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輩闖關東,親友因戰亂離散,至死不肯閉眼。祖孫三代接力尋親,追根溯源90載,可惜一直沒能如願。為完成先輩遺願,遼寧省丹東市的徐曉東踏上南下尋根的旅程。6月5日,徐曉東給記者打來求助電話,希望藉助本報找到祖籍「青州府安丘縣」,他女兒打算出國留學,希望在出國前回鄉祭祖。根據徐曉東提供的信息,記者經多方聯繫,將其祖籍村莊的範圍縮小到安丘市7個村,後期將查閱村民手中的族譜,進一步縮小範圍,幫徐曉東一家認祖歸宗。
徐曉東(受訪者供圖)
先祖帶家人赴東北避難,最終安家吉林
6月5日,48歲的徐曉東告訴記者,他的爺爺叫徐忠和(音譯),在1925年爺爺一家經營著當鋪,是「青州府安丘縣」有名的富戶,富裕的時候「占了半條街」,三個弟弟茁壯成長,妹妹乖巧可愛。徐忠和心懷報國壯志,習得一身武藝。在這一年,他與妻子蘇氏生育了大女兒,喚作「臘月」,後來又生下兒子徐德庫,一家人和和美美。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天災人禍不斷,闖關東成為一代人遷徙逃難的選擇。1931年,徐忠和帶著家人乘坐輪船來到大連港。當時下船的人太多,徐忠和只來得及護住妻子兒女,在洶湧的人群中跟三個弟弟失散。
為了維持生計也為尋親,徐忠和當起走街串巷的貨郎,賣些針頭線腦。漫無目的地尋找了許久,徐忠和一直沒能找到家人,他們過著遷徙漂泊的生活,最終在吉林省安家。徐忠和的大兒子徐德庫在十幾歲時不幸夭折。1935年,徐忠和夫婦在吉林省龍潭區生下了徐德貴。
「按照傳統的起名方式,我父親應該是『德』字輩,後因種種原因改名徐貴。」徐曉東說,他父親3歲時,奶奶蘇氏去世,五年後爺爺徐忠和離開人世。當時他父親身邊只有18歲的姐姐「臘月」,早年間許多事已經記不清了,這也是多年來他們尋親未果的原因。
身在異鄉猶記鄉音,老家習俗一直保留
「爺爺臨終前拉著父親的手,一再囑咐他一定要回家鄉。因種種原因,直到1993年父親去世,也未能了卻這樁心愿。」徐曉東說,從爺爺那輩起,回老家就成為一種執念,先輩們對故土的無限思念和眷戀,潛移默化地感染了他。
「我們一家至今保持著山東老家的飲食習慣,跟東北人不同,平時以麵食為主。」徐曉東說,饅頭和麵糊糊一直是飯桌上的主食,哪怕生活條件變好這一點也沒有改變。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在十字路口燒紙燃燈,是一家人不可或缺的儀式,這也是先輩流傳至今的習俗。
「好想回到山東老家,聽聽老家的鄉音。」徐曉東說,爺爺曾讓父親坐在膝頭,教他說老家的方言。父親曾不止一次提過,爺爺教他認門神時,指著尉遲敬德的名字,說在老家德字念「dei」,讓他不論在外多少年,都不要忘記老家的話。
徐曉東表示,他從事外貿行業,常在國外逗留,為方便照顧女兒,打算讓她到加拿大讀高中。「我希望讓女兒在出國前回鄉祭祖,讓她牢記自己是中國人,根在『安丘』。」徐曉東說。
尋根多年一直未果,只知道可能的村名
身為家中唯一男丁,徐貴在父親病床旁許下承諾,遵從他的意願,尋找老家及可能存在的親人。後來他和兒子徐曉東多方聯繫,不放過任何機會,但至今沒能找到更多線索。
「關於家鄉的線索支離破碎,有不少是我從姑姑口中得知的,可是她知道的也不多。」徐曉東說,儘管費盡心力,可是因方言及年幼等原因,留下的線索不多。只知道爺爺一家來自青州府安丘縣蒯(音譯)家莊或徐家莊,周圍多丘陵山地。村子應該是徐姓為主,附近一個村子劉或柳姓較多。
徐曉東的姑姑回憶道,她的父親徐忠和隨身攜帶著家譜以及大量地契、房契,後來都被燒毀了,不過可以推斷其父親應該是長子,所以隨身攜帶家譜。她小時候距離家鄉最近的一次,是姑奶(徐忠和的妹妹)找到他們一家。當時她的姑奶穿著一身羊絨大衣,一頭乾淨利落的齊肩短髮,是時髦的知識女性打扮。據說她的姑奶曾留過洋,後來在日德偽政府工作,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線索。徐曉東表示,他近年來一直忙於跨國貿易,但是一直沒有忘記尋根一事,遇到山東老鄉都會托其打聽。他的姐姐也曾回山東尋根,可因線索太少,一直沒能如願。
記者聯繫多個部門,七個村莊可能較大
徐忠和闖關東時已成婚,且生有一女,根據年齡判斷,當時應是青壯年。根據「1931年」這一重要時間節點,前推30年說不定可以找到線索。6月5日下午,記者先後聯繫了安丘市史志辦、安丘市檔案局等部門。工作人員查閱《安丘地名志》等資料發現,在1906年、1935年的安丘縣政區圖中,沒有「徐家村(莊)」或「蒯家莊」的記載。
能否從「青州府安丘縣」找到突破口呢?據安丘市檔案局管理科副科長郎潮介紹,「青州府安丘縣」是明清時期的叫法。辛亥革命後,安丘縣裁府設道,先後屬膠東道、萊州道。「安丘縣起初屬膠東道,1925年屬萊州道。」郎潮說,徐忠和仍稱安丘縣為青州府,可推斷出他出生在1914年前,或當時的人沿襲了以前的叫法,從這些大致可以判斷出,徐忠和在1931年應該30歲左右。
這一線索也中斷了,只能從村名上尋找線索。安丘市現存的「徐家村(莊)」有3個,分別為郚山鎮徐家溝、輝渠鎮徐家溝、柘山鎮徐家莊。以「蒯」為名的村莊有4個,分別為石埠子鎮蒯溝、郚山鎮劉家蒯溝、杜家蒯溝和張家蒯溝。經查閱相關史料,這7個村莊自明清以來,一直是這個叫法。
需查族譜縮小範圍,希望市民提供線索
7個村莊都有可能,能否將名字帶「溝」的村莊名去掉,更精確地鎖定徐曉東祖籍所在地呢?在安丘研究人文歷史多年的相關專家張培中提出,不能貿然縮減範圍。徐家溝雖稱呼為溝,在當地一般都稱呼為莊,輝渠鎮徐家溝過去出了不少能人,可能性較大。此外,石埠子鎮蒯溝是大村,古代有習武之人,這一點跟徐忠和會武功相符合,也應仔細查證。
相較來看,「徐家村(莊)」更像徐曉東的祖籍,且劉家蒯溝與徐家溝都在郚山鎮,有可能徐曉東祖籍郚山鎮徐家溝,先輩提到過附近有劉家蒯溝,如此推斷相關信息也能吻合,可以印證徐曉東的說法。
「現在安丘的幾個村莊,興起了修家譜的風俗,可以從族譜上查找相關記錄。」郎潮說。
記者分別聯繫了相關村莊的村委。工作人員正積極協調查閱族譜。
如果市民有更多線索,可撥打電話13346362617與記者聯繫。
記者 宋樹雲 編輯 馮媛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FYGoXIBd4Bm1__Y64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