輩的建議

Guy Ligertwood 就這個問題曾經採訪過很多圈內比較著名的設計師,他們應對 「冒名頂替侯群症」都有著各自的獨到經驗,這些經驗應該會給你一些靈感。

Thumbtack 產品設計主管 Audrey Liu

作為設計師,我發現我的「冒名頂替侯群症」源自於我對於事物過於挑剔的傾向——我不斷尋找機會來改進產品和體驗,並且認為通過設計可以事物,讓世界變得更好。

然而令我毛骨悚然的一點是,我發現經常會以批判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內心,這會導致我過多關注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優勢。

我會嘗試用這樣的方法來克服它:

  1. 提醒自己,每個人都會經歷「冒名頂替侯群症」
  2. 擁有1~2個能夠說服我走出這個狀態密友
  3. 專門整理一個文件夾,裡面收藏有多年來別人對我的鼓勵

我認為,有一批能夠與你聊天並帶你走出狀態的同行是至關重要的。擁有這樣的同行者,不僅可以讓你對於真實的狀況有更準確有效的對比,而且能夠讓你確知你的設計其實非常突出!

YouTube 高級互動設計師 Ben Huggins

「冒名頂替侯群症」在流行語名人堂當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最近它的使用頻率和「創新」、「參與度」幾乎一樣高。

在我看來,絕大多數的人會認為「冒名頂替侯群症」是一種成長的的感覺。應對艱難的挑戰,但是還沒抵達成功之前,所面對的一種不舒適感。

Rachel Smith 寫過一篇文章探討過這兩種感受的區別。

我同樣會因為「冒名頂替侯群症」而感到不舒服,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和工作進度的推進,會逐漸獲得成就感,就像克服了障礙一樣。

在那些不舒服的日子裡,我會儘量保持自己的遠見和願景:

  • 這是一種成長的感覺。
  • 這是一種在不斷改進中的投資。
  • 為了抵達當下已經經歷過努力的工作。
  • 此刻你比你自己感受中更加稱職。
  • 如果你感受到挑戰,那麼你就來對地方了。

Facebook 產品設計師 Paola Mariselli

「冒名頂替侯群症」是一種認知扭曲,類似於一種思維方式或者標籤。如果你能認識到它的這個本質,那麼就可以和我一樣,將它視作為任何一種失真的認知來對待:它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然後可以基於實際的證據來進行質疑、修正。

在設計背景下,「冒名頂替侯群症」 可能會帶來「我無法完成這個大項目,我經驗不足」這樣的認知。

然後我會將這種想法視作為一種失真且有待驗證踐行的想法。

最後,我會用事實來挑戰它:「我受過高等教育。我以前經歷過類似的項目。領導信任我是有理由的。」

剛開始的時候,需要通過大量的工作來完成自我修正。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這個過程會逐漸順暢,會變成半自動的。這種方法可行。

前 Google 產品設計經理 Andrew Doherty

如果你在 Google 待過就知道,「冒名頂替侯群症」 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它是可以被衡量的,並且它對人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並且也確實造成過很多問題。

Google 傾向於僱傭那些確實有「冒名頂替侯群症」的人,而不是那些認為自己是最棒的混蛋。

為什麼?誰會想和一個認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混蛋一起工作?那些認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混蛋幾乎沒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對於那些罹患「冒名頂替侯群症」的朋友,我的建議是:

不要試圖說服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設計師。解決「冒名頂替侯群症」的最好的方法,是充分的意識到:世界上那些作出最好設計的設計大師們,其實和你一樣焦慮和深陷自我否定。

你和那些最頂尖的著名設計師之間唯一的區別是,他們深陷其中的時間足夠長,長到他們自己都感到驚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AbyZW0BJleJMoPMRt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