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被騙當後媽:「他揍我,奴役我,可我就是離不開他。」

2019-11-06     家庭雜誌

今天文章的故事來自一位讀者的傾訴。

針對她的困擾,家庭君做出了詳盡解答。希望讀完以後你也能有所收穫。

家庭君你好,

我今年18歲,男朋友離過婚,還帶著一個女兒。

剛戀愛的時候不知道他有過一段婚姻。後來知道了,感情已經深到捨不得分開。

今年是我們交往的第三年,他父母叫我搬去他們家過日子。

住進去以後,我總忍不住想像他和前妻共度的時光。

那個家畢竟她們一起住了七年,連我現在睡的床單也是他和前妻一起睡過的。

這種感覺真的很壓抑。

在這個家裡待著,我的腦子裡滿滿蕩蕩都是他們過去的影子,想著想著眼淚就掉了下來。

當男朋友提出要去我老家談婚事時,我的第一反應不是高興,而是害怕。

三年來,他打我不下10次。

我現在每天的生活就像個保姆一樣,忙得不可開交。

六點半起床做早餐,然後叫他女兒起床,給她梳頭穿衣服,送她上學。我自己早餐都來不及吃就要去上班。晚上下班回到家裡,又要給一家人做飯,幫孩子洗澡。

有一回我暈車,回到家吃了點水果想坐下來休息會兒。男朋友就說我變懶了。

可他自己卻一直躺在沙發上。

除此之外,經濟也受管控。

他跟前妻在一起的時候欠下很多賭債,我要幫忙還債。家裡大大小小的生活用品,還有他的衣服都是我花錢置辦。但我想用工資給自己買點什麼,他和他媽卻要說三道四。

平時不管遇到什麼事,他和他媽永遠是統一陣線,聯合起來打壓我。

感覺我就像一個外人 。

其實我也不是沒試過離開。

上個月,我跟他媽吵架,一氣之下跑回了雲南老家。

因為男朋友之前去過我家,村裡人也都見過,所以那次回去他們總逮著我問東問西。

在他們眼裡,我們現在的狀態跟結婚了沒差。如果真分了,他們估計什麼難聽的話都說得出來。我爸媽也會因此抬不起頭。

忘了說,我從小出生在暴力家庭里。一有不順心的事,我爸總是打我媽出氣。

我不想讓媽媽受苦。

加上後來男朋友專程跑過來接我,我心裡還是放不下他,就又跟他回去了。

日子還是像之前那樣重複。身心俱疲,沒有自由。

前幾天我問他還愛不愛我,他說愛。

我說為什麼我沒感覺到,是不是我心沒跳了。

他沒再說什麼,就當玩笑聽過去了。

這樣的生活,我不知道還能忍受多久。逃,也不知道往哪逃。

18歲,按照正常的社會時鐘,

應該徜徉在校園裡,懷抱著滿腔熱忱,像塊海綿一樣吸納新鮮的觀念,事物,預備談一場明媚張揚的戀愛。

在這些青春正盛的人面前,生活還沒來得及露出尖利的爪牙。

因此他們的煩惱大多也沒有切實的重量。

可來信的這個女孩不同,她已經提前領略到了成人世界的齟齬。

從她的經歷中,我仿佛看到了無數鄉鎮女孩的縮影。

她們沒受過良好的教育,父母過著緊巴巴的日子,不指望一個女孩做出什麼成就,也幾乎關注不到她們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

在不諳世事的年紀,女孩碰到一個男人。

男人略施小計,她們就死心塌地墜入愛河,跟著對方進了家門。

但同居生活,可不是小倆口你儂我儂的二人世界。

男方那一大家子把女孩當作免費勞動力使喚,時間一長,當初甜言蜜語的男人也逐漸露出自私冷漠的真面目。

不關心她的悲喜,不分擔她的勞碌。脾氣暴躁的,打罵是家常便飯。

即便如此,女孩也不會一走了之。

就像這個來信女生一樣,她們往往在原生家庭中,已經見慣了父親對母親拳腳相加。

這樣的環境讓她們誤以為痛苦才是婚姻生活的常態。

所以,當她們在親密關係中遭遇粗暴對待的時候,不但沒有強烈的冒犯感,反而覺得找到了記憶中最熟悉的愛的模式。

過個一兩年,女孩懷孕生子,此前那點微弱的不甘,怨憤,全都被嬰兒的啼哭聲淹沒。

可以預想的結局是,她們年復一年的困在那逼仄之地,像蒙上眼睛的驢一樣不知疲倦地勞作。

而丈夫把她們當成抹布,哪裡髒了拿出來擦擦,用完隨便丟在哪個犄角旮旯里,看也不會多看一眼。

被欺辱的,總是繼續被欺辱;

被虐待的,總是繼續被虐待。

這簡直像上帝為她們統一派發的命運劇本。

那麼,究竟要怎樣才可以改寫這個劇本呢?

1.首先,你需要停止對惡情人的美化。

聊天過程中,這個姑娘一直糾結我明明很愛他,為什麼放不下他和前妻的過去。

她下意識把自己當成了過錯方,覺得痛苦的根源是因為自己不夠大度。

可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的感受卻恰恰相反。

我看姑娘你恰恰是太過大度了。

所以才會端起屎盆子就往自己頭上扣。

遇到這個男人的時候,你才16歲,單純得像張白紙。

他在交往之前不跟你交底,等到感情稠密得難捨難分的時候才告訴你自己結過婚,還帶著女兒。

猥瑣和雞賊程度可見一斑。

一個含苞待放的小姑娘,心智尚未成熟,跟個年長的男人談戀愛,以為能被當成孩子寵,結果猝不及防成了人家孩子後媽。

這落差大的,換誰誰受得了?

不坦誠,是他的第一宗罪。

從不照顧你的情緒。是他的第二宗罪。

他聽不到你話語裡心碎的聲音,也懶得修補你們之間的裂痕。

哪怕你寫個十萬字血書訴說自己的苦悶,他也可以輕飄飄幾個字就打發回來。

或者乾脆揍你一頓,打得你不服也得服。

所以現在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放不下他的過去嗎?

因為在這段愛情里,你感受不到足夠的溫度和安全感。

你甚至都不知道這個男人的心究竟在哪。

當然,後來你也跟我說了,兩個人在一起也有好的時候。

「誤把激情當真愛是戀愛關係中最常見的錯誤認知。」

這句話出自阿明·扎德《愛的重建》。

現在我想把它送給你,還有其他為情所困的姑娘。

要知道,熱戀期對你好是求偶本能,根本不需要花費什麼力氣。

至於現在偶爾出現的好,那也是打一巴掌給個甜棗式的好。

畢竟你跑了,他上哪再找一個年輕漂亮又賢惠能幹的姑娘來接班呢。

相信我,等你在柴米油鹽中耗盡了反叛的力氣,學會認命以後,這個「好」的頻率會越來越低。

你曾經問他還愛不愛你。其實這個問題不用問。

相信自己的直覺就對了。

真正愛你的人一定不是說說而已,他會將愛意滲透進日常生活的細節里。

你知道自己正被愛著,就像被一張柔軟的毛毯包裹著。

2. 不要因為別人的貶損低估自己。

認清這個男人的真實面目之後,我希望你重新開始認識自己。

長期浸淫在父權制度下的女性,會在無意識中被男尊女卑的思想裹挾。

她們普遍對自我認知過低,覺得自己一輩子只配跟個半吊子的男人湊合。

可實際上,

從朋友圈的照片來看,你是個相當漂亮的女生,一顰一笑都散發滿滿的青春氣息。

18歲的時候,多少人還要靠父母養活。可你已經能夠謀份差事養活自己,甚至補貼家用。

在你所處的圈層中,我相信你的自身條件絕對算中等偏上。

所以,為什麼姿態要這麼卑微?

現在的你,連支配自己工資的權利都沒有。

既要賺錢養家,又要遵循傳統,蠟燭兩頭燒。結果還沒換來人家半分尊重。

你稍微喘口氣,男朋友說你變懶了。

你跟未來婆婆有分歧,男朋友永遠站在他媽那邊一起懟你。

無需等到結婚,現在就可以看出,你在這個家裡沒有人權。

他們心安理得地剝削你,無非是覺得你倒貼上門,掉價,沒必要放在眼裡。

很多時候真相就是這麼殘酷。

你以為你為愛犧牲,可人家心裡卻只有買賣。

也不掂量掂量自家兒子幾斤幾兩,反正從你住進他們家的那一刻起,他們就給你貼上了低人一等的標籤。

在今後的相處中,有意無意地貶損你,降低你的自我價值感,讓你如深秋殘葉般,隨風飄零。

打擊完了就是控制。當自信全面崩盤的時候,控制變得非常容易。

一聲咳嗽都會讓你毛骨悚然,一句呵斥,就可以讓你畫地為牢。

控制之後,就可以隨意虐待了。反正如何打罵你也不會跑開。

一個連自我都沒有的女人,她哪有力氣跑呢?

3.當務之急是逃離。

與惡龍纏鬥太久,自身亦會變為惡龍。

從上面的分析中,你應該也看出來了。

繼續跟這一家子耗下去,處境只會越來越糟。

離開,是掙脫悲劇宿命的必然選擇。

你曾經逃回老家,但村民嚼舌根,傷了父母的臉面,你狠不下心來告別過去。

顯然你是個孝順懂事的孩子。

可是如果父母的面子需要女兒用終身幸福來維護,未免太過荒謬可笑。

其實擺在你面前的還有一條路。

趁還沒有領證、懷孕,在被徹底套牢之前,跑到城裡打工,奔向更廣闊的世界。

是的,從現在開始,拒絕做他們的提款機。

你要有意識的為自己攢錢,積累去另一個地方生存的資本。等時機成熟才有足夠的底氣離開。

「不被別人消耗,學會投資自己。」

我希望你將這句話作為長期的行為準則。

在陌生的城市中,剛開始你也許只能做最基礎的工作。

但沒關係。

你還年輕,可以不斷嘗試,找到感興趣的領域不斷深耕,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原來人生除了結婚生子、操持家務外,還有那麼多五光十色的可能性。

就像華裔作家張彤禾在紀實作品《打工女孩》里展現的那樣,

做到經濟獨立後,人的精神也會跟著獨立,今後逢年過節回到村裡,便能夠跨越性別的藩籬獲得受尊敬的地位。

這種地位絕對比順利嫁人來得更牢靠。

與此同時,經濟成功也可以幫你改變自己家庭的權利結構。

過去看到父親對母親施暴,你無能為力。

可隨著自身力量的崛起,你有了和他叫板的底氣。

能夠逐步瓦解他的掌控感,挽救你媽於水火之中。

是的。

從原生家庭中突圍的最佳方式,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敢於去外面開疆闢土的你,會擁有更好的智識,會超越父輩的愚昧。

你能夠決定自己的步調與節奏,並且重新建立健康的依戀模式。

那些烙印在生命里的陰暗和痛苦,都將被你自身散發的光亮驅趕出去。

關於女性地位問題,我常常有很強的割裂感。

在女權主義最興盛的微博,新時代獨立女性隨處可見。大家都把「不妥協不將就」掛在嘴邊,身體力行地實踐「婦女能頂半邊天」。

可回歸現實,愚昧和落後的封建遺毒並未徹底從人間消失。

許許多多的底層女性草率地把自己交付出去,

被侮辱、被損害,可她們不會氣急敗壞,甚至連疼都不會叫一聲。

她們從不覺得自己有可以和男人抗衡的資本。

成長環境和教育程度決定了她們難以理解除「相夫教子」之外的任何生活。

於是她們最終都活成了自己可憐母親的樣子。

重建人生需要勇氣。

但你只活一次,如果你的自我意識有了一點覺醒的苗頭,希望你能抓住一切機會重建。

你要尋找到有生命力的生活狀態。

我們每個人都要抵制不讓我們做自己的力量。

唯有這樣,才可能在浮光掠影的世界裡,贏得自由、尊重、與幸福。

註:本文案例來源真實故事,部分信息已做處理

文:啊窺

本文系《家庭》雜誌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改編,否則追究其法律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2jjRG4BMH2_cNUgnk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