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 觀苔,識苔,參透苔,這是一種修行

2019-07-26   雲端原創

陰鬱天氣下,小吳哥矗立在銀光粼粼的水面上,顯得尤其深沉,好像一位思考了幾個世紀的哲學家,苦苦思索某個問題的答案而不得。門口石階上的青苔因為經常暴露在陽光下而變得蒼白稀薄。幾隻毛色亮澤的胖猴子在參差的石階上上躥下跳,爭搶遊人拋過來的食物。那些猴子好似幾千幾百年來就一直守在這裡,它們已經完全不懼怕人類,搶不到食物的會走上前來蹲在你面前,以一種無畏而迫切的眼神盯著你,直到你從包包袋袋裡掏出點什麼。

那些曾經在石階、石像上長得葳蕤濃密的青苔,被陽光炙烤和風化後,留下了黑白斑駁的苔痕。小吳哥的滄桑石色,便是由這樣的苔痕塗抹出來的。它如同一個老人皮膚上深淺不一的溝壑,刻畫著孤獨,刻畫著釋然,刻畫著閱盡世事的沉默與隱忍。

走進後花園,綠意漸漸濃將起來,青苔的生命也仿佛恢復了一些生機。草已經長到一尺多高,兩隻蝴蝶在追逐嬉戲,一忽兒停在草尖,一忽兒比翼雙飛。它們飛得那麼輕,那麼慢吞吞、悠悠然,沒有一絲兒聲音。我的聽力仿佛被什麼神秘的電波屏蔽了,只留下這緩緩漸進的慢鏡頭畫面。心裡想著,幾千幾百年前的這裡,這皇宮的後花園裡,都發生過什麼樣的事呢?愛情,陰謀,曾經的山盟海誓,或是為了達到權力目的的虛情假意……?多少現實中的劇情曾經在這裡上演過,而那些,是我們芸芸眾生想都不敢想像的。多少人在這裡做過夢,多少人在這裡流過淚,還有多少人在這裡流過血,甚至失去了生命?兩隻蝴蝶宛如從前世穿越過來的靈魂,它們輕輕飛著,繾綣環繞著彼此,好像在眷戀著曾經美好的時光。如果是前世的靈魂,那肯定是一對相愛的靈魂。

青苔真正的表現舞台,不在小吳哥,而是在塔普倫寺。塔普倫寺古木參天,給青苔創造了良好的潮濕和蔭庇環境。坍塌的巨石几百年來沒有被挪動過,大板根樹在屋頂上長成了參天大樹,強勁的根系像自然流瀉而凝固了的水泥。濃密厚實的青苔是富有質感的絲絨外衣,包裹住石塊和牆垣。可以想像當年法國人第一次發現這已經沉睡在密林里幾百年的吳哥王城時,是多麼不可思議的震驚一幕!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如果袁枚來過塔普倫寺,他的觀點會不會有所改變?首先,苔並沒有花,微觀世界裡那一顆顆「小豆芽」,是它的孢子。其次,它也並沒有「學」牡丹開花。牡丹雖然代表著國色天香,花開時節動京城,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多有造勢媚俗之嫌,元人甚至有一首《貶牡丹詩》,雖然毒舌,倒也有點意思,不妨笑看之:「棗花似小能成實,桑葉雖粗解作絲。唯有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而青苔,低微著自己的身段,綿延成時光的畫手,它穿越了時間和空間限制,連接過去和現在,將自己鋪成一條生命的河流,低低地、無聲地流淌著,寧願孤獨,不刻意合群,寧願被遺忘,也不違心。

我尊重青苔,它保持著超越其他一切植物的安靜,風來不動,雨來無聲,不悲不喜之間,是它巍然不動的靜默與凝重。青苔下,埋了不知多少七情六慾和興衰往事,故事的源起、演變、高潮與結局,以及蓋棺定論後的不再爭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枝頭萬木春,時間的河流不會因為誰而停下腳步,人們早已忘了那些事,誰曾經那麼偉大過,誰曾經那麼轟烈過,最後還不是苔下一抔黃土。

青苔,它並不需要去學牡丹開花,它的力量,是穿古通今、隱而有力的。它的力量,是安靜的力量,是時間的力量。轟轟烈烈卻曇花一現的牡丹,怎麼能與它相比呢?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氣質與性格。

秋來了,一片枯葉墜地,無聲地落在苔痕之上,那種飽含著禪意的靜美,讓人心入化境。瑰麗的思想,便在這看似頹廢蒼涼的心境里得到更深遠的升華。心靈通行於天地、自然與萬物之間,在青苔宏大而微觀的世界裡,開出靈性的花朵。

我尊重青苔,它從來不是膚淺表面看起來的微不足道,它具備獨特的傷感氣質和隱逸氣質,在僻靜與人跡罕至之處,延展著它們的魔力,在虛實濃淡之間,渲染大美形色。它或許是一個女子的幽怨,或許是一段別離的傷情,或許是對逝者哀哀的思念,又或許是一位高人明智的隱退,以踐行君子的行藏之心……

「苔之為物也賤,苔之為德也深」,物為形,德為性,若只是看著表象的形,便無法參透意中的性。你以為它如此微不足道,而它實際上宏大得超出你的思想極限。

觀苔,識苔,參透苔,這是一種修行。

【雲端原創】

(作者聲明:本人文字皆為原創,抄襲必究)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