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一部《陳情令》火遍全網。
43萬的豆瓣評分人數,創下新高,直接把爆款劇《琅琊榜》擠下神壇。
從開播的4.8到如今的7.8,《陳情令》真正做到逆風翻盤,實現口碑大逆轉。
就在前天晚上,這部暑假檔爆款迎來大結局,#陳情令大結局#也即時登上熱搜第12位。
而《陳情令》導演陳家霖曬出主演手寫信,為這部暑期爆款劇畫上了句號。
但早在一個星期前,有部分劇粉,早就通過騰訊視頻特殊的套路,一口氣看完了剩下的六集。
也正因為這樣,使得《陳情令》的結局變得不再神秘。
在8月7日晚上,騰訊視頻正式把史無前例的騷操作——超前點播,提上了日程。
作為獨家平台,騰訊視頻將《陳情令》的大結局,以付費的方式提前曝光。
所謂的超前點播,通俗點說就是花錢,單集付費6元,六集「打包」賣30元,童叟無欺。
一句話,只要花點錢,你就是社交網絡那個拉風的崽。
不過,這次「超前點播」有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只有騰訊會員才有資格購買。
也就是說,你想看《陳情令》的結局,第一步是充會員,然後才能再花30塊,購買剩下的六集。
不得不承認,「超前點播」絕對是業內的創舉,一來讓現有的會員多掏份錢,二來引導普通用戶買會員,一箭雙鵰。
在宣傳里,騰訊打出的標語,叫「會員專享福利」。
官方也有解讀,點播是為了滿足一部分用戶的加更需求。
於是,微博炸了,在「拒絕陳情令點播」的微博話題里,有超過1.7億的閱讀量。
而官微也倖免不了,一邊倒地被瘋狂刷屏,甚至有超過10萬條的抵制留言。
當中有個評論很精闢,被送上熱門,只有簡單的一個字——「滾」。
就連《陳情令》的音樂製作人林海,也忍不住發微博吐槽,
「我一路點擊系統提供的連結直到付費成功了,發現花了18元升級會員結果還要單集付費6元?」 「能不能對老年人友好點!別搞這些七七八八五五六六的。」
不過,罵歸罵,騰訊視頻這招「坐地起價」,實在高明,也的確躺賺了一筆。
「超前點播」始一上線,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就有超過130萬人解鎖了特權。
而作為平台方的騰訊視頻,也憑藉這一行業首創,迅速獲利7500萬元,成為最大的贏家,賺了個開門紅。
這次,騰訊算是嘗到了甜頭,《陳情令》成了不折不扣的「吸金神器」。
在《陳情令》之後,騰訊視頻也開始著手對《全職高手》的花絮,採取了點播模式,還是一樣的套路,「VIP會員付費6元即可購買觀看」。
可以說,騰訊視頻憑藉這次試水,成功為「超前點播」提前鋪上了康莊大道。
最近幾年,隨著版權意識的強化,類似愛奇藝、騰訊這類大型的視頻網站,開始有意識地購買影視、綜藝版權。
單純從維持視頻生態角度出發,「全民視頻免費」的時代終究會被取代,用戶付費成為必不可少的趨勢。
但隨著用戶需求的增長,買斷版權的產出與收費程度不成正比,成為常態。
以「會員優先」「跳廣告」等為由頭,所開設的會員制度,以留存長期用戶,早已成為各大視頻網站約定俗成的定律。
「欣賞精彩內容哪能有廣告打擾!VIP會員觀看跳廣告,還你清爽體驗,省時省心不用等待!」
這是在某視頻網站的VIP會員特權中心裡,關於「跳廣告」特權的介紹。
說白了,會員就是花錢享受優厚待遇。
道理很簡單。
看劇要是煩廣告多,那就充個會員,就能一秒看劇; 追劇,想比別人提早了解劇情,沒問題,只要充錢當會員就完事了。
但是,在商業的運作模式下,沒有絕對的虧本,也沒有絕對的權益至上。
這裡舉個例子。
當你充了個會員,準備跳過廣告,在高潮部分時,會突然切出,然後播放廣告,一切來得猝不及防。 當你下定決心辦個會員時,打開想看的電影,卻被告知,你仍然需要掃碼付款,只有購買了才能觀看,只不過這次,給你打了個五折。
說好的會員權益,在平台方的利益面前,顯得不值一提。
再精明的消費者,也是永遠玩不過平台方的套路。
很早之前,就有人做過調查,儘管付費用戶逐年增加,但視頻網站依舊面臨成本遠超利潤的境地。
這很尷尬。
以國內三巨頭之一的騰訊視頻為例,在今年就做出了虧損80億元的年預算,以此類推,愛奇藝、優酷的困境也可想而知。
於是,如何更高效地薅到羊毛,成了各大視頻網站的必修課。
這當中,要數「名目繁多的會員體制」,常為人所詬病。
一方面,視頻平台買斷視頻資源,再通過推出會員制,利用「物以稀為貴」的消費心理,收割了一波韭菜。
另一方面,為了保證廣告主的利益,視頻網站又不得不作出妥協,藉助流氓套路,換湯不換藥,在視頻的開頭或者高潮部分,推出廣告。
而且為了讓廣告出現得明目張胆,類似騰訊視頻甚至推出了「小劇場」式廣告。
這類廣告由演員出演,會穿插在劇情裡面,像去年熱播的《如懿傳》、《扶搖》等等。
當然,用戶有權利手動快進,但就是關不了。
再者,本著利益最大化原則,騰訊視頻別出心裁地在開頭加入了明星播報,其實就是另類地插入廣告。
以《如懿傳》為例,明星播報員是周迅,這裡插入的是某保健品的廣告。
這招玩得實在高明,
平台方兩不得罪,卻又藉助明星達到了利益的雙重收割。
面對質疑,騰訊視頻也有自己的說詞,這裡劃個重點,就是其VIP會員權益說明里明確標明,
「加入VIP會員,仍可能提供不同的廣告服務。」
同理,多家在線視頻VIP會員權益介紹也暗藏玄機,
「部分片源包括電視劇、電影、綜藝、直播、動漫、體育賽事等,因為版權方特殊要求,仍然可能會給您推薦不同類型的廣告服務,給您帶來的短暫不佳觀影體驗表示歉意。」
套路千萬條,賺錢第一條。
這一系列的套路,拆開了講,與「超前點播」的魔幻舉措,沒啥區別,更像是強行綁定銷售的霸王條款。
除了被迫觀看廣告的尷尬,所謂的「自動扣費」問題,一直是個深受詬病的大坑。
這些視頻平台在前期,有十分相似的套路,比如,「1分錢開通會員」、「9.9元享新手專屬價」等套路,引導用戶選擇「自動續費」一欄。
這些以「優惠價」噱頭 的VIP會員,更像是糖衣炮彈。
你要優惠可以,首先需要強制綁定「自動續費」,否則拉倒。
而所謂的優惠價格,僅僅持續一個月,甚至只有短短几天。
這裡來說下騰訊視頻,所謂「連續包月」的優惠,只在首月享受,次月自動恢復原價,繼續扣費。
但是,一旦開通,你要脫身就沒那麼容易。
為了用戶留存率,不少網站習慣性地將取消頁面,設置得相對隱蔽。
在某搜尋引擎里,搜索關鍵詞,不難發現,有不少選擇了自動續費的用戶,甚至都不知道在哪取消,怎麼取消。
形象點說就是,只要你上了這條船,平台方會千方百計地留住你。
前不久,南方都市報就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報道,
在報道中,就有知名的法律博主表示,
「默認勾選自動續費,增加取消自動續費難度,這是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賦予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的侵犯。」
說白了,這又是一項隱形的霸王條款。
其實,關於霸王條款的話題,不止在視頻網站,它更像是各行各業的灰色地帶,是個常態。
比如這幾天,「上海迪士尼禁止自帶飲食被告」的事件,登上了微博熱搜榜。
起因很簡單,今年年初,小王前往上海迪士尼樂園,進園前,購買了約40元的零食。
卻在入園時被要求開包檢查,並要求她不得自帶飲食入園。
於是,這個很剛的法學生,直接把上海迪士尼告上了法庭。
最終,小王勝訴,但是這條禁令依舊不受影響的繼續進行。
其實,這條規定早在2017年,就被迪士尼堂而皇之地加進了自己的規則當中,
「不得攜帶以下物品入園:食品;酒精飲料;超過600毫升的非酒精飲料……」
所以,如果你想進園,就必須被強制搜包;如果自帶了食物,要麼在入口處吃掉食物,要麼花八十塊寄存。
像這種禁止帶食物入園的霸王條款,在國內並不少見。
像長隆歡樂世界、長隆水上樂園、上海歡樂谷等,都明令禁止外來食品入內。
早在2014年,廣州的李先生就因" 禁止外帶飲料、食物入園 " 規則,把長隆告了,不過那次,長隆勝訴。
像這種額外的規定,更像是一項壓在消費者身上的霸王條款。
正是這些明里暗裡的行規存在,消費者的利益或多或少被侵害,卻又不得而知。
類似的霸王條款並不在少數。
5月27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官方微博稱,影院要求自費購買3D眼鏡是「霸王條款」; 去年10月,人民日報曝光,餐飲行業中的「禁止自帶酒水」、「包間設置最低消費」 「消毒餐具收費」等屬於服務合同中的霸王條款; .......
其實,這些附加的霸王條款,也就多交一兩百塊的區別,對消費者本身,影響並不明顯。
以超前點播為例,即便是付費收看,也就是區區的30塊錢。
但在劇粉看來,其實是剝奪了他們按部就班追劇的期待感,同時也是對原著與演員的不尊重。
說到底,在這些霸王條款背後,是真正如鯁在喉的不適感。
這些層出不窮的「霸王條款」,最終服務的對象是平台方,有了這類型的灰色地帶,贏得更高的收益不在話下。
但是,像騰訊視頻的超前點播,說白了,吃相過於難看。
有劇粉在網上吐槽過,
「聽歌買專輯要花錢,想看MV還得單獨花錢,這些都可以,但是點播的吃相未免太難看了,還說VIP會員尊貴,連尊嚴都沒有了吧?」
超前點播,即便滿足了部分用戶的需求,但更多的,是損害了原本的VIP會員的權利。
所以,憑什麼呢?
一旦開了先例,造成的可能是整個行業的不良風氣。
甚至有網友聲稱,騰訊的「花式賣錢」,剝奪了會員VIP的追劇快樂。
對於用戶而言,平台遵循所謂的「契約精神」,是更為他們所看中的。
像這樣扯著正版的大旗,肆無忌憚地撈錢,無異於飲鴆止渴。
枉顧用戶利益,最終受損的只會是整個行業。
以上,共勉。
文:Chen
本文系《家庭》雜誌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改編,否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