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的男孩把昏迷的女孩打死,父母對孩子的責罰真的那麼可怕嗎?

2019-07-20     低吟淺唱的花

寧夏6歲女童,被親戚家的孫子叫走玩耍,在玩耍過程中女童從木架上摔下來,頭部著地,昏迷不醒,12歲蘇某因害怕家長責罰,用木板將女童打死,駭人聽聞。

男孩為了不被父母責罰,竟把一個6歲的孩子打死。在這個12歲男孩的認知里,父母的責罰比奪去別人的生命還可怕!

很多父母認為責罰孩子是對孩子進行管教,是為了讓孩子改正錯誤,是為孩子好。特別是父母在孩子做錯事時,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在憤怒的情況下,對孩子打罵。

海靈格認為,人的情緒分兩種。一種是原生情緒,一種是派生情緒。

父母責罰孩子,多數時間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派生情緒。

昨天,陪朋友帶她的孩子去游泳,孩子還沒有完全學會,看到泳池,就往裡面跳。朋友嚇得衝著孩子大叫:「別跳。危險。」孩子像沒聽見似的,「撲通」跳了下去。朋友氣得跳下去,拎起孩子就是幾巴掌,把孩子打得大哭起來。

朋友對孩子的關心是原生情緒,而由此冒出的恐懼和憤怒就是派生情緒。

在生活中,當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如果對自己的派生情緒不加控制,事情的發展就會像"費斯汀格法則『』一樣。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著名的法則,即被人們稱為的「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換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

費斯汀格在書中舉了個例子。男人早上洗漱時,把自己的手錶放在洗漱台。妻子怕被水淋濕了,就把手錶放在餐桌上,兒子拿麵包時,不小心把手錶碰到地上摔壞了。男人心疼手錶,就把兒子揍了一頓,還責罵妻子,妻子不服氣,兩個人就吵了起來。

一氣之下,男人沒吃早飯,就去上班,快到公司,才發現公文包沒拿,就回家拿公文包,發現鑰匙在公文包里,他進不了門。打電話,讓妻子送鑰匙,妻子慌慌張張往家趕時,撞翻了路邊的水果攤,又賠償了水果錢。

等妻子把鑰匙送到家,男人拿到公文包,男人和妻子上班都遲到了,男人心情不好,下班因為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妻子被扣了獎金,兒子也因為心情不好,參加棒球比賽,發揮不好被淘汰了。

男人一家倒霉的一天告訴我們,手錶摔壞是其中的10%,妻子幫他拿走手錶,兒子不小心把手錶摔壞了。這些事都是不可控的。後面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就是90%,男人,他的妻子,還有他的兒子,這些倒霉的事都是可控的。

如果,男人在兒子把手錶摔壞了,不是罵兒子,妻子。而是寬慰兒子「沒事,兒子,修修就好了」。這樣,兒子高興,妻子高興,他的心情也不會變壞,那後面的倒霉是就不會發生。可見,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你完全可以通過控制情緒和改變心態、行為決定後面的90%。

很多時候父母都是因為孩子的犯錯,這不可控的10%事件,引發自己的情緒失控,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導致後面的90%事件爆發,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上帶來傷害。其實,父母只要控制了情緒,認真地幫助孩子解決錯誤,不要用打罵來傷害孩子。

因為,由於父母的情緒失控,而對孩子責罰,甚至打罵,對孩子的傷害太大了。

密西根大學Ethan Kross博士,實驗發現:情緒傷害和身體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非常相似。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感到「心碎」的時候,「心碎」其實已經不完全是一個比喻了,他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01父母情緒失控對孩子打罵,會對孩子的大腦受到損害。

父母情緒失控對孩子打罵,會給孩子的身體和神經造成不良後果,大腦會把疼痛視為危險的信號。孩子的一條腦迴路驅使孩子想要逃離施加給自己痛苦的父母,另外一條又勸說孩子依附提供安全感的父母,所以,當父母成為痛苦或恐懼的源頭時,孩子的大腦功能就會紊亂,就如卡死的程序一樣。

這種極端狀態的情況被稱為紊亂依附,在自身紊亂的情況下,再加上孩子被打罵帶來的憤怒和恐懼情緒,管壓力的激素皮質醇會被釋放出來,從而對大腦發育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因為皮質醇對人的大腦有毒副作用,它會傷害大腦的健康成長。

負面的嚴苛的責罰會很大程度的改變孩子的大腦,比如造成孩子大腦連接的斷裂,甚至腦細胞的死亡。

02、父母的情緒失控對孩子打罵,會讓孩子更加叛逆

從大腦和身體的角度來看,人有逃避疼痛的本能。而且,大腦中調節身體疼痛的那個部分正好負責處理社會排斥心理。所以給孩子的身體施加疼痛就是在他的大腦里種下社會排斥的種子。實際是,父母對孩子的打罵,只是暫時剎住了孩子的行為,但對改變孩子的習性作用不大,反而,孩子為了逃避疼痛,而想盡辦法,經常撒謊,推卸責任。

而且父母對孩子打罵,會讓孩子感受到恐懼、痛苦和憤怒的話,這種感覺就會激活他們原始的、睚眥必報的那部分大腦,從而孩子會更加叛逆。

03、父母的情緒失控對孩子打罵,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與歸屬感,會影響孩子好的性格形成。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孩子的成長動力就是歸屬感,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肯定。而父母的責罰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否定,孩子的歸屬感受到破壞。

在孩子的成長中,4--12歲是孩子社會我成長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和態度,將決定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如果父母對孩子責罰,父母的行為就會把一些負向的標籤貼上孩子的身上,伴隨孩子的成長,這些標籤就會被孩子內化為對自己的看法。

12歲以後,孩子的自我成長進入心理我階段,他會帶著這些標籤向內循環,自我擴大,慢慢就成為他固有的性格。

父母對孩子是讚賞的,鼓勵的,孩子的性格就是自信的,樂觀的;父母對孩子總是批評的,否定的,責罰的,孩子的性格就是自卑的,膽怯的。

04、父母的情緒失控對孩子打罵,會讓孩子不再跟父母溝通,孩子對父母關上了心門

當孩子對父母說出自己的錯誤後,父母往往是不管原因的責罰。孩子為了不再受到責罰,有錯誤也不再跟父母說。有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什麼都不願意跟自己說,那是在孩子開始跟你說時,你的責罰讓孩子對你關住了心門。有的孩子寧願自己忍受,也不向父母溝通。

一個9歲的男孩因為撞破學校的玻璃而跳樓自殺。。

「nai nai ,我前天5把學校的bo里zhuang sui le,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這是男孩跳樓之前寫的遺書,遺書里說明,男孩是撞碎了學校的玻璃,害怕懲罰從而跳樓。

我們在痛惜孩子的生命的逝去時,也要反思我們當父母的是不是對孩子的教育太嚴苛?

叔本華說過,當一個人對生存的恐懼,大於對死亡的恐懼時,他就會選擇自殺。

父母面對孩子的錯誤,首先,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父母在孩子犯錯誤時,想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可以用:一離二吸三涼水。就是在孩子面前,覺得快要情緒失控時,一離就是離開讓人生氣的現場,即離開讓你生氣的孩子。

但是離開後去哪裡呢?最好的地方就是衛生間,因為衛生間有鏡子,你可以看到鏡中的自己,對著鏡子進行深呼吸,這就是二吸,即深呼吸。吸氣的時候,你在心中默數一、二、三……一直數到十,然後再慢慢呼氣。這樣四到五次為一組,兩三組後,你的情緒曲線就會回落下來,就像倒U形的曲線一樣,這時候父母就恢復了理智,能夠有智慧地想辦法來面對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深呼吸後,父母還是特別生氣,可以進行第三步,叫作三涼水。當你一離、二吸之後還覺得很生氣,那麼你就用涼水洗臉,用涼水澆滅自己的情緒之火。

父母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相信父母在任何時候,發生任何事情,都是他的後盾

家庭塑造孩子》書中所寫:「父母的教育方式決定孩子的未來,因為不同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的感受與產生的認知不同。」

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是無條件的,就看孩子遇到困難,是不是第一時間找自己的父母。

可太多的父母對孩子是有條件的愛,孩子優秀、聽話,父母就愛孩子;孩子犯錯誤,父母就不愛。

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就要對孩子負責,要讓孩子知道,不管孩子遇到再大的困難,父母永遠是愛你的,會和你一起面對一切,這樣孩子才願意對父母敞開心門,信任父母,有事情第一時間找父母幫助解決。

就像心理治療師李子勛認為的,父母要區分開對孩子本身的感受和對孩子行為的感受。我們可以非常反感和反對孩子的行為,但那不妨礙我們愛孩子

但對有的父母並不容易做到。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愛,表現好了父母就高興,就讓孩子感覺父母是愛他的;而犯了錯誤,自己就不是父母的孩子,父母就會懲罰自己,孩子在父母的有條件的愛下,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不敢面對自己的錯誤,以致走向極端。

每個人都是生而不完美的,在人生旅途中難免會犯錯誤,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得到父母的愛與引導,願每個孩子都在父母有愛有原則下,健康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vCwGWwBmyVoG_1Z_KE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