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家新幹線
作者簡介
劉雲霞,中國散文家協會理事,山西省作協會員。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人民文學》、《山西文學》、《華夏散文》、《散文詩世界》等報刊,曾獲人民文學徵文三等獎,中國散文家協會徵文優秀獎,兩次獲臨汾市 「五個一工程獎」。出版有文學作品集《山野》。
文學天地
對面的人看過來
劉雲霞
越南之行,是境內外各半的兩國連線:中越旅遊牽手了。
離得太近了。牽手是橋,放手成溝,過境先要過一道敵友是非的辯證線。
界河,界橋。河為北侖河,橋隨兩國關係的冷暖,或叫北侖河大橋,或叫中越友誼大橋。
出防城港東興口岸,一橋連兩門。北邊是漢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南邊是越文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門的式樣及顏色相同,都是方鼎式青灰色;門上國旗、國徽等國家象徵物也都是紅黃色系下喻指相同的要素組成。
左右望去,像一個口令下同時立正的兩哨兵。
自小就學過,中越是同志加兄弟關係。中國在經濟最困難的建國之初,曾勒緊腰帶給予「兄弟」數千億人民幣的無償援助;不成想,老大哥割肉輸血,小兄弟卻不仁假義,幾十年間,先有中越之戰,後起南海爭端,以至於一段時間,每提「河內」人人側目。現今,大勢所需,橄欖枝搭在兩側,卻總讓人感到一張皮笑肉不笑的臉在晃,胸口悶悶的。
東興口岸作為與越南海陸相連的國家一類口岸,曾是援越物資的輸出通道;現在一浪又一浪的人流自北而南漫過來,以另一種形式將給養送到對岸。
兩側國門之內。東興這一邊,人如海車如潮,旅行社一個接一個。尖峰時段,大巴車是進不來的,計程車、電瓶車如小型快艇,忙不迭地穿梭於其中,一波又一波來往擺渡著遊人;有按號分組排車的人派生出來,緩解分流著旋渦中焦躁的情緒。
隨處可見「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XX周年」、「改革開放XX周年」的祝賀標語,抬手進入鏡頭,都是空間裡的時間標籤。
越南芒街這一端,像是定時開閘時從對面河道溢過來的浪,依然是濃濃的中國氣息。「越南榮基—中國商貿城」、「和平廣場」等街兩側商鋪門楣上,越文之下的同步中文標識赫然於目。
芒街市隸屬越南廣寧省,另有廣平、廣南、廣義、廣治等,與一岸之隔的廣西如廣字號的兄弟排名;從中國廣西至越南廣寧,同人種的相貌,同樣的春節、端午等風俗文化,方興未艾的商貿互通,邊民們融合性的交流語言,如果不是國門之隔和一條人為劃定的紅色界線,你會認為這是在一個大家庭套疊迴環的宅院裡走動,沒有異鄉他客之感。
「東協」是界兩邊共同的關鍵詞。北邊,緊鄰國境,有「東協大道」,通向的是「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建中國—東協創新共同體」的主題;南邊,跨入國門,「東協名品城」最先進入眼帘。也有大型購物點掛了「中越一帶一路國際交流合作單位」的牌子,而且是純中文標識;處處可見的中國臉、中國音、中國字,匯成一股濃濃的中國風,讓人感覺全球化時代中國風在世界領空里的獵獵流響,油然生出一種自豪感。
自豪還緣於一直以來對越南的認知。
不知因了何種穴道的濡染,從未到過越南,更未與越南人有過面對面,認知領域對越南卻固化著這樣一幅畫面:南國烈日下,一群凹眼、黑膚、乾柴體貌的人,囚在破亂髒差的貧鄉瘠壤里,個個都用一雙羨慕的目光朝向北方的我們這一端。
走一走,看一看,方知此前有太多成見誤解都是因了以聽聞為當然的習慣。就越南而言,縱然這裡儘是窮山惡水,也未必養出的全是刁民醜八怪,更何況這是一方水鄉澤國的靈秀所在!抬首舉目所見不能說個個男俊女靚,但每每亦如我江南天堂之地的男子清秀女兒娟巧;從大型對外服務窗口到里弄小巷散攤小點的商家,買賣交流間也都是輕聲曼語,不急不慌的樣子。
越南水源充足,河網密布,一路走來,隨處可見細的河,闊的灣,小的塘,大的湖,如練似鏡清凈寧靜,與藍天、白雲、綠野、一簇簇紅頂白牆的房屋交錯互映,構成一幅澄明祥和的南國風光畫。
這些瘦瘦高高的房屋也可叫閣樓別墅,最袖珍的據說僅有8米長2米間寬,遠遠望去,總要因其中大件物的擺放、人及物什的騰挪周轉費一番想像。小巧玲瓏的人、窄窄的公路、扁擔狀的國土、瘦高的房屋構成了越南的「四苗條」;胎裡帶的加上後天塑形,造就了越南的弱柳扶風,而越南又慣於示弱的,由不得人要動惻隱之心哀之憐之。
越南極少重工業,澄明的南國風光,是緣於一國生態保護的自覺,還是工業時代尚未鋪天蓋地而來之故?
房屋苗條不知是否與其有限的土地資源有關,近些年對外開放外資湧入應該更助推了地價上漲。地盤雖小,卻是可以世代傳承的自家的根;因而,橫向有限,縱向里從層數、空間布局到屋頂屋體的色澤搭配等自然要多下一些功夫。也有國窮民富之說,民之富首先也體現在房屋的豪華上。下龍灣有「富人別墅區」,多為發跡的煤老闆富豪所有;富人區從房屋到院落都要舒展和「發福」一些,而且院落里還有香爐、綠植花卉盆景、竹藤鞦韆和茶座之類的精神空間。由此看,國與民,或窮或富不能一概而論。
「越南現今相當於中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水平」,中越導遊的職業表述師出同門般的一致。久而成習,不覺中已有了先行與滯後、引領與追隨自我定位下的高傲與謙卑。至於數十年的差別,差得是數字標線,還是社會經濟、理念人心不得而知。表面上看,那滿街飛奔的摩託大軍,還有如我國當年深圳一樣的大開放格局,真能讓人找到一些年代的對應關係;那時,我們舉國正在唱響著《春天的故事》。
越南的革新開放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現今仍是開門迎客的一片火熱狀態。開放對象中國為首,尤其在北越,幾乎是中國專場。
大型購物場所門面處顯赫地掛著毛胡習阮今昔兩國領導人的照片,店內銷售主講多半是中國同胞,鄉情鄉音讓買賣對壘瞬時成故知相逢的「珍品舍本」大放送;加上越南導遊時時掛在嘴邊的「老大哥」,讓人更多了一重走親戚的感覺,一時人人爭先,唯恐過了此村再沒這店。一店店一門門走過來,人人傾囊,個個大包小包不亦樂乎。
越南現狀讓人想到低位接水的茶杯。行走間,不時聽到越南吸引外資及外資企業落地的一些消息。中越經貿合作之外,東協、跨太平洋夥伴、歐盟與越南、美越合作等詞彙不斷入耳浸目,描摹著當近越南與世界多維對接的圖譜,不由讓人對這個國土僅30多萬平方公里的小「扁擔」悄無聲息間的大肩負刮目相看。
河內巴亭廣場牆內外,參觀胡志明陵墓的人,長蛇般盤了足有兩公里長。
每個路口都有身著橄欖綠的武裝人員維持著秩序,定時開閘放流。
隊伍中盡見黃皮膚、黑眼睛的人,隨便搭訕都是熟悉的中國音。導遊說,歐美人不來這裡,有專辟線路;此線路幾乎是中國人的專利。
中國百姓對胡志明的認識,教科書外多半緣於報紙、黑白電影前加演的新聞公報;那些有聲無聲的文字,隨光陰之水的擁浪奔花一閃而逝,唯有一句話,如一面旗幟,不僅塑形了越南的民族精神,也導引著一支龐大的異國人流從歷史深處充滿神往地走向這裡:
「沒有什麼比獨立、自由更可貴了」。
胡志明的這句名言,鐫刻在他墓前花崗岩的石壁上,和他的《獨立宣言》呼應著,成為巴亭廣場的主題。胡志明的水晶棺呈下沉式。走上樓梯過程正好清晰地看見全貌,黑白加演片中,那個留著山羊鬍子的人剪紙般飄落於這裡。棺槨四角,各有一名戰士肅穆而立,由於光線太暗,身上白色制服格外顯眼。黑白兩色調的素描里,流動著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一個無名戰士與一個故去偉人的時光和故事。胡志明陵墓東六百米,有越南軍事博物館,露天陳展著越法、越美戰中繳獲的飛機、大炮、裝甲車等戰利品;中國曆次戰爭中對越南的支援、中越戰爭中勝起敗落的裝備均未在視野里——在這個國家情感回放現場,面對為主流的中國看客,越南人巧妙地將中國部分作了屏蔽,將一段尷尬往事走了暗場。
巴亭廣場,廣場周圍的英雄紀念碑、列寧公園、越共中央機關辦事處、主席府、軍博等,匯成了越南的精神脈動圖,百姓們穿梭於其中,在歲月的巷道里蜿蜒著煙火人間的日子。
(責任編輯 楊志強)
推廣團隊
平台顧問:
李清水 運城市文聯黨組書記
李雲峰:運城市作協主席《河東文學》主編
本刊主編:譚文峰
平台策劃:高亞東
小說編審:張 輝
微信號:zhanghui750525
散文編審:楊志強
微信號:yzq13734283479
詩歌編審:姚 哲
微信號:8913480
圖文編輯:閆 紅
微信號:yanhong6033
小說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詩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