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拓展的視野:地理大發現與歐洲地圖繪製的革命性轉折點

2020-01-02     後宮地圖三千

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長久以來,人們將歐洲的地理大發現時期視為一個偉大的時代,它不僅對歐洲,而且對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是一個歐洲的水手和船隻從舊世界的沿岸水域出發到遠方探險的時代,也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探險歷程之一。
至於它為什麼會發生,又起於何時何地,歷來爭論不休。隨著政治、經濟的中心從地中海區域向太平洋沿岸轉移,隨著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和英格蘭(當政治獨立得到保障後,荷蘭人也加盟了進來)的相繼崛起並成為那個地區的主導勢力,地理大發現應運而生了。遠航的主要目的通常是建立貿易關係;另一個動機也許是宗教原因:救贖靈魂的強烈願望;還有一點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普遍思想一致,簡而言之,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的不斷增長。
無論是何原,,偉大的探險活動的結果之一就是對地圖及製圖業興趣的激增。比以往任何時候航行得都遠的水手們,尤其是那些穿越了被一位編年史家浪漫地稱作「夜一樣的碧波」的太平洋的水手與海圖測繪員和繪圖師一起致力於拓展歐洲人對世界的認識。與此同時,托勒密的《地理學》的重新發現以及1406年從希臘語譯為拉丁語,導航和勘察儀器的重大革新,再加上印刷術的傳入,使得歐洲的地圖製作方法有了革命性的變化。


對托勒密的《地理學》的重新認識意味著文藝復興時期的製圖者們找到了以數學原理為基礎的繪圖秘密和技巧,這包括以地圖投影為基礎將三維空間轉換成二維空間,以及用數學方法更準確地計算方位。改良後的導航儀器,如星盤,與航海手冊的出現使得探險家們能將他們的遠洋航行和發現描繪得前所未有地準確。
由於印刷術的傳入,它將極大地改變地圖的面貌,也將改變地圖的製作和發行方式,直到15世紀,許多地圖還是貴重物品,通常只有有錢有勢的人才能得到。活版印刷術的出現歸功於約翰內斯·古登堡( Johannes Gutenberg,約1400~1468年)的創新,它開始改變與西歐文明有關的一切,印刷術開始讓地圖不再像以前那般昂責,而且更容易買得到。一張地圖一旦被翻刻到木版或圖版上,它就能被不斷地複製,使更多的大眾接觸到它——並改變了他們的視野。


印刷術的革命


西方的第一份印刷版的世界地圖是塞維亞( Seville)的伊西多爾( Isidore)在7世紀編纂的知識綱要《辭源》( Etymologiae)中註解地理部分的一張木版地圖,於1472年在德國的奧格斯堡( Augsburg)被發現。隨之而來的是《初學者手冊》( Rudimentun Novitiorun),1475年在呂貝克( Lubeck)出版的有關世界歷史的插圖書里的世界地圖。這兩本書中的地圖都是傳統的T-O圖。
托勒密的《地理學》屬於1475年在維琴察( Vincenza)印刷出版的第一批製圖參考書之列,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477年版的地圖遵循了托勒密的《地理學》中的指示,專門由當時義大利最著名的兩位製圖師彼得羅·博諾( Pietro Bono)和吉羅拉莫·曼弗雷迪( Girolamo Manfredi)編輯而成。截至1500年,分別在維琴察、博洛尼亞( Bologna)、羅馬和烏爾姆(Ulm)印刷了六版。這不僅反映出人們對原文及新附上的地圖的喜愛,而且也反映了印刷技術如何迅速地從南歐傳到北歐。
托勒密的《地理學》和《初學者手冊》中的世界地圖主要是針對學者和學生的,而漢斯·呂斯特( Hans Rust)的世界地圖,1480年左右在奧格斯堡印製,是為了面向更廣的讀者群。它不僅價格相對便宜,有種看法認為該圖甚至是在集市中作為促銷贈品發放的,而且地圖的注釋是德文而不是拉丁文。這可能使它成為用當地語言印刷的第一幅地圖。因此,一個全新的讀者群得以拜讀此圖,並拓寬了他們的視野。


通往羅馬之路


1500年,紐倫堡( Nuremberg)的著名羅盤製造師埃哈特·埃茨勞普( Erhard Etzlaub,約1460-1532年)繪製了他的傑作:一幅名為《通往羅馬之路》(Rom Weg )的地圖。從現在的記錄可以看出,埃茨勞普「擁有淵博的天文地理知識」。與呂斯特的地圖一樣,這也許是第一張印刷形式的路線圖,文字部分用的是德文而非拉丁文,同樣,它是服務於大眾的,主要是那些前往羅馬的朝聖者。地圖所涵蓋的地域北起蘇格蘭和丹麥,南到義大利中部;西起巴黎,東至匈牙利和波蘭。羅馬位於該圖的頂部,地圖上南下北。圖上的八條主要路線一一每條路線都用虛線標註一一都彙集在羅馬。這些點是一種比例尺的形式,每個點都相當於一德里。八百多個鄉鎮是用空心圓標出來的,而一些朝聖場所是用教堂的縮影標註的。埃茨勞普發明了一種新的投影製圖法一一根據立體投影用羅盤定向,即著名的墨卡托投影製圖法的前身。人們認為該圖是借著1500年在羅馬舉辦的紀念基督誕辰1500周年大典的東風完成的。

葡萄牙人的發現者


從第一幅地圖問世到現在,繪製地圖的能力一直與控制土地的能力相關。隨著歐洲的政治情況越來越複雜,很多統治者對製圖學越來越感興趣:一幅繪製精良的領地地圖能反映出一個治理有方和實力強大的國家。1493至1519年間,來自奧地利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馬克西米利安( Maximilian)就是這樣一位統治者,他把那個年代的一些繪圖精英列為密友。據基姆教堂( Chiemsee)的主教說,這位統治者可以隨意勾勒出他管轄範圍內的任意一塊土地。
歐洲人對殖民擴張的迷戀,可以追溯到葡萄牙的「航海家」亨利親王(1394—1460年)時期。1418年,他在阿爾加維( Algarve)的薩格里什( Sagres)建造了座宮殿和天文觀測台,這吸引了猶太和阿拉伯學者、繪圖師、天文學家、導航儀器製造者和造船者;他還鼓勵這些人去發現新的領地並為之繪製地圖。關於這個「學派」究竟有多正規的爭論依然存在;然而,葡萄牙的地理學家佩德羅·努內斯
( Pedro Nunez,1492-1577年)寫道,亨利的那些航海家們「訓練有素並配備了所有製圖家應該熟知的天文幾何學儀器和刻度尺」。
葡萄牙人的探險活動和製圖業攜手並進。自1415年後,亨利親王組織並贊助了無數次遠洋探險活動,目的是探索條通過非洲到達印度以及傳說中的遠東香料之國的道路。在經歷了多次失敗之後,一支葡萄牙遠洋探險隊在1434年繞過了撒哈拉西海岸的博哈多爾角(Cape Bojador),使得與幾內亞沿岸的貿易往來成為可能。15世紀50年代,葡萄牙的船隊到達了維德角群島,而且亞速爾群島( Azores)也成了它的殖民地。

也許是在15世紀20或30年代,亨利親王把製圖師雅科梅·德馬約爾卡( Jacome de Majorca)招募到了葡萄牙。他是15世紀下半葉葡萄牙皇室雇用的職業地理——航海家的先驅。他們的工作就是將新的地理大發現迅速地繪製到地圖上。現存已知最早的這類地圖是1471-1482年左右繪製的一幅未署名的航海圖,緊隨其後的是1484-1492年間一名葡萄牙製圖師佩德羅·賴內爾( Pedro Reinel)繪製的航海圖(下圖1)。該圖描述了當時葡萄牙的海上活動範圍:從西非沿海一直到大西洋。整個非洲四海岸的緯度被準確無誤地繪製了出來,展示了天文導航法的新應用。
亨利親王去世後,葡萄牙的航海家們繼續進行亞洲航線的探索。1488年,巴洛·迪亞斯( Bartholomew Diaz,1450-1500年)到達了被他稱作風暴角(Cape of Storms)的地方,該地後來被重新命名為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就是這次劃代的事件最後終結了托勒密於印度洋是一個內陸海的觀點。瓦斯科·達伽馬( Vasco da Gama,約1460-1524年)最終成功地到達了印度,並於1498年在卡利卡特( Calicut,印度西南部港口城市)登陸;1499年,達伽馬的船隊滿載香料、稀有木料和寶石榮歸里斯本,其價值足夠資助六次這樣的遠洋航行。
第二年,佩得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 Pedro Alvares Cabral, 1467--1520年)成了看到巴西海岸的第一個歐洲人,並在掉頭向東航行之前聲明巴西歸屬葡萄牙,將它命名為「真十字島」( Island of the True Cross)這次發現純屬意外:卡布拉爾努力沿著達伽馬通向印度的航線航行,但風暴和航海誤差使他遠離了航線。

坎蒂諾平面天球圖


葡萄牙國王認為將他們的地理大發現繪製成圖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成立一個政府部門來管理航海圖的發行工作。這就是幾內亞和印度辦事處,全權負責被葡萄牙人稱為《國王的標準圖》( carta padraodel el-rei)的編纂工作。就是在這幅圖上,所有的地理大發現被以最快的速度標註出來,但該圖與當時其他官方的航海圖均未能保存下來。也許是因為要把地理新發現當作一個國家機密,約翰二世(1455-1495年)下令禁止發行這類航海圖,抑或是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中消失了。
1502年,費拉拉公爵的一名外交代理阿爾貝托·坎蒂諾花錢讓一個不出名的葡萄牙繪圖師或是在里斯本工作的義大利藝術家秘密複製了《國王的標準圖》,最終將之偷偷帶出葡萄牙首都並運到了義大利。毫無疑問,葡萄牙人對這一泄露事件異常震怒。他們決心維護自己對不斷獲取的地理新知識的壟斷,或者至少要控制它的傳播。第二年,威尼斯駐西班牙大使的秘書安傑洛·特雷維桑( AngeloTrevisan)在答覆索取有關葡萄牙人的卡利卡特探險信息的請求時說:「不可能再複製那次遠洋航海圖了,因為國王已下令對泄露該圖的人將格殺勿論。
我們最終看到的那幅圖就是《坎蒂諾平面天球圖》,它是1502年葡萄牙人對這個世界的地理認知的一個非常有趣的記錄。在西部,地圖放大了後來被重新命名為巴西的地方,沿岸點綴著葡萄牙國旗、漂亮的鸚鵡,還有茂盛的樹術。該圖使義大利人了解了巴西的海岸線和南美大西洋沿岸的絕大部分,其他國家在很久以後才意識到南美洲還向南延伸出那麼遠。非洲和印度的海岸線被描繪得相當精確;印度被描繪成一個非常尖的倒三角,並在其西海岸標出了許多城鎮,還以文字詳細註解了它們的財富來源。
《坎蒂諾平面天球圖》也是已知最早記錄下1494年《托爾德西拉斯條約》中提到的分界線的地圖。在哥倫布1492年的大發現之後,葡萄牙人感到了威脅並向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抱怨西班牙人違反了先前兩國條約里規定的條款。結果就誕生了《托爾德西拉斯條約》,條約規定這條線距維德角群島以西370里格(1里格等於4.8公里)的一條貫穿南北兩極的線,以西的所有領土歸西班牙,而分界線以東的所有領土歸葡萄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j__ZW8BMH2_cNUgPpt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