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企業家:這麼苦,這麼難, 他們為什麼要堅持做下去

製造業是一個國家必不可少的行業,為何如今如此難做?出路又在哪裡?

現在做老闆苦啊!

在廣東,老闆曾經是一種尊稱,現在,有些當老闆的卻很不願意被這樣稱呼。

現在做老闆苦啊,特別是搞製造業的,有時真覺得上下無路,進退兩難,日日焦慮,前途迷茫。

每天一睜眼便是各種成本開支,每個月面對山一樣的薪資稅費,在都是剛性約束,哪裡的支出緩了晚了,馬上就能要你的命。

而收入呢,捉襟見肘,入不敷出是常態,殫精竭慮焦頭爛額常常得到的卻是一堆應收帳款。

聰明的人聰明的錢早就開始大規模地撤出製造業。

三年前,在一次復旦廣東校友的小範圍聚會中,來了22位校友,其中有20位從事泛金融行業,銀行的、保險的、券商的、公募私募基金的、PE的、P2P、小額貸款的,只有兩位跟實業相關,鄙人為製造業產業鏈做信息情報類服務,居然是二者之一。

這樣的聚會,一方面讓我為製造業的處境感到悲哀,一方面也為整個經濟環境的脫實向虛感到深深憂慮。

老闆們為什麼這麼痛苦?

中國製造業基本靠代工起家,在「微笑曲線」中處於最底端,活最髒最累,利潤卻很薄。

早年要素價格低的時候,還是有利潤空間的。可是這些年,原材料價格在漲,人力成本在漲,辦公成本在漲,唯有產品價格漲不起來。

專做外銷代工的企業反映,洋人們把你的利潤掐得死死的,能算到小數點後面兩位數。

做內銷的則因為某寶、某多多等電商平台把價格穿透,而線下的假冒無良小作坊企業橫行,正經做企業的根本無利可圖。

老闆們的痛苦不僅來自市場。

公司利潤本來已經薄如蟬翼,卻還要經常與方方面面的權力部門打交道,誰也得罪不起,哪裡疏忽照顧不到都可能會被「弄死」。

大多數做製造業的老闆其實都不太善於與七所八站四面八方的人打交道,他們不是公關先生公關小姐,況且也沒那麼多時間用於應酬,因此內心痛苦又加了一層。

製造業的老闆幾乎就是個「超人」,要管產品,要管銷售,要管財務,要管人力資源,還要懂法律,哪裡出致命的問題企業分分鐘完蛋。

沒有人為你分擔煩惱,但打你主意忽悠你想坑你錢的人卻如過江之鯽。

我認識的一個老闆,企業規模有幾個億,1000多員工,他成年在國內外飛來飛去。(注意:飛來飛去不是去旅遊,而是為了生意。)經常飛的人知道,就一個字,累。

這個老闆十多年大多數時間都是住在廠里的,他有老母要孝敬,有妻兒要照顧,但沒有時間,停不下來。

有的專家總說老闆們不懂生活,不懂管理,以前我搞大眾媒體的時候也這樣想,以為在機場候機室買幾本書看看就可以對企業事務指手畫腳。

這幾年跟這些老闆走近了才知道以前的想法有多幼稚,世界500強企業的做法能隨便套用到中小企業嗎?這是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你來搞一個1000人的製造企業試試?那些在電視上在各類論壇上口若懸河高談闊論的專家學者只需到這種企業做半年的老闆,可能想死的心都有了。

有人說,老闆們不是都很瀟洒的嗎?喝著拉菲唱著歌泡著妞就把錢給賺了。

可能的確有極個別的房地產老闆和他們的二代過著這樣的生活,可能的確有個別貪腐的國企領導人有很多情人和別墅,但是在以民營資本為主的一般製造業,說老闆們整天燈紅酒綠的社會輿論真的是誤導。

其實大多數製造業老闆都生活簡單,衣服包包車子都很一般,有的甚至像苦行僧。

或曰:這麼苦,這麼難,他們為什麼不選擇離開?

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製造業企業往往要在一個圈子裡建立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供應商系統、渠道商系統、行業人脈系統,方方面面牽涉的人很多,破產跑路註銷企業的成本其實是很高的。

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你在這個行業這個圈子就再也呆不下去了,也就意味著這個人的事業生命就此終結了。

因為對製造業老闆來說,離開一個熟悉的行業,到另一個陌生的行業東山再起幾乎是機率極低的事件。

製造業,廠房設備車輛一大堆固定資產,供應鏈渠道端一大堆人脈,研發產品、銷售產品、售後服務每個環節都要把心操碎,一年辛苦下來還掙不了幾個錢,你說何苦來著?

前幾天看到一篇網文,說某個企業一年200萬的收入,利潤只有2萬多塊錢。我想說,有利潤算不錯了,許多製造企業一年收入幾千萬,沒有利潤甚至虧損的比比皆是。

或曰:利潤薄如紙,是企業沒有競爭力,為什麼不轉型升級?

缺錢啊。本來利潤不高,各種稅費一除,一年下來根本難有積累;找銀行呢,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喊了多少年,問題解決沒有?您心裡沒數嗎?

照明行業產業鏈的集聚區域珠三角、長三角、閩南三角洲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地區,這些區域的製造業日子都不好過,其它地區東北、西北、中部地區中小企業的日子會比他們更好嗎?

中國不能沒有製造業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一大成就是發展了全世界最完備的製造業體系,中國的綜合國力因此大大提升。

「改革開放富起來」靠的就是工業,未來中國「強起來」還得靠工業。

我們永遠要清醒地認識到,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製造業過去、現在、將來都是國之根本,其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中國最大的國情之一就是人多,就業難。

盧森堡可以靠金融業,泰國可以靠旅遊業,甚至俄羅斯靠賣石油天然氣就能很好地活下去,而中國絕不可能。

那麼僅靠不到100個央企,僅靠阿里巴巴、騰訊等一些網際網路龍頭,能解決中國最大的就業難題嗎?更不能。

有人說,從製造業中擠出的工人,女工可以做網絡直播,男的可以做外賣小哥啊,讓人只有「呵呵」啦。

毋庸置疑,國家政策、社會輿論的著力點還是要放在中小企業身上。

中小企業在全部註冊企業中占比99%以上,解決80%的就業人口,是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而製造業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只有充分激活中小企業特別是廣大製造業的潛能,讓他們能夠健康滋潤地活下去,他們才有能力上供養政府財政,下供養員工家庭,全社會才會真正生動活潑地良性運轉。

體系完備的製造業正成為當今世界國力角逐的重要砝碼。

中國製造業能獲得今天的國際地位,是中國人幾十年的勤勞奮鬥,用一代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務須善加珍惜!

美國和中國的貿易逆差為什麼那麼大,就是因為美國製造業空心化,把又髒又苦賺錢又少的活讓中國人乾了。

美國人本來以為自己很聰明,中國人沒日沒夜地苦幹,他們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坐享中國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但多年之後,中國國力在製造業的底色上全面崛起,中國人持有的美國國債越來越多,美國人這才發現以前的路有問題,於是特朗普政府終於「惡狠狠」地和中國開打全面貿易戰,並且發起製造業「回流」美國本土的運動。

製造業的出路在哪裡

一方面我們的製造業面臨著很大的問題,一方面又絕對不能沒有製造業,怎麼辦?

在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製造業值得我們學習——德國和日本。

由於歷史上日本曾讓中華民族蒙受了太多屈辱和苦難,日本製造業這兩年又正好出現了一系列醜聞,從主觀上和客觀上我們其實更願意將學習的對象鎖定德國。

文章轉自網絡僅供學習,不代表本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Mt37W0BMH2_cNUg0x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