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導演的電影《1942》相信大家都看過,近期因為在一個綜藝節目上被提起,讓這部電影再次小火了一把,走到了很多觀眾的面前。電影中間有一個片段就是一個帶著小孩的婦女為了換一點糧食,不惜賣掉自己的女兒,故事演到這兒的時候催人淚下,很多觀影的觀眾們泣不成聲。但這不是導演和編劇可以用來激發觀眾情緒的催淚彈,這一段歷史曾經真實的在中國的土地上上演過,飢餓和死亡每天都在發生,在死亡面前,所有的是請都不足為奇。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就是1942年的河南大災荒。
1942年的時候,中國正飽受著戰爭的侵蝕,戰爭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對於一些經濟發展本就貧困的地區來說,這無異於是雪上加霜,比如說河南省。那個時候河南的主要生產就是農業,幾乎所有的農民都是靠著種地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雖然日子過的艱難一點,但是那個時代大家都苦,也沒有別的追求,每天能夠有點東西吃就行。
1942年到1943年的間的時候,河南發生了旱災,其實在這之前,好幾年間河南的天氣狀況都不穩定,降水一直比較稀少。42年的黃河改造帶來了旱災,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當地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嚴重的減產,再因為戰爭帶來的影響,省內的糧食生產數量嚴重的減少,對於百姓們來說,這簡直是一個致命的影響。
3000多萬的人們籠罩在飢餓的恐慌之中,為了能夠活下去,他們發掘了很多的食物,凡是肉眼能夠看見的東西都被他們當成了食物充飢,哪怕是一顆老樹的樹皮都不放過。發現一棵樹之後會有很多人衝上去抱著樹皮狂啃,根本不在乎這堅硬的樹皮吃下去會不會對腸胃造成不舒服,很多的老人和小孩在扛不住飢餓被活生生的餓死,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因為飢餓而死亡。
而那些勉強活下來的人已經見慣了這種場面,幾乎不會有多餘的難過,而是一臉冷漠的趴下死者身上的棉衣。那一年,逃亡河南的火車上總是慢慢的人,甚至有些人寧願趴在車廂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