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的清晨,
每個坐地鐵4號線上班的年輕人,
或許想像不到,10年之前,
腳下這條同樣的上班路,
會有多麼可怕。
比睡不醒還可怕的事情,就是進城,
更準確來說應該叫,入關。
深圳成為經濟特區之後,沿著北部畫了一條特區管理線,長達84.6公里,一邊是特區,一邊非特區。相比於羅湖口岸、皇崗口岸等粵港管理的「一線關」,這條管理線被稱為「二線關」。
管理線上,沿線設關,
凡是進入深圳特區的人,
必須有一張邊防證,
在邊檢站下車接受檢查。
在這9個檢查站中,
最大名鼎鼎的,就是梅林關。
因為梅林關外,是廣闊的龍華片區,
這裡是許多深漂的第一個落腳地。
他們在關外生活,
每天進關內打拚,
必須要經過這道繞不開的關卡。
梅林關,遠方就是無數深漂夢想的深圳特區。
每天早晨坐公交車到關口,
下車,飛奔,
遞上邊防證。
過關之後,
等著你的是兩三百米的長龍。
「英雄難過梅林關」,
一張暫住證,一張邊防證,
交雜著每個深漂的辛酸與期望。
如果沒有承載這些深漂們的龍華,
很難說,今天的深圳會是什麼樣。
2010年,深圳開始「特區一體化」,
龍華得到了併入特區的通行證。
2011年,至關重要。
已經運行7年的地鐵4號線,
終於連通龍華,
從地下穿越梅林關,
英雄不再難過梅林關。
12月26日,
深圳北站通車,
地址正是在龍華。
12月30日,
龍華新區成立。
2015年6月27日,
梅林檢查站開拆,
短短50分鐘,
這個橫亘在龍華面前的阻礙,
化成了一片廢墟。
現實的圍牆,
從來不只存在於現實中,
還存在於牆裡牆外人的心裡。
開放的城市,
本就應向每一個人敞開懷抱,
而不是層層盤查。
2015年11月26日,梅林關聯檢大樓已經拆除完畢,原址用圍擋圍了起來。當天來了一波冷空氣,清涼的天氣下,早起的上班族排著隊等候公交車。
半年後,梅林關口改造工程正式開始,
龍華在逆襲的道路開始一路狂奔。
2015年12月29日,梅林關口改造工程正式啟動。啟動儀式現場,大型布景板清楚描繪了「二線」的走向和關口的位置。
2017年1月7日,
龍華區正式成立,
這個承載了數百年來人們期望的土地,
成了深圳最新的行政區之一,
既古老,又年輕。
龍華觀瀾河,每年端午期間,還會舉辦龍舟文化藝術節。
深圳美術館新館,
深圳市圖書館調劑書庫,
龍華區的文化氛圍開始奠定。
深圳美術館新館效果圖。
深圳書城龍華城,最快年底就將開放,
大型落地窗,站在書城內,
就能與城市對話,
這也是深圳「文化中軸線」上的新亮點。
深圳書城龍華城效果圖。
龍華文體中心,預計在明年落成,
體育館、游泳館、青少年宮一應俱全,
不出龍華,就能享受家門口的「市民中心」。
龍華文化體育中心效果圖。
地鐵4號線三期、6號線、10號線……
11條地鐵線,
龍華與整個特區的一體化更加緊密。
而深圳北站,
開通時節假日的客流1.2萬人次,
到如今每天18.8萬人次
(2018年全年平均值)。
一天之內,可達中國17座城市,
覆蓋廣東,直通全國,
更是龍華承接大灣區的底氣。
而這一切,只是龍華區逆襲的開始。
在過去的20年里,深圳集中精力,
張開臂膀,西拓、東進。
如今,東西方向已相對飽和,
而深圳向北跨越塘朗山,
伸向內陸腹地,還有極其廣闊的空間。
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 圖/深圳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
深圳最新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版中,
深圳的1個都市核心區,
由三大部分組成:
大前海中心、福田-羅湖中心,
以及龍華中心。
也就是說,在未來的大灣區時代,
龍華被納入了深圳的核心區。
從荒蕪的關外,到繁華的新城,
從邊緣郊區,到大灣區時代的核心區,
龍華的逆襲,
離不開深圳包容開放的勇氣。
改造後的梅林關。
龍華區,
也逐漸成為深圳在人居環境上新的標杆,
尤其是龍華金茂府的誕生,
更為深圳的人居環境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整個項目的布局頗具講究,
用八棟塔樓圍合式布局,
以期藏風聚氣,人財兩旺。
抬頭,分段式的外立面,
與上海外灘的金茂大廈如出一轍,
上升感和層次感極強,
象徵著節節高升。
低頭,中華五嶽和道教四大名山,
以傳統山水畫卷的形式,
佇立在下沉庭院中央。
被藝術長廊環抱,
遠近、虛實結合,
不同時間,不同角度,
都是一步一景,
在方寸之間,坐擁名山大川。
中國為禮儀之邦,
禮制早已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唐朝民居,到明清四合院,
「三進」的院落式布局占據主流,
如今,「三進」不僅是建築禮制的重要元素,
更是生活隱私的重要保障。
業主歸家,逐次步入三道門,
符合傳統的歸家禮序,
更是從社會人,到做回自己的心態轉換。
歸家時的第一道大門。
第二道大門。
古時,人們對建築的名字格外講究,
比如漢高祖的長樂宮和未央宮,
長樂未央,意即「永遠快樂,無邊無際」。
而龍華金茂府的8棟樓,分別取名
尊府、貴府、祥府、瑞府、
安府、逸府、吉府、慶府,
甚至專門在門前地上做了3cm厚的銅板,
業主出入之時,都能「尊貴祥瑞、安逸吉慶」。
不難看出,
大到氣度格局,小到細節設計,
金茂府在傳承中華祥瑞文化上,
都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嘗試。
說到傳承,
金茂府更是與龍華區有奇妙的淵源。
「龍華」起源於此地早期一座龍華廟,
門前還有一棵象徵吉祥的大松樹。
據史料記載,
這座廟地處龍勝一帶,
極有可能就是項目的所在地。
當然,深圳更是一個因開放而生的城市,
深圳的發展,
離不開曾經那些排隊擠著過梅林關的人。
如果細看金茂府外立面的頂部,
能看到一直展翅的大鵬。
他們專門設計的樓徽,
結合了大鵬元素,寓意「鵬程萬里」,
「大鵬一日同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里」,
立足龍華,向深圳致敬,
向每一位深圳人致敬。
傳承祥瑞文化,
打造傳世大宅。
從一片荒地,
到無數深圳人的家,
這是金茂府誕生的故事,
也是龍華逆襲的故事。
深圳跑的太快,
已經把「關內關外」丟進了歷史書,
進入大灣區時代,
無數普通的人,
許多普通的地,
在未來還有太多的想像空間。
希望這片土地還繼續有魔力:
來了就是深圳人,
一切事情皆可能。
版權聲明: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編輯 / 城君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QwGEW4BMH2_cNUgls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