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騷動,指的是日本1918年因為米價暴漲而引起的日本民眾的大規模暴動。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和落後封建農業之間矛盾的產物。它以1918年7月下旬富山縣魚津町的漁民妻女們拒絕外運本縣產大米為開端,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後導致全國性的暴動,對日本的天皇制度產生了重大的衝擊。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是由於改革並不徹底,農村中地主制度還沒有完全取消,當時地主占有全國一半左右的土地,而70%的農民都沒有土地或有很少土地卻要交納很多地租,加上生產技術落後,農業發展緩慢,所以日本農民一直都生活在溫飽線邊緣。與此同時,在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工廠里的工人們也正經歷著痛苦的掙扎。由於封建勢力與資本家兩方面互相傾軋,日本工廠當時還保留著實物工資和以勞役償還債務的制度,對女工和童工的殘酷剝削,更是資本家降低成本、獲取高額利潤的主要手段。其中最為殘酷和常見的就是包身工制,這種制度依仗資本積累初期的政策,採取招募窮苦人家的子女,把他們帶到礦山或工廠里做苦工,按照契約先付給招募來的人的父母一點錢,以後再從他們的工資中扣除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壓榨工人,在工人中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除此之外,日本還保留了天皇制度,這些都致使資本主義工業發展與封建制度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國民的貧困生活使得他們沒有能力去購買新技術生產出的產品,因而大量的工業產品都滯銷在倉庫內,日本時刻面臨著被經濟危機席捲的危險。
長期生活在大資本家和剩餘的封建制度雙重壓迫下的日本人民,無論是正拚命掙扎於飢餓邊緣的農民,還是苦苦勞作的工人,都對目前的生活極為不滿。他們痛恨反動統治者對他們的壓迫和剝削,而1917年在俄國爆發的社會主義革命,更是深深地警醒著生活在惡劣情況下的日本人民,讓處在苦難中的日本人民了解到只有站起來戰鬥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這些都為暴動提供了思想基礎。
20世紀初,迅速強大起來的日本政府制定了對外擴張政策。1918年,日本政府在美國決定對俄實行武裝干涉後,為了抵消本國人民的革命情緒,也決定出兵西伯利亞,並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政府告示」,發出了動員令,同時也開始徵用大量的農產品以充足軍備。
這個消息在日本傳播開來以後,迅速引起了資本家們攫取利潤的新狂潮,開始大量囤積稻米。而由於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等原因,日本經常出現糧食不足的窘境,如今在這種情況下,米價就開始如大鵬展翅般的扶搖直上了。米價的暴漲,嚴重地威脅到了城鄉勞動人民的生活,幾乎每個家庭都面臨著沒米下鍋的困境,而這種困境在富山縣表現得尤為顯著。
富山縣位於日本本州島中部海岸上,這裡的居民大多以捕魚為生。1918年的夏天,男人們都到北海道的漁場打魚去了,只剩下婦女在家。因為捕不到魚,所以漁民們沒有寄錢回家,而這時米價的暴漲則使家庭生活陷入了停炊的窘境。到7月中旬,漁民的妻女們開始對高漲的米價公開表示不滿,紛紛結隊要求當地政府禁止把米運往外地,但是政府並沒有響應人民的要求。
8月3日,炙熱的太陽剛剛沉入日本海的灰色海面下,富山縣的漁村西水橋町的300餘名漁民妻女就從四面八方湧上了街道,並包圍了米店,點起了全國「米騷動」的第一個火種。富山縣的行動迅速蔓延了附近的滑川町地區,滑川町地區的婦女們也集合起來要求廉價出售大米,她們甚至成群地擁到米商那裡席地而坐,以求達到目的。到6日,男人們也加入了戰鬥行列,人數達到了2~3千人,並和聞訊趕來的警察發生了衝突。
暴動的消息很快傳了開來,迅速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應,鄰近的漁村、農村的婦女也發動起來,成千上萬的漁民、農民高喊著「要米」、「減低米價」的口號走上街頭,並包圍了米店,暴動擴展到了富山全縣,整個富山縣都沸騰起來了,進而整個國家都加入了一片反對米價高漲的狂潮之中。
到8月15日,包括大阪、神戶、京都、奈良、和歌山等的近畿地方,包括高松、松山、高知等的四國地方,以及包括金澤、福井、舞鶴等的東海地方,還有東京、橫濱、福島、仙台等全國各大小城市都卷進了暴動的漩渦。在城市的中心往往有幾萬人集會,遊行示威,搗毀商店或者米店,和軍警搏鬥,運動已經由搶米的經濟鬥爭發展成為反對天皇制政府的政治鬥爭,並逐漸進入了運動高潮。
面對如潮般的暴動,日本政府對以城市為中心的暴動採取了鎮壓政策,但是在城市周邊的運動卻並沒有停止。從8月16日以後,「米騷動」開始向礦山、農村和地方上的小市鎮發展,在此期間,日本所有的煤礦工業中心都爆發了大規模的罷工,在礦山和農村,群眾也同軍警展開了流血鬥爭。面對運動形式的變化,日本政府迅速調整策略,以天皇和內閣內各大臣的名義,向外撥款以「救濟細民」。另一方面,政府則動員一切武裝力量對運動特彆強烈的地區進行鎮壓。據統計,日本政府在進行鎮壓期間,逮捕幾萬人,除去現場被殺害者外,單是被加以各種罪名而判處死刑、無期徒期以及其他苦役的就有7813人,並最終將這次暴動鎮壓了下去。
從富山縣一個漁村開始的「米騷動」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內,席捲了包括日本東京、大阪、京都等大都市在內的大部分地區,參與人數達到了一千萬人以上,是日本自中世紀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久的一次暴動。這次運動因米價高漲引起,反映了日本社會尖銳的政治矛盾,是日本民眾徹底覺悟的最初的激烈開端,也是日本現代革命運動的爆發點。
另外,在日本的發展史中,「米騷動」的意義遠遠超過了過去日本歷史上的農民運動。在暴動中,日本廣大人民群眾都參加了鬥爭,而工人、農民站在鬥爭的最前列,標誌著階級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而工人作為一種新的力量成為鬥爭的核心力量和主導力量,也表明了此次騷動是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直接影響下爆發的,並促使了日本共產黨的成立。另一方面,「米騷動」的失敗,也使日本人民看到了成立一個先鋒隊組織的必要性,從而為日本共產主義的產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