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黃顏子,晚年堪南龍,至南萬時得觀音助力尋真龍。黃顏子下山後,念及南海觀世音助其堪龍之恩,在南萬居數月,為當地賴姓、陳姓、羅姓點風水、修祠堂,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曾作詩《放歌倒插竹》:「青龍收盡三江水,杞楊山上掛朝衣」。黃顏子所攢銀兩,皆用作半山腰修一觀音廟。觀音廟落成後,黃顏子尋龍至九龍舞天之地,即今香港九龍,九龍也因此得名。雖然這個傳說如今聽起來似乎有些跡近荒誕,但當地人也因此將其命名為「尋龍古道」,距今也已有600多年歷史,
而近日,陸河縣南萬鎮發現了這一段石階古道,它盤繞在山林之間,觀感與羊蹄嶺古道相似,都是就地取材,沿山勢而築。不同的是,古道兩邊紅錐林矗立,為它處所無。走在古道中,山花爛漫、林木葳蕤。記者因體力所限,半途而返,不知殘存的古道究竟有多長。
據(《清乾隆海豐縣誌·輿圖》)有「冷飯坑西北一道二十里為官陂塘,又十里為激石溪,又十里為崛龍逕。此處最險隘者為沙田嶺,為樟樹坳,則歸善、海豐之交界也。」的記載,官陂塘在今海豐公平,激石溪在今陸河新田。崛地逕地名已改,不過從「西北」方向推論,可能即是南萬古道。另查清乾隆十年版《陸豐縣誌·疆域志》有「西北一自縣城至河田汛起,分路五十里至萬輋汛,萬輋汛十五里至蕉葉寮,與永安縣(即紫金縣)交界,屬僻路險要」的記載;萬輋汛、蕉葉寮地名已改,但與現在的南萬所處位置吻合。可以推想,這條古道是當年縣與縣之間的交通要道。
部分資料來源汕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