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觀」中國「五湖四海」的名稱由來,你知道幾個?

2019-07-31   後宮地圖三千

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同事、朋友總是來自五湖四海。這「五湖四海詞,代表了東西南北的全國各地。那麼,究竟是哪五湖、哪四海呢?


五湖

「五湖」向來被指為太湖流域以太湖為中心的五個湖泊,上古以來雖有不同說法,但其地域都不出長江中下游。直到近代,始專指我國五大淡水湖泊,即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這些湖泊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伴隨著中國人民走過了上下五千年的歷程。

鄱陽湖

鄱陽湖位於江西北部,是目前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面積3583平方公里。《尚書·禹貢》最早記載了它,叫「彭蠡」。初時彭蠡澤範圍很大,被長江截為南、北兩大部分。北部逐漸演變為今安徽、湖北的大官湖、龍感湖等;南部則由於地面一直下沉,湖水陸續南侵、擴大,吞沒了漢代設置的郟陽縣,到隋唐時期湖水抵達今鄱陽縣境內的古鄱陽山,因而叫鄱陽湖。宋代以後,由於丘陵山地植被的人為破壞,致使贛江等河流入湖口處形成三角洲,湖底淤積了大量泥沙,湖面因之大大縮小。目前湖面仍在繼續收縮中,這種趨勢對調節長江水位十分不利。

洞庭湖

洞庭湖位於湖南北部、長江中游的南岸,為全國第二大淡水湖。湖中有君山,春秋、戰國時叫洞庭山,因而湖名洞庭湖。《山海經》上說,洞庭湖是「沅、澧之交,瀟湘之淵」。據唐宋文獻記載,洞庭湖方圓七八百里,因而號稱「八百里洞庭」。由於它具有調節長江洪水的顯著功能,元、明以來在長江南岸開鑿了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於是每年有大量泥沙由長江人湖,因而湖面日漸淤積,被分割為東、南、西洞庭湖和大通湖。在20世紀初,它還是全國第一大淡水湖,如今水面積已從清朝前期的6200平方公里收縮到2740平方公里,退居為第二大淡水湖,並且湖水較淺,呈現出「枯水一線、洪水一片」的特點。現在每年仍有6萬畝水面變成陸地,湖底每年淤沙墊高4.6厘米。據專家預測,如果任憑這種趨勢發展下去,那麼只要再過60年,洞庭湖將不復存在。

太湖

在江蘇、浙江兩省交界處,有一呈碟狀的湖泊,叫太湖,面積為2425平方公里,系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它古稱震澤,《禹貢》中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之句。早在東漢《越絕書》上,就說「太湖三萬六千頃太」,「太」也就是大的意思。徐光啟說:「吳為澤國,其藪具區,其浸五湖,又曰震澤,曰笠澤,即今太湖也。」古人也有把太湖稱為洞庭湖的,見《水經水注》、《輿地紀勝》等。關於太湖的成因,眾說紛紜,主要有潟湖堰塞說、構造斷陷說等,又有人提出隕石坑說,主要依據是太湖西岸獨特的平滑弧形岸線為隕石衝擊坑所特有的形態特徵。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麼太湖應是星外天體撞擊地球的遺蹟。太湖以其優美的湖光山色和人文景觀聞名全國,沿湖四周又有蘇州、無錫、湖州、宜興等著名城市,因而古人將它概括為:「雖然無畫都是畫,不用寫詩皆是詩。」太湖湖水主要經舊蘇州府境內的吳淞江、瀏河等匯入黃浦江、長江,所以今上海市段吳淞江自1848年以來已易名為蘇州河了。

洪澤湖

洪澤湖是全國第四大淡水湖,面積2069平方公里,坐落在江蘇北部淮河下游靠近安徽的一側。它是由黃河奪淮形成的,所以不見上古典籍記載。漢魏時代,這裡有破斧澗、富陵湖、白水塘等一批小湖泊。隋煬帝幸江都時,傳說道經破斧澗,將它改名為洪澤浦。「洪澤」之名由此而來。南宋初年以後,黃河奪淮入海,淮河下游被黃河泥沙淤積、墊高,河水不能外流使水位升高,附近一群湖盪、窪地便連成一體,形成洪澤湖。明清時期,為了保證大運河漕運的暢通,在湖東原有土堤的基礎上陸續修築了一條長80里、寬50米的大堤(高家堰)。湖底越積越高,湖堤當然也越築越高,於是形成一個「懸湖」,湖泊面積繼續擴大。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地處南北交通要隘的泗州城淪入洪澤湖,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祖墳(中都皇陵)也葬身湖底了。不過也是因禍得福,由於水下古物保存較好,有關部門曾擬將泗州城、明祖陵共同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巢湖

位於安徽中部的巢湖是我國習稱的第五大淡水湖,向以風光綺麗著稱。它是一個構造斷陷湖,地盤在沉降過程中發生過多次斷裂(地震),造成地塹式凹槽。這個凹槽後來積水成湖。因它的形狀像個鳥巢,所以東漢時便有了「巢湖」之稱。或以為它原系先秦時的居巢邑地,秦置為居巢縣,後突然陷落為湖,故名。

呼倫湖

若僅以面積而論,巢湖只有753平方公里,而內蒙古東北部2315平方公里的呼倫湖應是名副其實的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呼倫」在突厥語中是「湖「的意思。呼倫湖是我國東北地區最大的湖泊,周圍的呼倫貝爾草原是優良的天然牧場,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成長的搖籃。鮮卑、蒙古等族入主中原之前,都曾在這裡積蓄力量。北朝時這個湖被稱為「大澤」,唐代稱「俱倫泊」,元代叫「闊夷海子」,清朝稱「庫木樗湖」。蒙古語又稱它為「達賚諾爾」,意為「海湖」。


四海

關於「四海」,先秦時代由於交通閉塞,人們看到東方有大海,推論南、西、北方也應該都有大海;四海環抱的陸地居中,所以叫「把中國叫作海內,外國叫作海外。《禮記·祭義》中的「四海」海、南海、北海。直到西晉,張華《博物志》仍然認為「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後來,雖然事實證明西、北方向的中國邊境並不存在所謂的大海,但仍然把今天的貝加爾湖或北冰洋叫作「北海」,而把巴爾喀什湖或鹹海稱作「西海」。「四海」一詞就這麼流傳了下來,不過其含義已悄悄地發生了變化,它不再專指人們想像中的東、西、南、北四海,而是泛指天下了。「四海之內皆兄弟」即為此義。現在所謂的「四海」,一方面是指中國甚至泛指全世界,另一方面也指中國四大邊緣近海即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

渤海

渤海是我國的內海,由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環抱。古代也叫勃海,《史中便有齊國「北有勃海之利」的話。「勃」可解釋為旁邊附生的意思因為古代將今天的東海和黃海統稱為東洋大海,「勃海」當然只能是像東洋大海的附生物一樣了。西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中有「浮渤懈、游孟瀦」句,所以渤海又別稱渤懈。

黃海

黃海北起鴨綠江口,南以長江口北岸到韓國濟州島一線與東海為鄰。古代曾為東洋大海的一部分,元、明時代又有黑水洋之稱。清朝前期叫東大洋,與渤海也可合稱「北洋」。光緒元年(1875年)李鴻章創辦於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市)的海軍就叫北洋水師。由於南宋以來黃河奪淮入海,不但把江蘇海岸線往東推進,而且將近岸海水也染成了黃色,所以自清代中葉以來乾脆將這原稱東大洋的海域叫做黃海了。1894年9月17日,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最激烈的一次戰鬥就叫黃海大戰。

東海

東海北接黃海,南以台灣海峽南段與南海為鄰。古代文獻上的「東海」所指不一。《禮記·王制》所云「自東河至於東海」,注者謂在「徐州域」則指的是今天的黃海。《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表東海者,其大公乎!」這「東海」只相當於今天渤海的一部分。唐代《初學記》也說:「按東海之別有渤檞,故東海共稱渤海。」至於《戰國策·楚一》雲「楚國僻陋,訐東海之上」、西漢封越王搖為東海王,其「東海」所指始與今日東海相當。總體上說,歷史上一般所稱的東海即為東洋大海,明、清以來才區分為東海和黃海兩部分,並且把東海的範圍限定在長江口以南。

南海

南海,國際上通稱為「 South China sea」(「南中國海」)。浩瀚遼闊的海洋上分布著我國的神聖領土東沙、中沙、西沙、南沙群島。「南海」之名,早在秦漢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因位於我國大陸的南方,故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今天的廣州市新置了一個「南海郡」,即以南海命名。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在南海作業,從事捕撈和航海事業,認識到它是一片「渺漫無際」的大海,所以南海自東漢以後又增添了一個別稱——「漲海」(「漲」是水域瀰漫無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