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在同一件事情上,為什麼你很焦慮,而別人卻絲毫無影響?

2019-07-03     二級心理諮詢師阿秋

心理學:剖析焦慮情緒的真實面貌,幫助你解開焦慮情緒所帶來的痛苦

焦慮情緒的本質是人類對未來不確定的事情,產生的一種心理效應。你在意的東西或者事情、人等等,因為你無法掌控,你才會陷入到一個想入非非的害怕世界中去,倘若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中,那麼你還會焦慮嗎?不會!

故焦慮情緒的產生,是人類基於沒有保障、沒有安全感,無法控制,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常見的心境。

在這個日趨進步的時代里,焦慮已經成為了每個人身上的常見符號,或者確切地說,焦慮情緒、焦慮感,從未在人們身上離開過,無論是古時還是今時今日,焦慮情緒都在人們的身上上演著,它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在看待焦慮情緒的時候,我們應該以一種包容它的態度去看待,既不排斥它來影響自己的心情,但又能做到客觀去看待它,客觀看待則是你能消化你內心中的焦慮感,不去放大問題,那麼你已然就有了包容它和戰勝它的智慧與能力了。

因為,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是人類情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來臨,在於提醒你,一別緊張,因為不緊張你才能沉著去應對;

二是去包容它,以更理性的思維與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它,那麼此時在你身上的焦慮情緒,就不會繼續再泛濫,進而會在你淡定而又平靜的心情中,悄然地離去。如森田療法所倡導的治療原則一樣:「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不去對抗,因為在焦慮情緒來臨時,你在當時是無法去即刻間扭轉過來的,就好比你想笑或者想哭一樣,既然它要來臨,那麼先迎接它,然後等待它的過去,你再來用理性、客觀思維與角度去看待它,順應著下去,那麼你身上的焦慮情緒,就會像徹底地被你馴化的獅子一樣,乖乖地聽你的話,並停止再繼續發作。

有人會問,為什麼要順應自己的焦慮情緒下去,然後再來用理性、客觀的思維與角度去戰勝它呢?

其實這裡的原理很簡單,改變不了當時無法改變的事情,那麼就去接納,因為對抗只會加重自己的痛苦感,而接納就是一種和諧、包容它的態度,亦是一種以柔克剛的手段與方式,而理性與客觀,則是教會我們不去緊張自己的焦慮情緒,亦不去放大它的危害性。

這樣的戰勝方式,即在你的心態、心理素質上形成了一種鄙視它,同時又不討厭、畏懼它的精神理念。

以如此淡定的心態去面對,那麼你的焦慮情緒,都將會被你良好的心理素質與調整的能力,而驅散得無影無蹤。

這就是我們對待焦慮情緒的一種,順應而為,任由它的到來,不去對抗,而是以腦海里的意識,即:你的客觀角度、智慧、積極向上的精神去撫慰自己那顆焦慮的心情,達到緩解、療愈的效果。

核心的關鍵詞就是:不要害怕焦慮情緒的來臨、帶著它去生活、樂觀、理性、客觀去看待,分析它、調整自我。

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同一件事在別人看來不焦慮,而在你眼裡卻變得異常的不安?

這是為什麼?原因在於四個方面上:

1、 個人性格的差異

2、 環境因素的不同

3、 認知上的差異

4、 以及潛意識裡看待事物的觀點與心態

一點點來解析以上四點的解釋。

性格的差異,這是決定一個人看待事物最直接的反饋,比如一個性格開朗的人,看待事情,往往較為積極向上;而一個性格悲觀內向的人,看待事情就充滿著悲情色彩了。性格的差異,造就了我們心態是否樂觀的直接原因。

環境因素的不同,有的人身處的環境特別的有安全感,比如:他的周圍都是關心他的人,有愛他的人,也有及時開導他的人,那麼他的焦慮感自然會減少很多;相反一個人缺失這些,環境又極其的冰冷,那麼在面臨事情的時候,就會顯得容易焦慮起來。環境是否安全,將決定一個人焦慮感發生的影響因素。

認知上的差異,有的人在認知上懂得及時糾正調整過來,那麼即便面對焦慮的事情,也會因為自己有這樣的能力,而緩解不少;但是你有的人,認知上一根筋,比較死板頑固的人,那麼在認知上只會越陷越深,焦慮也會越來越嚴重。

潛意識裡看待事物的觀點與心態,則受著以上三點的影響,潛意識是我們察覺不到的。

好比你為什麼生氣?這就是潛意識在發揮作用!你也不知道自己怎麼會生氣,就是在那一刻你很憤怒,是自然而然的一種反應,然而這種反應,又與我們的性格、認知、環境的影響離不開關係。所以這個潛意識是所有的一個總和與匯聚,它埋藏在我們大腦里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一種指揮你言行舉止的控制令。

我們之所在同一件事情上焦慮,而別人不焦慮,那是取決於個體差異與環境差異,這是兩個大的維度。

但是焦慮來臨,最重要的是自己能戰勝它,換言之就是當焦慮情緒來臨時,你不能讓它影響到你的心情和生活,一旦影響到你的心情和生活,那就不再是單純的焦慮情緒了,因為判斷焦慮感是否嚴重,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你因為焦慮感到痛苦嗎?你因為焦慮,已經嚴重影響你的起居生活、工作、社交了嗎?

答案如果是否,那證明你只是有些焦慮;

如果嚴重影響到了你的生活、工作、社交,那麼這時可能就是焦慮症了。

這就是焦慮情緒和焦慮症最大的區別,前者是常見的一種負向情緒,而後者則是一種精神上的病症,兩者概念上是完全不一樣的。

但是焦慮症,往往又是因為前期焦慮情緒所得不到緩解,而長期緊張,蔓延泛化成了焦慮症。所以,在焦慮情緒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及時剎住車,運用以上文章中提到的理念去和諧它,與之共處,不放大你所焦慮的事情、亦不過度去思慮它,而是以淡定的心態去包容它的存在,那麼你自然就不會被焦慮症所盯上。

緩解焦慮情緒的方法有很多,而再多的方法,仍舊不能與我們認知上的合理相媲美,因為只有改變我們的認知,才能把焦慮這頭獅子馴化成安分聽話的獅子,而認知的核心則是順應、理性、客觀為主題線去緩解我們的焦慮情緒。這就是所謂的心病還得心藥醫,只有和自己和解,與自己的焦慮情緒融為一體,和諧共處,積極調整,你才能解放自己的情緒,才能讓焦慮症從此遠離你。

-end-

作者:阿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重度抑鬱症康復者,著有書籍《抑鬱症康復治癒100問與答》,一本輔助療愈抑鬱症的心靈床頭書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PCwGWwBmyVoG_1Z-6H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