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2000年出生,現在上大學二年級,孩子長這麼大了,我對孩子的成長中的很多記憶都已經模糊了。讓我寫這篇文章的起因是前兩天在書櫃里,發現了我為孩子寫的一本成長日記,翻開這本成長日記,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又出現在腦海中。日記中記載了我作為一個媽媽,對孩子的滿懷期望,孩子成長給我帶來的喜悅和焦慮,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對孩子的現況不甘心到最後的坦然接受......
第一篇:在孩子經歷過一次生死後,我希望我的孩子身體健康、快樂。
2000年10月
孩子就要滿月了,小東西除了吃就是睡。晚上,我把孩子喂飽後,拍拍了他的背部,然後放在沙發上,我開始吃飯,忽然看見了沙發上的孩子被吐出的奶憋住了,呼吸不了了,小臉脹成了青紫色,孩子爸立刻抱起了孩子,向外衝去,坐上計程車後,看到呼吸越來越弱的孩子,我被嚇得只會哭了,手腳開始發抖。在醫院的急診室經過一番搶救後,孩子的呼吸平穩了,看到熟睡的孩子,我的心裡默默地念叨:孩子,對不起,媽媽好自責,媽媽希望你能一輩子身體都健健康康的。作為母親,我希望我的孩子一生都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就讓我把這本日記當做禮物來送給我的孩子。
這是我在孩子滿月的時候寫下來的第一篇日記,表達了我作為母親一個最大的心愿。
第一次與孩子分離。
2003年2月20日 星期三
今天是孩子上幼兒園的日子,當把他送到教室,看到他乖乖得坐在那裡,心裡很難受,同事送他孩子回來告訴我說,我的孩子正在大哭,我心裡愈發難受,畢竟他才兩歲零五個月,卻要面對的全是陌生的人,陌生的事,想到他內心的恐懼,想到他的無助,我心如刀絞。但我知道,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步,以後在他的道路上,將面對更多的陌生的東西,只要他勇敢起來,獨自適應,畢竟父母不能一輩子跟在他後面幫助他,父母只有默默地注視他,給予他們能給的幫助。
當時,由於照看孩子的保姆有事不能再繼續照看了,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於是在孩子兩歲零五個月的時候,就送孩子進了幼兒園。看到上面的日記,似乎又回到了孩子上幼兒園的情景。孩子哭了快一個星期,期間,孩子的臉被別的孩子抓破過,咳嗽過,發燒過,而我對孩子既擔心又內疚,也暗暗流過淚。
《為何家會傷人》中說,分離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分離的一生。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次分離,他的哭聲是實實在在的疼。
如今孩子離開家去上大學,也是再一次分離,但這次分離沒有那麼疼,因為孩子在成長。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婭·克萊爾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所以,父母跟孩子的第一次分離還是值得回憶的。
對孩子的教育充滿了焦慮,給孩子報了很多課外班。
2005年4月8日 星期五
今天,同學帶她的兒子小朔來玩。比我孩子小的小朔會認一千多個字,還會認數字,而我的孩子我也下了不少功夫,可總是效果不大,看來我們還要努力......
父母為什麼焦慮?來自於跟別人孩子的比較,對自己孩子的關切,以及對孩子未來的不確定。尤其當孩子的成長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願望,父母就更加焦慮。《孩子的學習為什麼會引起父母的焦慮?找到原因才能不再焦慮》。
父母們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只有比別人早點跑,比別人跑快點。
在孩子上幼兒園時,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圍棋班、小提琴班·····在孩子進了小學,開始傾向於輔導班,比如:作文、數學、英語、籃球班·····
曾經看見一句話:女人有了孩子就會在朋友面前徹底失蹤,為什麼失蹤?要不在家照顧小孩子,要不在送大孩子上課外班。我就是這樣。跟好友住的小區很近,卻很難像以前在一塊兒聊聊天,只要遇見了,我都是匆匆忙忙,說不上幾句話,因為要趕緊送孩子上課外班。
那幾年,我的休息時間都被孩子的課外班占滿了。可是,孩子上課外班,到底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給孩子報班,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多學點東西,讓孩子多些競爭的資本。但是要根據孩子的特點來報,不要盲目報,不要父母認為該報的就給孩子報,有時候報了很多班,但效果不好,因此,報班時要考慮:
一是孩子的態度的,是否願意學?是否認真學?二是父母的態度,是否有耐心?是否督促孩子?是否鼓勵孩子學?
孩子當初學小提琴時,是因為孩子非常喜歡,當時想的是,不指望孩子學專業,只希望能多一個愛好,但是幾千塊的小提琴買了,幾千塊的課報了,我卻開始焦慮,希望孩子能學得更好些。只要孩子學琴一懈怠,就忍不住吼他、批評他,漸漸地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學了,最後發展到死活不學了。現在,小提琴放在孩子的房間,他很少再去摸。
同小區的一個孩子,和我的孩子一起學小提琴,卻考過了十級,有時候,學校里有活動,他還上去表演。
當時學的時候,兩個孩子實力差不多,卻因為兩個父母不同的態度有了不同的結果。小區孩子每次拉琴時,他媽媽給的更多的是鼓勵,很少打擊孩子、吼孩子。所以,這個孩子在媽媽的陪伴下,學小提琴的路一直走了下來。
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武志紅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父母有問題。孩子有問題,父母要自省。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想一想,我是否過於焦慮?我到底焦慮什麼?這樣焦慮對解決孩子的問題有用嗎?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2003年12月3日 星期三
這幾天晚上孩子睡覺都發癔症,而且是大喊大叫,這讓我很擔心,是不是孩子白天太壓抑了?每次孩子要大聲哭的時候,我都呵斥他,「不准哭」嚇的他把哭聲又憋了回去,時間一長,壓抑太久,只有在晚上才能發泄出來,長此下去,對孩子的性格發展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幼兒園的老師說孩子的性格有些膽小,做事自信心不足,是不是跟我經常吼他有關?
當孩子不聽話時有的父母會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打罵,你的情緒發泄了,孩子也似乎認識到錯誤了,但你的行為在孩子的心靈上划上了一道傷痕,當這道劃痕一次一次加深了,孩子在以後的成長中,要用多大的力量才能減輕劃痕帶來的疼痛啊!
作為成年人,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知道要控制情緒,有時候即使心裡很憤怒,也儘量控制著,因為我們在情緒到來時,都會掂量一下如果情緒失控有可能帶來的代價、後果是什麼?人們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所以,作為一個成年人,理智會控制住自己不輕易情緒失控。
可作為父母,為什麼在犯錯的孩子面前那麼容易就發脾氣?打罵孩子?因為一是孩子的弱小和無力反抗,二是你認為有正當的理由,「我發脾氣,是讓孩子認識到的他的錯誤,他必須改正。歸根結底,我是為孩子好。」
這個看是正當的理由,讓父母在孩子面前發脾氣,懲罰孩子起來,肆無忌憚。
記得我曾經把日記給孩子看,說來看看你的成長過程,孩子翻到我打他的那篇日記時,很是氣憤,說到:你不寫,我都記得那次挨打,印象太深刻了!太痛苦了!
2007年5月14日 星期一
今天,孩子的考試成績出來了,孩子的數學沒考好,我心裡非常生氣,但一直忍著沒發脾氣,晚上孩子睡了後,我檢查他的作業,作業完成得也不好,當時孩子已經睡了,我衝上去,掀開孩子的被子,大吼著讓他起來,孩子迷迷糊糊地問怎麼啦?我說起來把作業重寫,孩子不願意,說要睡覺,我一聽火更大了,對著孩子就是一巴掌,「考試考成這樣,還想睡覺,咋還睡得著?」最後,孩子哭著把作業重寫,但我打他的那一巴掌也留在了他的記憶里。
也許有的父母會說,在孩子面前一直保持情緒穩定是不可能的,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每天發生的事情,父母又不是聖人,不可能一直和顏悅色。
可我的一個好友,卻能做到。好友的孩子從小到大都很優秀,上小學時連跳兩級,上高中時以A類生的身份直接上了省重要高中,高二參加高考,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我不止一次地問過她教育孩子的秘訣,她也不止一次地告訴我,教育孩子,媽媽保持情緒穩定的重要性。
仔細想一想,其實,真正左右我們情緒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我們對孩子的行為的認知、看法和評價,有時甚至只是我們當時的心情。像好友說的:你對孩子發脾氣,你覺得有用嗎?既然沒用,你為什麼要發?
與青春期孩子的權利之爭。
2014年3月14 日 星期五
中午吃完飯了,時間還早,我讓孩子去休息一會兒,孩子拿著手機玩遊戲,不去。我說等到一點鐘,就把手機必須收起來,不能再玩。到了一點鐘,讓孩子收起手機,孩子像沒聽見似的。我忍不住了,上去想把手機拿回來,孩子不給,我奪不到,氣得我對著孩子的後背打了幾下,孩子挨了打,把手裡的手機狠狠地扔在了地上,好好的手機當時被摔得四分五裂,然後他跑到自己的房間裡,把門從裡面鎖住了。這麼一鬧,孩子下午就沒去上學。
在我的文章《跟青春期孩子的權利之爭,父母是失敗者,怎樣避免權力之爭?》中,父母與青春期孩子的權利之爭中,父母是失敗者。
孩子過了十二歲後開始改變的。孩子以前很乖的,很聽話的。慢慢地開始頂嘴了。我當時只是覺得孩子變化太大了,也知道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叛逆了。但並沒有想到不認真對待孩子的叛逆,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我對待孩子的方式基本上還是老辦法,就是嘮叨、干涉、控制。
當孩子不再像以前那麼聽話了,事事不再按照你說的去做了,你會感覺到快要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了,就會不甘心,你會使勁抓住自己的權利,強迫孩子聽你的。
可孩子青春期發展的特點,要求獨立、要求自主的心理,不可能再服從父母,那雙方就只有衝突不斷,戰爭不斷。
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跟孩子的溝通成了最大的問題。以前很和諧的母子關係,變得有些陌生,孩子甚至不願意多說話,我們的勸導也失去了作用。
可以說,孩子的青春期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和煩惱,我想改變與孩子之間存在的問題,但一直不得法。帶來的後果就是孩子的中考成績不好。
很多父母為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後出現的問題煩惱,但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父母的方法也要因人而異,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的方法很有同感。
一、不要渴望徹底了解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孩子守住了「好學習不做壞事」這一底線,就不要總想著去和孩子談心。
二、不要總把眼睛盯在兒女的「問題」上,青春期的孩子自然地會出現許多問題,這是青春期的發展特點所決定的。
三、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意願。假若放手讓他們自己去發展,給他們充分的獨立成長空間,他們的叛逆行為自然會消失大半。
四、反省一下,是不是特別害怕孩子會離開你?
五、豐富你自己的生活。培養自己的愛好,如果你自己的生活不無聊、不空虛,那麼你就不會太黏兒女。
在這本日記里,除了記載著孩子成長帶來的煩惱,更多的是孩子帶給我的快樂和思考。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如果有遺憾,不要過於自責。因為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就像《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的父親對兒子說的:我也只是第一次做父親啊!
如今,孩子已成長為一個男子漢。孩子的路還很長,我不知道在他以後的人生路上,我對他的教育的影響有多大,只希望父母的愛能讓他能欣然面對生活的殘酷。
就像武志紅說的「作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孩子能如我們希望中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是人生必經要他自己走下去,你要做的只是守護。」
最後,用一段畢淑敏的一段話跟父母們共勉: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該有完整的體驗。
而父母要做的,便是指引他,幫助他,鼓勵他,認可他。
讓他不為失敗而迷茫,不因嘲笑而低落。
歷經生活的萬般磨難,仍會浴火重生。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