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在朋友家聚會,幾位寶媽們坐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問題就是孩子方面的問題了。說到孩子情緒不穩定,總是愛哭鬧,一位媽媽說到:"我家孩子總是哭,而且一哭就要哭好久。我安慰很久還是不管用,有時候就只能對他大聲喊,制止他哭鬧,但是有時候我一喊,他哭的更大聲了。我感覺帶孩子真的是太難了。"
其他媽媽也說到:"每次孩子一哭,我自己就感覺到很煩躁,就立馬去哄,但是有時候確實也哄不好。"、"孩子哭鬧的問題太難解決了,有時候安慰也不是,打罵也不是,反正他就是要哭很久。"
面對孩子的哭鬧問題,很多家長都使出了自己的全部辦法,但是個別孩子卻仍然不聽話,也比較難管教,難安慰。
關於孩子哭鬧的處理上的問題,其實很多父母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沒有正確地和孩子建立"情感連接",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連接"是親子相處之間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多父母卻沒有做到,而是在安慰孩子上陷入了一些誤區。
1、 對孩子"情感連接"能夠促進親子之間關係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應該是最親密、最和諧並且最安全的關係。孩子從出生就和父母待在一起,如果父母能夠與孩子建立更加健康的情感連接,孩子對於這段關係會更加在意,與父母的相處中也會更加自由自在。
"情感連接"在與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話題會增多,相處過程比較輕鬆自在,並且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會順暢很多,因為孩子願意和父母分享很多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自己的行為,父母和孩子講的話孩子也能夠明白和理解。這很大程度上促進親子之間的關係,父母與孩子之間能夠進行更多的溝通,相處也會更加融洽。
2、 對孩子"情感連接"能夠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與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連接",孩子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與關懷,父母的關愛能夠被孩子感知,孩子會感覺到自己被尊重、被關愛以及被重視,因而在家庭關係中,孩子的安全感會上升。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比較少,並且父母並沒有以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愛,因而孩子與父母之間互存在一定的距離。孩子沒有及時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這個時候孩子心中的安全感也會缺失。因此,父母與孩子的"情感連接"是很有必要的。
3、 對孩子"情感連接"能夠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每個人都需要情感,這是一種溫暖、安全、尊重與被尊重、愛與被愛的需要,年幼的孩子對於情感的需求會更加強烈。孩子對於父母會有一定的依賴,當父母離開孩子的時候,孩子會感到失落、不安,甚至會哭泣,這是因為孩子對於父母的離開感到害怕,害怕父母會就此不見了。
如果父母能夠與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連接",孩子對父母的暫時離開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對父母的依賴會減少,這有利於孩子的獨立以及父母時間與空間的擴展。
同時,"情感連接"能夠豐富孩子的情感,滿足孩子足夠的情感需求。父母花更多的時候來陪伴孩子,與孩子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不會使得孩子感覺到孤獨。
1、 孩子一哭家長就馬上安慰、制止
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一般都會感到煩躁,所以很多父母會在孩子一直哭鬧的時候選擇馬上讓孩子停止哭鬧。父母的安慰一般都是直接跟孩子說:"你不要哭了,再哭就不好了",或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帶孩子出去玩一下,或者你給一些零食,讓他忘記眼前的事情,從而止住哭鬧。
以上方法的作用並不大,直接跟孩子說不要哭了,孩子顯然是不會聽得進去的,他正傷心哭著呢,你說什麼他都不會聽。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也只能讓孩子暫時忘記,但是過後想起來,他仍然明白事情並沒有得到解決,下次遇到相同的事情,他仍然會哭鬧。
2、 孩子哭鬧時父母放任不管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怎麼安慰都不冷靜下來,所以索性讓孩子哭鬧著,等著孩子哭累了就會停下來了。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不愛自己,才會不理自己,不利於親子之間的關係。
孩子有時候哭泣只是需要父母的關心,或者只是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但是父母卻沒有理會他們,這會讓孩子大大失望。
3、 家長威脅孩子,制止孩子哭鬧
有一部分家長的做法則是威脅孩子,對孩子大喊大叫,讓孩子不要哭鬧。比如:"你不要再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或者"你不要哭了,愛哭的孩子會被老虎叼走的。"
父母總是威脅、嚇唬孩子,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對於周圍的環境感覺到恐懼。並且,威脅對於孩子來說,作用並不大,暫時將孩子唬住了,等他回過神來,又要開始哭了。
1、 平靜地安慰孩子,關心孩子的情緒
每次孩子生氣、哭鬧的時候,作為父母總是會感到煩躁甚至也想發脾氣,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壓制住自己,不要讓自己生氣,特別是不要對孩子發脾氣。當父母因為孩子哭鬧想要發脾氣的時候,首先應該讓自己冷靜下來,告訴自己:"我不應該發脾氣,發脾氣會傷害到孩子,我應該忍住。"
父母首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再去安慰孩子。孩子哭鬧,父母的安慰是必然的,但是安慰也要講究技巧。安慰孩子的時候,不要著急和孩子講道理,因為此時的孩子聽不進去道理。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可以走到孩子身邊,抱一抱孩子,摸摸孩子的頭或者肩膀,表示對孩子的理解,讓孩子明白父母此時是關心他們的,是能夠陪伴在自己身邊的。等孩子情緒穩定之後,父母再和孩子分析讓孩子傷心、哭鬧的事情。
2、 認同孩子的感受經歷,接納孩子情緒
孩子哭鬧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委屈,自己不開心,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理解他們的心情,他們的內心會受到安慰。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孩子的位置去考慮孩子的心情。
孩子如果因為與父母存在距離感,不願意和孩子說話,父母則可以靠近孩子,對孩子說類似於"我知道你很生氣,我明白你的感受"這樣的話,讓孩子明白父母能夠接納自己的情緒,這樣能夠讓孩子打開心扉,說出自己的感受。
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之後,父母要留給孩子一些發泄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能夠釋放自己的情緒,並且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的行為。
3、 反射孩子的情感過程,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
反射是情感連接的最後一步。反射,顧名思義就是將剛才孩子講的話再說一次給孩子聽。我們一定要完成這一步,才算上與孩子真正地建立起情感連接。
在反射的過程中,孩子能夠明白父母是有在認真對待自己的情緒以及自己說的話的,並且,在複述孩子的問題時,能夠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再一次做判斷。複述時,孩子不再是在情緒化下來思考問題,而是開始以"理性"的眼光來看待這個過程。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