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測極,有咱濰坊人身影!

2020-05-12     濰坊晚報

原標題:登峰測極,有咱濰坊人身影!

近日,自然資源部宣布,2020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正式啟動。據了解,此次測量登山隊共30多人,由專業登山運動員和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的測繪人員構成,來自濰坊壽光的史志剛就是其中一員。5月11日,記者與他連線,並來到他的老家,了解他在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史志剛在覆蓋著冰川的珠峰上工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母親和村裡人從新聞上才得知他去了珠峰工作

11日上午,記者來到壽光市聖城街道東營村王美鳳家中。 提及兒子參與珠峰測量工作,她既擔心又自豪。雖然兒子早就出發了,但她卻是最近才知道。5月5日,村黨支部書記宋友禮在手機上看到了「我國重新測量珠穆朗瑪峰高度」的新聞,其中一名測繪人員叫史志剛,壽光人。「我們村有很多史姓村民,會不會是我們村的?」宋友禮說,村裡很多年輕人在外地工作,他認識的不多,於是向村民打聽,沒成想還真是自己村的。

王美鳳說,得知這個消息她半信半疑,後來從兒媳那得到了證實,兒子確實去珠峰上工作了,怕她擔心,所以一直瞞著。

提及兒子史志剛,王美鳳讚不絕口。兒子今年34歲,從小非常聽話,高考以650多分的成績考取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又攻讀了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到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工作,至今已6年了。她相信,雖然在高寒條件下工作有很大危險,但兒子和隊友們一定能完成任務。

每天最少走七八個小時,惡劣的環境是最大挑戰

11日,記者微信聯繫上了史志剛。他告訴記者,能夠入選此次測量登山隊,除了專業技術要達標外,身體條件更要達標。從壽光老家返回西安後,在家隔離期間他便在跑步機上鍛鍊,為珠峰測量工作做準備。

史志剛告訴記者,3月份他就到了西藏拉薩。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度,天氣高寒,空氣稀薄,這對自己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工作中他主要負責重力測量,以獲取更高精度的數據。

在一次測量中,為了獲取精確數據,史志剛趴在冰冷的地上,把鋼尺一端伸進坑裡,另一名隊員負責讀數。接下來的8個多小時,他們就是這樣堅守著。「為了得到精確數據,這樣的工作是家常便飯。」史志剛說,他們每天要走七八個小時,最多的一天走了12個小時。「我之前最高上過海拔5000米,這次超過了這個高度,每往上攀登10米,都是對身體的一次挑戰。」史志剛說,珠峰上氣壓低,心肺壓力很大,一天工作下來常會累得起不來。

史志剛說,除了艱辛,也有美好。珠峰上空氣好,每天都能看到最純真的自然畫面。作為30多名隊員中的一員,他感到非常自豪,也很珍惜這次機會,所以一定要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妻子和他是大學同學,發微信鼓勵他專心工作

當天,記者聯繫到了遠在西安某大學工作的史志剛妻子姜女士,她常會拿出丈夫發來的照片,情不自禁地看著,期待他平安歸來。「陽光斜照在珠穆朗瑪峰上,我第一次看到美麗的『金頂』……」姜女士說,因為受通訊條件限制,他們很少聯繫。

史志剛和妻子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在西安組建了幸福的家庭。姜女士告訴記者,春節前,她便得知丈夫要去珠峰上工作,考慮到工作危險性、長時間野外作業等問題,她心中有些顧慮。但後來想想這畢竟是丈夫的工作,更是國家交給他的使命。「我能做的就是全力支持,在家等待他平安歸來。」姜女士說。

姜女士說,從丈夫發來的照片上不難看出,他的臉已被曬得黢黑,嘴唇也乾裂了。這幾天,相關報道在網上熱度很高,她也第一時間關注著,她為有這樣的丈夫而感到自豪。每次發微信信息,她總是會鼓勵丈夫好好工作,不要挂念家裡,家人都很好。

珠峰為什麼要反覆測量?

1975年我國測定的珠峰高度為8848.13米,2005年測定高度為8844.43米。隨著時間推移,珠峰高程也在跟隨地理板塊運動而不斷變化。據專家表示,珠峰每年大約降低0.1米。五年前,尼泊爾經歷了一次強震,這次震中距離珠峰220公里左右,這次地震給珠峰帶來什麼影響?此次珠峰高程測量或許會給我們答案。

測量為什麼不能用無人機代替?

專業測繪人員登頂,有助於GN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等多種測量技術更精確地獲得數據。覘標必須由人帶上峰頂,有了它,在山腳下布設的觀測點,就能更精確地照准峰頂的測量目標,GNSS接收機、雪深雷達等儀器也都需要人攜帶登頂。而且,珠峰氣流不穩定、多大風、氣溫低,測量型無人機尚無法在峰頂飛行。

記者 鄧永傑 編輯 楊青 審核 李東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DuCHIBnkjnB-0zrsI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