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走過百年的杭州火柴廠往昔,三潭印月的小盒你一定不會陌生

2019-07-20   懶人故事

你還用火柴嗎?你上次用火柴是什麼時候?說起火柴,浙江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用過盒上印著三潭印月的火柴吧,或許很多人並沒有留意過,但再不經意間這盒火柴卻陪伴我們走過了很多年。

三潭印月火柴的生產廠是杭州火柴廠。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由趙志成、馮暢亭、湯壽潛、五薌泉、蔣海等人共同籌資5萬銀元在杭州海月橋畔創立了一家火柴生產廠,最初的名字叫光華火柴公司,光華的寓意是光復華夏。

20世紀,中國工業十分落後,就連一根小小的火柴都是外國進口過來的,當時火柴的主要來源是日本和歐洲的瑞典,老百姓都把這些進口來的火柴叫做「洋火」。這種現實令很多有志向和抱負的中國民族企業家看在眼裡,他們站出來並開始走上對抗「洋火」之路。在這種的情況下,中國湧現出了如「火柴大王」 劉鴻生、劉吉生這樣的人物。

杭州光華火柴公司是中國最早創立的火柴生產廠之一。公司的第一個商標是王薌泉家藏古畫美女。火柴上市後,免不了與日貨競爭,為了提高品質,他們模仿日本的三鼎甲牌和乳牌,生產了天官牌火柴和送子牌火柴。產品逐漸被市場所接受,公司的貿易也走上正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美各列強都忙於戰事,火柴生產的主要化學原料都用去製造槍炮彈藥了,所以「洋火」產量驟減,想進都進不到。於是,中國的火柴生產商們迎來了機遇,民族火柴工業的春天正式到來了。在這樣的形勢下,光華火柴公司開始增加股本,大量聘請員工,最多時達到1200多名。機器晝夜不停,一批批產品運往全國各地。

但是,第一個黃金期卻並沒有延續很久,隨著戰爭的結束,國外各大火柴商又恢復了元氣。此時,他們發現原本是自己天下的中國市場卻被中國產品給占據了,為了打擊中國企業,從30年代初開始,「洋火」開始低價傾銷。這種不當競爭對中國火柴廠商的打擊十分巨大,許多廠損失慘重以致關閉歇業。這種情況下,光華火柴公司與其他幾家民族火柴廠加入了「火柴大王」劉鴻生的大中華火柴公司,開始抱團作戰。

抗日戰爭時期,杭州經歷了日軍的炮火和占領,民族工業遭受嚴重打擊。抗爭結束時,光華火柴公司是僅存的幾家工廠之一。解放後,光華廠經過公私合營和社會主義改造,於1955年正式更名為杭州火柴廠。

進入新時代,杭州火柴廠迎來了第二個春天。計劃經濟時代,杭州火柴廠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家大型火柴生產廠之一,社會對產品的需求源源不斷,企業生產也是紅紅火火。這一時期是杭州火柴廠最興盛的時期,風光無限,買火柴要憑票甚至開後門才能買到。

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在打火機等新用具的衝擊下,火柴越來越沒有了市場。而且火柴生產往往倚重傳統模式,產品比較單一、缺乏創新,其次人工成本也在不斷上漲。於是在2002年,杭州火柴廠從國營企業改制為股份制企業;2003年,工廠從市區復興路海月橋搬到了淳安縣文昌鎮文屏村九龍隧道口。

近幾年來,杭州火柴廠的生存越來越艱難,訂單不斷萎縮,工人不斷流失,許多年輕人都不願在火柴廠工作,最後只留下一些老頭老太,憑感情默默守候著最後一班崗。但到了2018年,由於高鐵的興建和城市的有機更新,淳安的杭州火柴廠被拆除,土地被騰空。杭州火柴廠這家唯一走過100年的中國火柴生產廠未來的路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