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如何變成儒教的

2019-10-20     狐狸先森幾點鐘

在國內,很多人都認為儒家只是一個思想,但是如果我們看東南亞他們的領導人、媒體報道,會看到他們把儒家看成是一個宗教,稱他們為儒教。


在我們的印象中,儒家就是一種思想啊,怎麼變成宗教了呢?

其實,儒家自孔孟開啟後,經過了三個升級脫變的階段,一個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三綱五常」,一個是朱熹「存天理,滅人慾」,最後一個是王陽明的心學。

而成為儒教,是在朱熹升級之後的事情。

下面我們就細細來嘮嘮。



01


西漢時期,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進一步強化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森明,大家不可逾越,為了弱化階級性,給了一個好聽的字,叫「孝」。

孝,其實就是「小的一切以老的為尊」,所以有了民間某貧困家庭,為了不讓父母餓肚子,把老婆給殺了給父母吃肉,最後大家還稱讚他孝道。

這個事情,在《三國演義》里也有類似的闡述,劉備逃難到某戶人家,那家男主人知道了他是劉皇叔後,非常尊敬,但是家裡窮,沒肉招待,所以就把自己的老婆砍了,給劉備準備肉菜。

劉安殺妻餉玄德

這個「孝」,其實在東漢末期,已經有點維持不住了,皇權衰弱,有權有勢的大臣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裡,而大臣們的屬臣得勢後,也不把上司放在放在眼裡,各種造反層出不窮。

儒家思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實已經維護不住了。

而且儒家思想,也有了新的挑戰。

一個是外來的和尚——佛教,在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一個是曾與儒家齊名的道家重新崛起,靠著方術籠絡人心,並完成思想升華,各路神仙都安排上了,形成一派——道教,東漢末年的黃巾軍,其實就是以道教的雛形,形成了宗教軍隊,占據漢中的張魯,也是以方術贏得民心,成為一霸。

張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

這個時候,儒家思想就成了被人嫌棄孩子,你說你能幹啥,現在是亂世,道教可以籠絡人心,大家形成一股力量,誰還和你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啊。

其實儒家思想擅長在和平時代發揮威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讓大家安安心心做守住自己的位置,別亂動。

但是亂世,儒家就不管用了,思想升華後的成為道教的思想更管用,動不動就可以拉出一支軍隊來。

不過,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嘛,亂了後,總會平的。



02


大漢後,下一個和平治世,是大唐,但是大唐並沒有把儒家拱上去,而是啟用了外來的和尚——佛教。

佛教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人在活著的時候,要修行,那麼死後就可以登上西天極樂世界,甚至成為佛祖的弟子。

你要修行,那 「貪嗔痴恨愛惡欲」就要戒掉,如果一個人真戒掉的話,那基本上也就無欲無求了,換句話說,也不會造反了,比嚴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牢靠得多。

所以,宗教思想,是統治者拿來統治百姓的工具,這句話是沒錯的,佛教比儒家更能穩定人心時,儒家自然會被統治者拋棄。

電影《通天帝國》,武則天建巨大的菩薩像是有依據的,武則天非常推崇佛教,甚至下令過全國不准殺生

但是佛教要人戒掉「貪嗔痴恨愛惡欲」,太反人性了,根本做不到,哪怕做到的,也都是裝的。

五代十國時期,後周世宗就不信和尚,他去查了一家寺廟,發現寺廟裡藏有大批民間婦女,這都是和尚發洩慾望用的,這幫和尚在沒人看到的地方,吃肉喝酒做X,比土匪還凶。

中國歷史上四次滅佛運動:三武一宗滅佛,這個宗就是後周世宗

當然,後周世宗滅佛的原因,不僅僅是和尚不守戒律,還有和尚的勢力變大了,寺廟方圓上千里都是和尚的土地,農民的收成都是給寺廟而不是給國家,那統治者哪裡能受得了,所以就強迫和尚還俗,摧毀了寺廟,當然,理由就是和尚不守戒律嘛,是你犯錯在先,可別怪我啦,而且曝光了和尚的行為,對那些信教的老百姓也好交待,統治者接管寺廟的土地也就順理成章了。

當佛教做出有損統治者的事情時,那末日也就不遠了。



03


時間的車輪,滾到了下一個治世的王朝——大宋。

宋朝是文人最輝煌的時期,儒家思想向來被文人推崇,自然也就再度崛起了。

程顥、程頤兩兄弟開始創立新儒學,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時期朱熹集為大成,這就是我們很熟悉的「程朱理學」了。

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

理學根本特點就是將儒家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並使其邏輯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那個時候,儒家思想,已經可以稱為儒教了,其教義核心思想就是「存天理,滅人慾」,佛教要求人無欲無求,朱熹要求「滅人慾」,你說朱熹沒抄襲,我打死也不信。

其實,正是有「存天理,滅人慾」,我們才能說,儒家變成了儒教了。

我們看看世界上各大宗教的特點,是不是都要求信徒在世時壓制自己的慾望,然後死後就可以升天享樂了。

「存天理,滅人慾」其實也是如此,朱熹要求人們生前「滅人慾」,滅了後呢?「存天理」啊,言行按照天理來辦事,那樣你不僅生前是一個君子,死後也是受萬世敬仰的君子。

但是朱熹不敢明目張胆地搞出神神鬼鬼那一套,畢竟孔子說過「子不語亂力怪神」,但是這個不需要朱熹擔心,因為社會上佛教和道教已經流行已久,大家都相信輪迴升天那一套。

相比佛教的修行,朱熹要求的君子行為,更符合人性,也更符合人們追求的道德理念。

為什麼這樣說呢?

很多人都說儒家自從被朱熹改了後,中國社會思想就倒退了,比如女性「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是從程朱理學裡要求。

有人問程頤先生曰:「寡婦貧苦無依,能不能再嫁乎哉?」。

程頤則提出「絕對不能,有些人怕凍死餓死,才用饑寒作為藉口,要知道,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兩個人在一起了,就要從一而終

朱熹也說過這樣的話。

朱熹的一個好朋友鄭自明,鄭娶了宰相陳俊卿的小女兒陳氏,而這陳氏的姐姐陳師中,也是朱熹的好朋友。

沒想到鄭英年早逝,陳氏想改嫁,朱熹就寫信給陳師中,讓她勸妹妹不要改嫁,留在鄭家「養老撫孤」,信中說「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迂闊,然自知經識理之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當年程頤(別號伊川先生)說到改嫁的事情,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現在世俗的觀點認為這是迂腐,但是有知識的君子認為,這是不容易做到的(潛台詞就是你家小妹也是名門出身,要做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那就是不要改嫁)

朱熹怕這封信並不管用,又給其父親陳俊卿寫了一封信,意思還是懇請陳宰相勸說女兒不要改嫁,並解釋他冒昧寫這封信,乃是「正以人倫風教為重,而欲全之閨門耳。伏惟相公深留意也」。——我是為了剎住社會的歪風邪氣啊,現在個個都改嫁,社會都亂了,你作為宰相,要做好榜樣,你閨女的事,你懂的。

不過然並卵。

我的身體,我做主

我們先看看當時的社會環境啊,其實當時女性改嫁,不僅法律沒有規定不給,輿論也沒有反對。

宋史學者張邦煒先生曾利用南宋筆記小說《夷堅志》所記事例進行統計,結果發現:「單單一部《夷堅志》中,所載宋代婦女改嫁的事竟達六十一例之多,其中再嫁者五十五人,三嫁者六人。」

這改嫁都成社會風氣了。

實際上,兩宋時期,從士大夫家庭到百姓人家,婦女改嫁的事件俯拾皆是,王安石的兒媳寵氏、陸遊的前妻唐琬,甚至連大名鼎鼎的岳飛,其前妻劉氏,都改嫁了。

陸遊和唐琬這段愛情故事,惹哭了多少人啊

當時女性改嫁之風是有點「亂」的,朱熹寫信讓阻止改嫁,我想更多是為了保住宰相府的名聲吧,而並非譴責,還有,最後陳氏還是改嫁了,朱熹也沒攔住。

其實朱熹也並不反對女性改嫁,他說過:「夫死而嫁,固為失節,然亦有不得已者,聖人不能禁也。」——丈夫死了,妻子改嫁,雖然是失節,但是也有不得已的人,皇帝不能禁止他人這樣做。

朱熹曾跟朋友討論一個案子:建陽縣有一名婦女,由於夫家太貧窮而提出離婚,事情鬧到衙門,縣官判離。

朱熹的朋友對這個判決很不以為然,說:「夫婦之義,豈可以貧而相棄?官司又豈可遂從其請?」——妻子怎麼可以因為丈夫貧窮而離婚呢?

朱熹說:「這般事都就一邊看不得。若是夫不才,不能育其妻,妻無以自給,又奈何?這似不可拘以大義。只怕妻之欲離其夫,別有曲折,不可不根究。」——這樣的事情,不能單單只一面,如果丈夫養不起妻子,妻子又不能養活自己,那怎麼辦?這樣的事情看起來不道義,但是裡面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我們不能夠不去深究就得出結論。

可見朱熹雖然是新儒家代表,但也不是不近人情。

朱熹講道義,也講道理

還有,朱熹的思想是約束統治者,而非百姓,「滅人慾」不是讓人沒有慾望,而是滅掉多餘的慾望,比如三妻四妾、山珍海味,酒池肉林,在那個物質稀缺的年代,這樣做是為了抑制統治階級無休止地搜刮民脂民膏,給普通老百姓一條活路啊。

所以我認為,朱熹寫信反對陳改嫁,更多是想維護上層社會的形象,至於普通老百姓,他還是看得挺開的。

說句不好聽的話,現在我們普通百姓家的姑娘改嫁,我們不會說什麼,但是如果某個領導人的遺孀、某個大科學家的遺孀要改嫁呢?大家是不是覺得心裡有疙瘩,如果楊振寧走了後,翁帆改嫁,你猜下網上的噴子會怎麼說?

還有女性裹衣服、不上街、纏小腳,都不是在朱熹的時代搞出來的,

北宋南宋,社會風氣還是很開放的,所以思想倒退這個鍋,真賴不到朱熹的頭上。

中興四將之一韓世忠的老婆梁紅玉還上陣殺敵呢



04


接近宗教的程朱理學,真正得到重用,是在元朝。

統一中國後的蒙古貴族,想以華夏正統自居,自然要啟用儒家。

東征西討南征北戰,見過世面的蒙古貴族,知道宗教的作用,所以他們把程朱理學的新儒家尊為宗教般對待,比如,大儒都是免稅,還有封地。這在中國以前是沒有的,只有當官封王了才有這樣的待遇,但是只要你是傳播儒家思想的大儒,你就有這樣的待遇,這與歐洲和阿拉伯世界的傳教士待遇有點類似。

自此,經過程朱理學改造後的儒家思想,被元朝統治階級尊為宗教,成為了統治工具。

儒教,也就正式面世了。

到了明朝,儒家思想其實被朱家閹割很多,被割得不倫不類的儒家,需要再次改革升華,最後一次思想升華,就是王陽明的「心學」了。那是另外一個故事,這裡就不展開了。

所以,東南亞稱儒家為儒教,其實是沒錯的,從思想的本質看,它符合宗教的特點。

不過東南亞的華人喜歡叫它儒教,還有另外一個層面吧,就是希望對抗其所在國的其他宗教勢力。在某些國家,法律是規定必須信教的,比如印尼,為了不被同化,那華僑華人就把儒家封為儒教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M2t7m0BMH2_cNUgHWv8.html


















如何對待窮人

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