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目前的熱播國產愛情劇來說,大多分為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霸道總裁愛上我」式的瑪麗蘇晉級之路,一種是「發糖齁甜」式的言情,《世界欠我一個初戀》不按常理出牌,男女主在線糖醋互寵,吃一口「水果糖」,加一片「檸檬酸」,甜中有酸,講述了不同尋常的戀愛羅曼史。
01,當代流行文化的鏡像反映
「青年不僅是一個年齡的特定階段,還被賦予了政治和文化的雙重涵義。」
——張輝瑜
這一部電視劇改編自安思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遊戲公司的原畫師女主邢運(白鹿飾)遇上對她「千錘百虐」的BOSS夏柯(邢昭林飾),來個人從最初的針鋒相對到後來的患難見真情的愛情故事。
當代的青春劇之所以能夠成為年輕觀眾喜聞樂見的一種題材,很大一部分程度來源於對於流行文化的鏡像反映。
一方面,愛情劇本身就含有一種積極的流行文化,在當代社會中,青年是頭深入改造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一言一行體現著當代年輕人的主流價值觀。
在《世界欠我一個初戀》中,把握住了當代年輕人職場中的現實痛點,藉助於文藝創作來緩解和釋放焦慮。
「酸味兒」十足的檸檬酸男友夏柯,他的戀愛手段並不高明,沒有霸道總裁式的果敢和魅力,卻飽含當代職場boss的真實和無奈,外冷內熱,好面子,粗中帶細。
聽說邢運要去相親,他立刻以工作為由,將邢運叫回了公司。
他說:
「我一直認為只要初戀是美好的,那這個人一輩子都會對愛情充滿憧憬的希望。」
「什麼是初戀,愛對了人才是初戀。」
邢運在公司里作為普通員工,忙前忙後,主動加班,承擔各種跑腿事項。
本劇的男女主角非常寫實,劇作中沒有「一見鍾情」式的瓊瑤式愛情故事,唯有相濡以沫的陪伴的堅守,而初戀也不再是狹義上「第一次的情感悸動」,而是真正找對了適合自己的人。
電視延續了年輕人成長變化的命旨,儘管年輕人的成長煩惱各有不同,然而他們對準的社會焦點卻是伴隨著當代社會進步和發展而不斷調試的,用青年感情的視角,來勾勒出當代意義和精神內涵,彰顯影視作品的社會使命感。
02,酸中帶甜的甜蜜悸動
這部電視中的反套路化設計是一個亮點。
總製片人戴瑩認為,這是一部給年輕女性觀看的小甜劇,甜而不膩,不能無謂撒糖、莫名寵溺,要劇情合理、符合邏輯,可以與當下的職場生活相結合。
所以,大家看不到職場中虐來虐去的誇張式體現,看到的這是一部輕鬆而有活力的電視。
在劇中,夏柯與邢運做鄰居的甜蜜時光里,也促成了他們感情的逐漸升溫。
夏柯將姐姐傳授給他的「賣慘式」的追女友進行到底,在女友面前,可以假裝「無家可歸」,可以用苦肉計,而邢運為男友租房、送飯、洗衣服,這樣的愛情是甜蜜的,酸中有甜。
很多生活化的細節展現在劇中都占據了很大的篇幅,比如「奇葩相親場面」、「第一次見父母」、「吐槽上級誤發大群」等尷尬瞬間,都很大程度的喚起了觀眾的共鳴,真實地展現了青年人戀愛過程中的點滴幸福。
03,集體共情
青春愛情劇自帶懷舊濾鏡效果,你能夠重塑集體記憶。
有一句流行網絡的話語,叫做「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是永遠有人正年輕著。」
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從那個年代走過,這樣的集體記憶構築了青春劇的內在肌理,隱藏在不同群體之間的跨越代際和經驗區隔構成了集體共鳴。
在社交媒體上,出生在不同年齡段的受眾群體對於愛情劇都有著迥然不同的接受程度,而好的愛情劇作能夠讓更多年齡段的人感同身受。
劇中的主要場景都聚焦在職場方面,在愛情劇中夾雜著夢想和奮鬥的宗旨,完成了一段涵蓋著個人身份和社會轉型的相關敘述,其真正的落腳點還是在「未來」的憧憬中。
縱觀我國80後,90後人的成長軌跡,在他們的成長環境中,中西方年輕一代經濟和意識上都存在著較大差距,需要迫切的通過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來遠離那個物質較為匱乏的年代。
而當這些人成長起來以後,他們卻驚奇的發現,以前世界中所認可的物質和情懷還沒有來得及好好消化,就已經被新生的事物所替代,因而,他們又迫切的想要「回頭看看」,這就造成了國產青春愛情片的流行。
而「回頭看看」,其實不僅指代的是劇情,更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和情懷。
很多觀眾比較喜歡女二號姚晴,認為她的愛情觀更加獨立,也具有當代女性的正能量。
在那個年輕的時代,劇中生活化的情節具有時代的記憶,女性角色獨立上進,然而卻不是現在的很多女強人一般的「蓋過男性」的獨立,而是你能夠照顧好自己又能替男友分擔的新時代女性。
這一類女性,不管是前二十年,還是後二十年,都是男性心目中的「賢內助」。
她不會像很多青春劇中對於男友充滿了依賴性和安全感,甚至將自己的前途全部寄托在男友身上的角色。
各自獨立,各自相依,這才是新時代需要的感情,也是關於一代人的集體共情。
吃一口「水果糖」,加一片「檸檬酸」,這部電視「酸酸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