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攝影的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對攝影器材有一定迷戀,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都是深有體會的。這很容易在攝影之路上陷入一個怪圈,即用入門相機練習初步攝影技術後,發現了高階器材能拍出更好的片子,於是繼續投入購置新相機、鏡頭,當手裡一堆器材的時候又發現想要返璞歸真追求輕量級器材,倒騰來,倒騰去,最後發現自己真沒拍出什麼像樣的片子,反而還不如剛開始用入門器材練手時拍的片子有價值,本來是初衷是要提升自己的攝影創作水平,反而最後走上了追求器材的不歸路。
當然,不是所有攝影愛好者都是器材黨,但確實有不少攝影愛好者,玩著玩著就陷入了器材怪圈,包括我個人也有類似的體驗。其實這也並不是什麼壞事,通過玩器材也在側面促進了某些攝影知識的鞏固,提升了一定攝影認知,可是說實話對器材的追逐確實對於攝影創作來說有些走偏了,搞錯了內因與外因的關係。
攝影的內因是思想表達。通過攝影創作這種手段表達你對世界的認知、看法、態度,是一種精神載體,是一個情緒的視覺化表現,是思想傳達的方式。這種表達思想、態度、觀點是驅動創作的原動力。而你在拍照時進行的構圖、用光、焦點選擇等屬於創作手段,相機和鏡頭本身只是一種工具,是輔助創作的載體,是促進攝影的外因。
如果我們過於追逐攝影器材,就等於本末倒置,將外因當做了攝影創作的決定性因素,其實相機和鏡頭根本決定不了我們作品的水平,什麼也決定不了,能決定這一切的只有我們的思想,創作的源泉來源人,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社會,來源於我們所處的時代,而不是攝影器材。
從歷史上的一些偉大攝影作品就可以看得出來,沒人關注它是用什麼拍的,關注的都是作品本身的精神內涵,社會價值、歷史價值、人文價值是它的內核。哪怕缺少精神內涵的經典作品也會有非常精彩的外在形式,在美學上有很高水準,觀感上讓人覺得非常享受。這才是攝影創作應該追求的方向,而這些價值並不取決於它是徠卡拍的還是祿來拍的,更不取決於是牛頭拍的,還是普通狗頭拍的,也不取決於它是手動對焦還是自動對焦。
對於曾經歷史上的種種攝影器材來說,我們生活在數字化的當下,攝影器材的成熟度已經非常之高超,光學水平、自動化技術水平都已經完全能夠滿足任何一種攝影題材的創作了,而且比以往更加便捷,作品畫質更好,使用成本也更低。我們如果弄清楚了這一點,其實就可以釋懷很多了。不要去糾結用了三五年的相機是不是該淘汰了?單反要不要換成無反呢?還要不要添一枚鏡頭......這些其實都不是影像你創作的根本因素。只要用心去拍,了解手中器材的利弊長短,用它們創作出最佳水準的作品,用你的雙眼發現值得記錄的瞬間,用你的機器把握住這決定性的瞬間,這就足以了。
我們當下這個時代的攝影器材,已經進化到將光學、機械、電子等技術進行有效融合的階段,這對於攝影創作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我們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創作構圖、用光、色彩等方面,不用將大量精力放在曝光設定、對焦、換膠捲等技術操作環節上,只要熟練掌控你手中機器,就可以輕鬆完成攝影創作。那麼我們更應該「輕器材,重題材;輕技術,重藝術;輕形式,重內涵」,從器材發燒中解脫出來,切實去實踐,去創作,這才是一個現代攝影師的正確創作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