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方言中 湘鄉話為什麼最難懂

2019-04-22   心好懶人

三月末,第一次前往湘鄉。「失聰」狀態是從踏上往湘鄉的大巴車開始的。車上的湘鄉人熱烈交談,我卻是一頭霧水,甚至一個字都沒聽懂。鄰座是個老人,老家在湘鄉東山,在長沙出生,他也聽不懂湘鄉話,回老家只能用普通話交流。

以湘鄉、雙峰話為代表的老湘語被公認為湖南最難懂的方言,在湖南其他地方的方言受到官話、贛語侵入而改變時,湘中這方土上的人們依舊堅守著古老的南楚方言,在此基礎上,經過千年的語言的碰撞融合,演變成今天的老湘語,只是並沒有變得更好懂,而是更難懂了。 撰文/本報記者唐兵兵

關於湘鄉話,江湖上流傳著許多趣事。兩個湘鄉人湊在一起說話,自成段子。被稱為「湖南的外國話」,湘鄉話為什麼如此難懂?

戰國時,楚人許行前往滕國,就受到過孟子的嘲諷,說許行「南蠻鴃舌之人」。湘鄉人(老湘鄉,包括雙峰、婁底和漣源)對於這種嘲諷大約是有共鳴的,俗語「長沙裏手,湘潭漂,湘鄉卬頑做牛叫。」,不必到北方去,湘鄉話在臨近的湘潭、長沙,就會遭遇尷尬。

上古湖南境內的原住民是巴、百越、苗等少數民族。春秋戰國時期,諸夏勢力進入湖南。《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戰國初,吳起相楚悼王,南並蠻越,取洞庭、蒼梧之地,又向西吞巫中,洞庭、蒼梧、巫中即今湖南湘、資、沅、澧流域,楚人大量移民湖南。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認為:「秦漢時之湖南人,蓋即此時移入之荊楚民族之後裔。」楚人進入湖南,帶來了他們的語言,楚語。楚語跟湖南土著語言發生碰撞,形成了新的方言——南楚方言,而湘鄉方言,大概又是當地土著與楚語碰撞的另一種南楚方言。

在西漢揚雄所著的《方言》中多次出現「南楚」、「江湘之間」、「沅湘之間」、「湘潭之原」的地理表述,西漢時,楚方言已經分化。老湘語的源頭就是南楚語,南楚語是楚方言的一種。說楚方言的許行已經被稱為「南蠻鴃舌之人」,南楚語的難懂可想而知。

湖南南楚方言形成以後,因為歷代移民的影響,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面受到贛語和客家話的入侵,南、西、北三個方向受到官話方言的入侵。而處在湘中的湘鄉,似乎並沒有受到外來語言的衝擊。明朝以前,閉塞的湘鄉很少有移民進入,而婁底、漣源等地更是長期處於化外之境,「不與中國通」。元末的爭戰讓湘鄉「千村血洗,萬灶煙寒」,十室九空,縣民流亡,朱元璋下令從江西移民充實,追溯族譜,如今湘鄉不少人都是江西移民後裔。

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蔣軍鳳專門研究過湘鄉方言,她將遷入地(湘鄉)的語言跟遷出地(江西)的語言進行過對比,她發現,遷出地的語言已經完全被湘鄉方言完全同化了。

為什麼如此多的江西移民,並沒有將湘鄉改造成贛語區呢?

蔣軍鳳認為,明朝初年,流民回遷,湘鄉的江西移民大部分是補充式遷入,在湖南湘中山區難以形成聚居地,對當地的方言造成衝擊較小,反倒被當地語言同化。周邊方言與湘鄉方言同類,某種程度上保持了湘鄉方言的純凈性。

拒絕語言入侵,「頑固」的保留了古老的湘音,發音上有更多的古風。湘鄉話是湖南最「古典」的方言。

湘鄉話是湖南最「古典」的方言

「在曾國藩時期差點成為國語呢」

語言的融合原本就是兩種語言的抗爭,強勢、自信甚至是固執的語言才能在這場博弈里取得勝利。

「湘鄉話是湖南最古老的方言,在曾國藩的時候差點成為國語呢。」因語言在異鄉屢屢遭遇尷尬的湘鄉人有他們的驕傲,這驕傲像是楚王自詡「我蠻夷也。」的自尊和自我、固執。這種固執內化到湘鄉人的生活中就成了「寧可丟掉祖宗田,也不丟掉祖宗言。」的祖訓。如果說悠久歷史和崇尚祖先的習俗帶給了湘鄉方言抽象的固執,那麼湘軍給湘鄉方言帶來了切實的自豪感。

老湘鄉人講故事都從「咸同」開始,在湘鄉方言里,「咸同」是從前的意思,咸同中興,是屬於湘鄉人的歷史。

由這塊土地上組成的湘軍平定太平天國,收復新疆,南征北戰,創造了「咸同中興」的輝煌,也締造了「無湘不成軍」的神話,在最初的語境里,「湘軍」之「湘」專指湘鄉。

曾國荃回鄉募勇,他選兵一項沒有言明的標準,就是兵源出自他家若干公里的範圍內。有血親、鄉黨之間才會相互照應和相互救援的地域成見,也有語言易於溝通的考慮。湘軍內部不易懂的湘鄉方言大概也是湘軍凝聚力與戰鬥力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咸同年間,湘鄉縣民,由當兵出身而發跡,從提督到哨官,多不勝數。咸同年間的湘鄉、佶屈聱牙的湘鄉方言沒有理由不自信,所以才衍生出了曾國藩向慈禧進言,湘鄉話差點成為國語的故事。

遠在台灣的湘鄉遊子蕭繼宗,懷著對家鄉的思念,1982寫下了《湘鄉方言》,在序里他寫道「湘鄉自漢哀建邑,代毓賢豪,下迄遜清,可雲盛極。方咸同中興之日,將帥如雲,簪纓相望,乃至近世,曾未少衰。惟先正遺風,特崇淳樸,……即有遊宦四方,躋身朝列,亦鄉音弗改。跡其語源,恆和於古,而吐音嘲哳,每與人殊,邦人以此自豪,示不忘本。賈謔貽譏,所不顧也。」

這份不顧「賈謔貽譏」的自豪猶存,只是這份自豪大概已經不足以抗拒城鎮化、商業化的浪潮了吧。

來源:瀟湘晨報作者:唐兵兵編輯: 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