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花30萬網購,丈夫氣到跳樓:偽精緻,是這個時代最猛的毒藥

2019-11-13     家庭雜誌

雙十一剛過,

在微博上,刷到了一條令人哭笑不得的新聞:

四川29歲的王某,爬上了33層高樓的天台圍牆上,想要輕生。

原因是被妻子氣的。

他說,妻子對網購太痴迷,為了買名牌包和衣物,去年就欠了20多萬。

自己拚命打工掙錢,好不容易還清了,

誰知今年妻子不但不聽勸,還變本加厲,目前已經欠了30多萬的債務。

家裡本不富裕,兩年多以來,基本就靠自己每月幾千塊的收入來維持生活。所以,王某根本不知道餘下的30多萬要怎麼償還,一下情緒上頭,想一死了之。

所幸的是,王某經過警方調解後,最終被勸下了天台,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他仍然要面對家裡欠下的一屁股債,還有他那屢教不改的妻子。

可以這麼說,若非他有經濟能力,這個家早就毀掉了。可即便他有掙錢的能力,也禁不住妻子這番折騰。

現在,有很多像王某妻子這樣喜愛網購的年輕人,

他們信奉「人活一世,必須精緻」,即使債台高築,也要把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殊不知,這樣的「偽精緻」,正在一點一點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拖入深淵。


前陣子,「90後女護士欠巨債被趕出家門」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

一名叫李玫的90後女護士欠下了幾十萬網貸,在母親給她償還了23.8萬之後,她仍然繼續偷偷借貸。

頗為戲劇性的是,母親實在沒有辦法了,最後拿出領養證對她說,你其實不是我的女兒,然後把她趕出了家門。

記者採訪李玫時,經過允許,查看了她的月帳單。

發現她每月的消費,少的兩萬元,多的有三四萬元,但她平時月收入僅8000元左右。

李玫告訴記者,自己是向正規網絡平台借了貸,那麼,這些錢到底花在了哪裡呢?

真相是:這二十多萬,都花在了她所謂的精緻生活里。

李玫認為,自己出門一定要坐網約車,喝咖啡一定要喝星巴克;

朋友有的包包首飾,自己也不能輸,只要看到喜歡的東西,不管價格多高,都要買下來。

去外面吃飯、去酒吧喝酒,逞能請客一次幾千塊也不在話下;

周末兩天都要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連續打卡了青島、重慶、雲南等眾多城市,因此花費了數萬元。

最終,她確實過上了自己所謂的「精緻」生活,可是卻被網貸公司催債,背負了巨額債務;母親原來寧靜的生活也被打破,不得不一起出面幫女兒償還債務。

即使看了很多美景,吃了很多美食,買了很多名牌包包首飾,可是卻改變不了她要還債的事實。

其實,不光是李玫、上文提及的王某妻子,在中國,還有很多這樣的年輕人。

他們明明暫時沒有能力讓自己過上夢想的「精緻生活」,卻為了滿足慾望,不惜借高利貸,甚至借裸貸,來讓自己擁有想要的貴重物品。

更有一些女大學生,為了能擁有更多的金錢,走上了「賣卵」這條路。

她們承擔著巨大的風險,不惜出賣自己的健康,忍著劇痛,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任憑取卵針在自己的卵巢里亂鑽;

來源 | 梨視頻

她們用自己的卵子換取那一點點少得可憐的金錢,然後再用這些金錢換取那些更新換代非常快的奢侈品。

賣卵途中,有多名少女因為手術操作失誤,器官受到損害;甚至有人因此導致不孕,永遠失去了做媽媽的機會。

與其說她們傻,不如說,是她們的消費觀一開始就出現了問題。


心理學家劉樹林說過,偽裝的精緻背後,實質是人的虛榮以及社會對物質過分的崇尚。

在普通人狹義的理解中,精緻是有身份、層次和財富的人的特權,因此,很多人將物質和消費作為了精緻生活的標準和寄託,但其實自身的能力並不能滿足這一點,因此只能選擇最容易的貸款的方式去實現。

劉樹林說,從貸款消費的角度講,當想要滿足某種慾望時,很多人選擇了即時滿足,哪怕是貸款欠債。

貸款往往又不用馬上償還,這種即時滿足和延時償還,並不會帶來現實的壓力,因此加劇了他們選擇借貸,從而養成這樣的習慣。

殊不知,在這樣的習慣中,貸款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

你精緻生活的背後,是無數個被催債簡訊攪得夜不能寐的夜晚;你光鮮亮麗生活的背後,其實藏著你默默償還貸款時的苦澀。

而人一旦選擇了向虛榮心低頭,這樣的生活只能一直持續,你也就只能一直暗暗叫苦。

所以,年輕人們熱衷於在社交網站上曬出自己精緻的生活,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炫耀欲而已。

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

他們喜歡把大牌鞋子和名牌包包曬在朋友圈裡,然後心滿意足地看著那一個個激增的點贊數。

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知道,他們想要傳達的不是「我買了一個包包,我買了一雙AJ」,而是想要告訴大家,我有購買奢侈品的經濟實力。

即使這雙AJ和這個名牌包包很可能要花掉他們攢了很久的存款,或者把他們信用卡和花唄的額度用光,但虛榮心得到滿足的一剎那,他們就會覺得什麼都值得了。

其實,借貸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在虛榮心的趨勢下,做出了與自己的能力不匹配的事。

就像文首提到的王某妻子,明明家裡只靠丈夫幾千塊收入生活,卻偏偏要購買奢侈品,把還債的苦差事扔給丈夫。

要命的是,這種狀況在窮人的生活里最常見;反而越是有錢的人,越不會在這種吃穿用度上浪費更多的金錢。

比如香港首富李嘉誠,他最喜歡的早餐不是什麼精緻的自助,也不是什麼山珍海味,而是一碗白粥配一份鹹菜。

作家林清玄說過:

真正的生活品質,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並在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

所以,物質不應分高低貴賤,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那麼,如何不被「高配」綁架?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養成儲蓄的習慣。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愛存錢。《2018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18歲~34歲的年輕人越平均存儲僅為1339元;21.89%的受訪白領處於負債狀況。

月光、窮忙、無存款,是當代年輕人最大的特點。

儘管,網紅直播的興起、商家「不懷好意」的鼓動、隨處可見的借貸平台,是引誘年輕人消費的誘因之一,但歸根到底還是自己的意志力不足,不能抵擋來自四面八方的誘惑。

所以,我想給大家提幾點建議,來幫大家更好地去控制消費欲,並管理好自己的金錢:

一.定時定量存儲金錢。

比如,每個月給自己做一個計劃,一領到工資,馬上給自己存儲2000塊。隨著工資的上漲,再給自己慢慢增加額度。

最好的辦法是開個定期帳戶,讓自己一定時間內不能動這筆錢;然後留下能滿足自己日常生活的金錢,一點點學會開源節流。

在這種「被迫」存儲的情況下,可能一開始你會不習慣,但到後期,你會越來越喜歡這種存錢的感覺。因為,你的安全感也會跟著銀行帳戶里逐漸增加的餘額而提升,這種感覺比你還債時的感受要舒服多了。

二、拒絕被消費主義牽著走。

如今,無處不在的廣告充滿誘惑和欺騙,它們會打著各種各樣的旗號誘導你,好像你一擁有了它們,就馬上擁有了相應的身份和品味。

這時候,如果你不形成自己的一套消費觀和價值觀,就很容易被他們牽著鼻子走,這樣你的錢也就跟著飛走了。

所以,在對一個東西心動之前,請先想清楚,這個東西是否實用,你是否真的需要它來改善你的生活。如果答案都是「NO」的話,那就乾脆利落地拒絕,不要優柔寡斷。

我們要學會「延時滿足」,抱著「這些東西我們遲早都會擁有,只是不能即刻擁有」的心理,去奮鬥並改善我們的生活。

最後你會發現,過段時間後,你的購買慾望已然大幅度下降了,說明你並不是真的想要這件東西,只是一時被消費主義沖昏了頭腦。

三、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你要說服自己,名牌包包、名牌手機,只能給你帶來一時的欣喜。這些東西更新換代很快,在你能力不足以駕馭它們的情況下,強迫擁有它們是一種痛苦。

試著將金錢用在提升自己身上。要相信,把金錢花在提升自己的技能身上,是給自己的身價增值;如果把金錢花在吃穿用度身上,除了讓自己能在朋友圈顯擺以外,毫無用處。

因為,真正的富有來自於內心的強大。愛用奢侈品炫耀自己身份地位的人,大多是「心窮者」。

只有聰明的人,才能根據自己的人生取向,匹配自己的經濟實力,既不摳門過日子,也不揮霍金錢,而是很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

最後,請記住最重要的一點:

金錢是一種資源,懂得如何花錢是一種能力。當你擁有這種能力的時候,你離成為有錢人就不遠了。

不要只會做一夜暴富的春秋大夢,最後卻要用半輩子償還自己年輕時欠下的債!

文:球在江湖騷

本文系《家庭》雜誌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改編,否則追究其法律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p4wZ24BMH2_cNUg6mu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