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要感謝中國.....」。
3月22日晚,世界第一、塞爾維亞網球天王德約科維奇在媒體上公開發文,對中國這些天來,給予塞爾維亞的疫情援助,表達深深謝意。
他說:"感謝所有在這個艱難時刻之中,互幫互助的國家。」
「中國,在自己已經與疫情的鬥爭中遭受了許多的情況下,通過醫療人員和醫療物資給與了塞爾維亞無私的幫助,這對於我們來說意義非凡。"
最後,小德還用上了並不標準的拼音,再度感恩:
"Xie Xie. Wõ ài ñi zhōngguó"。
得到了大批球迷的暖心回應:"鐵板兄弟,不用謝"、"小德是懂得感恩的...."、「等疫情過去,歡迎你常來中國...」。
回到半個多月前,隨著國外疫情全面爆發,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含淚發表全國講話,希望得到中國的援助。
之後不到一天,中國首批援助物資到達了貝爾格勒,中國派遣的專家醫療團隊和其他疫情物資也陸續抵達。
你來我往,互幫互助,我們和這個巴爾幹半島國家的連接,越來越密切,情分越來越濃。
但對於塞爾維亞,此前,大概只有身在體育圈內的人,會因為小德對歐洲這個並不富裕的小國,對生他養他的貝爾格勒,多了幾分眷念。
01 巴爾幹之鑰
因為網球天王,被世界重新看見
德約科維奇,全名諾瓦克·德約科維奇,網球傳奇球員、現世界男子排名第一的球員,15次大滿貫冠軍,8次大滿貫亞軍。
也可以說,現在世界網球最炙手可熱的選手,當屬於德約科維奇。
在塞爾維亞,尤其在貝爾格勒,一個天才般的傳奇網球冠軍能被世界看到,是塞爾維亞人最大的驕傲。
小德,在貝爾格勒有一件諾瓦克主題餐廳,名為「NAS NOLE」,是球迷最主要的打卡地。
| 德約科維奇家族經營的主題餐廳NAS NOLE
如果你在街上隨便問一個貝爾格勒人,"NAS"是什麼意思,她一定會歡喜的告訴你「我們的」。
對,就是「我們的小德」。
在街頭,他們還會自豪的說「諾瓦克是我們國家的大使啊....南斯拉夫解體以後,誰知道塞爾維亞在哪裡,現在他是世界第一,人人都會聽說這個國家」。
提起南斯拉夫,記憶瞬間把我們拉回20年前。那年,北約連續78天的炮火,將這片土地炸得滿目狼藉。
包括我們無法釋懷的,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
| BBC新聞報道
「曾經有一個國家,叫南斯拉夫...」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的《地下》,這句字幕在我腦海揮之不去。
南斯拉夫的悲劇,往近了說,始於1941年,德軍入侵南斯拉夫王國。
貝爾格勒,始終是這片國土的首都。
| 老貝爾格勒街
不論是南斯拉夫,還是塞爾維亞,這座城市所見證的遠遠不止這半個世紀的動盪流離。
因為地處巴爾幹半島核心位置,坐落在多瑙河與薩瓦河的交匯處。
以北連接多瑙河中游平原,也就是伏伊伏丁那平原,以南延申到舒馬迪亞丘陵。
處於多瑙河和巴爾幹半島的水陸交通要道,連接歐洲和近東,地理位置險要,被稱為「巴爾幹之鑰」。
| 俯視貝爾格勒全景
自公元3世紀建城以來,貝爾格勒經歷了一百五十一次戰爭,有四十四次將它夷為平地。
幾個世紀裡,色雷斯人、凱爾特部落和羅馬人在這座河畔建立城市。
隨後,匈奴人、哥特人和阿瓦爾人跑來征服和毀滅。
| 電影劇照
接著,斯拉夫人、匈牙利人、土耳其人也沒閒著。一戰爆發,奧匈帝國解體,二戰期間,德國入侵。
戰爭的炮火,從沒給這裡,留下一絲絲憐憫,卻造就了斯拉夫民族的堅毅和不屈。
| 電影《地下》的一幕
在這座炮火連天的城市,曾以足球聞名,排球、籃球在世界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1987年,小德出生於貝爾格勒的一個體育世家,那時塞爾維亞人根本不在意網球。
而他的網球人生,偏偏是從這個網球土壤貧瘠,飽受戰爭摧殘的地方開始的。
4歲開始玩球拍,6歲立志要成為世界第一。12歲,科索沃戰爭爆發,戰斧式巡航飛彈的爆炸聲讓在球場訓練的小德飛奔回家。
在自傳《發球勝賽》中,小德回憶起這段經歷,寫道,「我們會去轟炸得最多的地方練球,因為猜測他不會兩天內轟炸同一個地方」。
| 少年時的小德
最終,為了繼續打球,小德不得不前往德國慕尼黑。
兩年後,重新回到貝爾格勒,同時在這一年,16歲的小德成為了職業球員。
貝爾格勒一次又一次重建,小德往後的網球生涯,在無數次失敗中跌倒又爬起。
| 市中心的貝爾格勒廣場
似乎,戰爭的不幸,就從來沒有打倒過這片土地,反而將塞爾維亞人淬鍊的更為堅韌。
02薩瓦河和多瑙河交匯的河畔是人們嚮往的貝爾格勒
塞爾維亞作家、格言家杜桑.拉多維克曾說,「這個早晨,不論誰足夠幸運地在貝爾格勒醒來,都會意識到,他今天的生活已足夠多的收穫。」
這是我嚮往,去貝爾格勒流浪的開始。
| 貝爾格勒河畔
想像著在某個旅社的清晨,被斯拉夫廣場的教堂鐘聲喚醒,推開窗看到世界第一大東正教堂—聖薩瓦的圓形穹頂。
小巷裡傳來收舊貨的吉卜賽人的叮噹聲,還有隔壁果蔬菜場的車水馬龍和叫賣聲,一陣兒一陣兒的。
午後,散步到薩瓦河和藍色多瑙河交匯的河畔,提溜著啤酒和漢堡坐在河畔草地上,遙望著卡萊梅格丹城堡,身後的行人,漫無目的地閒逛。
瓶酒空瓶,漢堡碎屑跌入草地...
不多會兒,日色落幕,漫天紅霞漸漸淹沒古老的天際。
| 從薩瓦河看貝爾格勒市中心旅遊港口全景
如今,這個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著165萬人,是原南斯拉夫地區最大的城市。
也是僅次於伊斯坦堡、雅典和加勒斯特的巴爾幹半島第四大城市,以塞爾維亞人為主,還有克羅埃西亞人和黑山人。
美麗的薩瓦河從貝爾格勒市區穿過,河畔的一面是充滿現代化氣息的建築新城,另一面是保留著戰史遺蹟的古樓古城。
| 薩瓦河和多瑙河
行走在街道上,新舊交替的城市氣息,街角的古老建築,以及融入建築骨子裡形狀、姿態各異的雕塑,都能讓你對這座城市又著迷又好奇。
| 街道上的一棟舊建築
這裡的人們,從沒打算抹去悲傷的痕跡,而是把生活,修整的足夠舒適漂亮、沒心沒肺。
在貝爾格勒有三千多家咖啡廳,清晨人們就開始坐大街,以一杯咖啡度過半天的閒情。
| 貝爾格勒市中心Skadarska步行街
與其說他們慵懶,不如說,他們太會過活了。
如果你慕名來到貝爾格勒,除了每天留出在咖啡館無所事事的時光,點一杯土耳其咖啡,喝一口塞爾維亞的靈魂之酒李子白蘭地,打入塞爾維亞民族的精神生活。
不要忘了去走一走,濃縮了貝爾格勒歷史的卡賴梅格丹城堡,這裡可以將貝爾格勒河畔風光一覽無餘。
| 從卡賴梅格丹城堡看新貝爾格勒一角
| 卡賴梅格丹城堡
去看一看,優雅的新古典主義街區環繞的「斯拉夫廣場」,被炸毀的國家電視台大樓依然矗立。
去逛一逛,位於貝爾格勒正中心的斯卡達里,波希米亞老城區,詩人和畫家在這裡聚集。
還有在貝爾格勒一處幽靜的山坡上,每年都會有數不清的遊客,前來狄托(前南斯拉夫領導人)之墓「朝聖」。
| 老貝爾格勒城堡太陽日
總之,趕在黑夜吃掉這裡前,把這座城市的曾經走一遍,才算是一半的圓滿。
03 凌晨兩點的貝爾格勒
不願沉睡,唯有狂歡
另一半的圓滿,屬於這裡的年輕人。
凌晨兩點的貝爾格勒市區一般會開始擁堵,長長的車流可以從Brankov橋,一直堵到薩瓦河邊。
堵,是這裡深夜躁動的前兆。
不同於白天的歲月靜好、浪漫溫情,和街上漫步、靜坐閒聊的自在。
夜晚的貝爾格勒像個徹底解放天性的「死小孩」,五彩霓虹又繁華喧囂。
| 貝爾格勒夜晚
因此它被譽為「全球十大夜生活之都」,也曾被孤獨星球評為全球夜生活最豐富的城市。
這裡有各種樣式的夜生活,蹦迪是年輕人的最愛。
但又和國內朝氣蓬勃,活力四射的夜生活不一樣,有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的蕭瑟和洒脫。
夜幕降臨,進入夜店前,年輕人會精心梳洗打扮,噴上香水。如果你衣衫不整或穿著人字拖,會失去踏進夜店的資格。
透過夜晚的薩瓦河,你會更深刻的體會到,貝爾格勒的年輕人們,從不會把創傷和憂鬱,對著古堡,對著廢墟哀嘆。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毀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對生活的熱情。
在電影《地下》,埃米爾.庫斯圖里卡將塞爾維亞人骨子裡的樂觀和熱情展現得更為徹底。
| 電影劇照
1941年,德軍入侵南斯拉夫,人們躲進防空洞。他們嚴陣以待,生產軍火,可是德軍的進攻遲遲沒有到來。
於是,他們索性在地下繼續地面上的生活,該吃吃,該喝喝,該戀愛就戀愛,音樂演奏,婚禮派對都沒落下...時間仿佛暫停了。
| 電影劇照
50年後,他們回到地上,戰爭沒有結束,抄起步槍就加入戰鬥。
最後,卻被告知「南斯拉夫沒有了....」。
再看今天的貝爾格勒,仍是整個巴爾幹地區,最具有「南斯拉夫氣質」的城市。
04 害怕庸常的年輕人
來到這裡,然後又離開
2017年1月14日,一群塞爾維亞人乾了一件「荒唐」的事。
一列用二十二國語言噴繪「科索沃屬於塞爾維亞」的列車,從貝爾格勒駛向科索沃北部的米特羅維察。
這條線路,自從1999年科索沃戰爭之後,再也沒有開通過。
最後,是總理出面強行叫停了列車,對外聲稱科索沃在邊境附近早已埋下了炸彈。
沒有人知道這條列車的主意是怎麼想出來的,但是在貝爾格勒,有的人在努力享受生活,有的人會為這座城市的當下而焦慮。
而有的人,不過是這裡的過客。
2017年1月,塞爾維亞開始對中國實行免簽政策,這也是第一個對中國免簽的歐洲國家。
我的朋友跟我說,等到疫情過去了,她一定要去貝爾格勒看看。
她從來就不安穩,大學四年一旦逮到假期,就全世界飛。泰國、馬爾地夫、韓國、法國巴黎...唯獨沒有考慮過塞爾維亞。
大學畢業後,她回到家鄉,一座三線城市,在家附近的中心小學,安安穩穩的當了一名英語老師。
日復一日的上課、備課,小城歲月悠悠固然妥當,卻讓一個年輕人頗有抱怨。
「誰還沒有過詩和遠方啊,可是在生活面前,不論哪裡待久了,最後都會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 貝爾格勒市中心,有聖薩瓦神廟和阿瓦拉塔
我問她,為什麼是貝爾格勒呢?
她興致盎然的說,現在沒有哪個地方比得上貝爾格勒,更讓她迫不及待。
街上全是1米8的大帥哥,隨處可見的咖啡廳,她能看一天,坐一天。
還有塞爾維亞的美食,美景,文藝氣息,活力時尚的街區,都在召喚著她,幫助她暫時逃出厭煩的生活軌道。
| 貝爾格勒Knez Mihailova街
噢,還有,不會太費錢。
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長期研究和述寫東歐故事的曹然,曾經多次前往貝爾格勒。
他在一篇文章最後寫道,在貝爾格勒,似乎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這裡好像擁有永恆的青春和熱血,可是生活怎麼可能永遠如此。
| 貝爾格勒的主要街道上,一位攝影師張開懷抱
哪怕是我們看起來,沒心沒肺的貝爾格勒的年輕人們。
▃▃
很多人不知道,2月22日。
在我們努力對抗疫情的時候,塞爾維亞人民聚集在貝爾格勒,揮舞著中國國旗,支持我們。
在市中心一處公園的音樂會上,還有為了迎接中國春節而安裝的燈光裝置。
貝爾格勒副市長戈蘭·韋希奇曾說:「貝爾格勒牽掛著中國」。
「我們將和你們站在一起,你們能夠克服困難,當中國好起來的時候,塞爾維亞也會好起來。」
就在前不久,塞爾維亞因為疫情,實行了封城宵禁。
| 來源網友抖音
貝爾格勒的夜晚,不再堵車。
人行道的綠燈下,不再穿梭著形形色色的年輕人。
看著空蕩蕩的街道,燈火依舊通明,這一幕,我們也不得不感慨萬千。
就像他們支持我們那樣,「我們也牽掛著貝爾格勒」!
參考資料:
1《貝爾格勒牽掛中國》,參考消息
2 曹然 《貝爾格勒:唯有生活永恆》
3 《美國轟炸中國使館的那天晚上》BBC
4 《在貝爾格勒,我沒找到德約科維奇》 南方人物周刊
版權聲明:
文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蟲創意、BBC、《地下》電影劇照、德約科維奇微博、塞爾維亞旅遊局微博、抖音,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 / 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