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50歲失業,有人60歲進阿里——穩定的能力比穩定的工作更靠譜

2019-05-30     泰迪抱枕

世上沒有絕對穩定的工作

2015年,台灣發生了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一家金字招牌的百年老店垮台了。

這家企業下游的客戶公司紛紛受到了衝擊,導致台灣的經濟狀況一度慘澹。這家百年企業的許多員工,都是從年輕時就開始來這裡工作,以為找到了鐵飯碗,可以終生無憂,但卻未曾想到,在他們50歲時,卻「被迫」失業了。

劉強東曾宣布:京東未來的員工數量將減半,全面實現無人公司,用人工智慧技術替代部分管理和服務工作。

這意味著有50%的員工將會被裁員,而這些員工恰恰正是那些追求穩定、以為進了大公司就高枕無憂的人,這些人不會逼自己成長和蛻變,他們更願意固守早晚會落後的一技之長,找一個鐵飯碗,吃一輩子同樣的飯。

但是,很抱歉,如今這個時代,已經沒有「鐵飯碗」了,所有自以為找到「鐵飯碗」的人,大部分都沒看清這個時代的變幻莫測。

曾經進了醫院,在窗口收費、挂號的小李被自助挂號機器取代了;曾經以OFO公司員工為榮的小王,以為進了一家前途無量的公司,卻沒想到短短兩年,馬路上已經沒有小黃車的影子;曾經擠破了頭也要進滴滴公司的小張,後來卻成為了滴滴裁員名單中的兩千分之一。

技術的革新、人們生活需求的變化正在倒逼著企業做出改變,而企業一旦改變或是倒閉,那些做好了「穩定一生」的準備的人,必將受到牽連。

越穩定,越脆弱

在《反脆弱》這本書中,作者塔勒布提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有一對兄弟,哥哥是500強企業高管,收入穩定且豐厚。而弟弟是計程車司機,收入忽高忽低,但是總體下來和哥哥年薪差不多。當經濟危機爆發時,哥哥失業,只能靠存款生活。而弟弟仍舊開著計程車,收入並未受到什麼影響。

由此,塔勒布得出一個結論:越穩定的事物,越脆弱。

我們在這裡不討論,計程車司機和企業高管的收入是否相當,畢竟美國的行業收入差異和中國不一樣。

我們只說,「越穩定、越脆弱」這件事。

為什麼說,越穩定的事物,越脆弱?

對一家企業而言,穩定就代表著循規蹈矩、止步不前。而對個人而言,穩定則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不再折騰。

你越貪戀穩定的環境,越不會發展抗風險的能力。

這樣的結果是什麼?

當市場發生變化時,用慣了穩定模式的企業,沒有跟上變化或是發展其他業務,自然會被淘汰。

而當一家企業轉型、革新時,用慣了穩定模式的員工,必然成為企業變化的犧牲品。

日本首富優衣庫的創始人柳井正曾說,他給企業定下的年業績目標是,同比增長翻倍,甚至是翻三倍,而不是增長10%~15%。

柳井正為什麼要定這麼大的目標?

柳井正說,如果只是要求業績增長一點點,那麼經營者就不會改變營銷模式,而只會增加工作量,來提升那一點點業績,這不能叫做改變。

只有把目標訂得足夠大,經營者才會想方設法地尋求改變,而不是循規蹈矩地瞎勤奮

這是柳井正的管理智慧,從中我們也能看到,擁抱變化的重要性。

「我工作不穩定,但是能力穩定」

因為長期寫作,所以接觸了許多自由職業者。他們的收入從來就沒穩定過,從月入幾千到幾萬不等,一個月沒結束,他們就不知道自己能賺多少錢。

然而,似乎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那些愛替別人操心的人。當一位自由職業者朋友被好事者挖苦「你那工作不穩定」時,我那位朋友不慌不忙地回道:「我這工作確實不穩定,但我的能力穩定啊!」

見好事者一臉疑惑,朋友補刀:「我能寫作、粉絲多、懂PS、精通EXCEL和PPT、會拍小視頻、研究過用戶心理、英語八級、正在練字學播音……」

好事者悻悻而去。

這個時代,奢望一份穩定的工作遠不如打磨一手穩定的本領更靠譜

阿里巴巴曾經招聘過年薪40萬的產品體驗員,招聘對象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

應聘者需要有一年以上網購經驗,愛好閱讀心理學、社會學等書籍,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能準確把握用戶感受。而且,應聘者在中老年群體圈子中還要有一定的影響力。

本以為這樣的招聘信息根本招不來人,但沒想到,來應聘的老年人,個個身懷絕技,令許多年輕人自愧不如。

62歲的黃大叔,準備了一份PPT來介紹自己:擁有12年網購經驗、精通PS設計軟體、芝麻信用785分。

83歲的李阿姨,畢業於清華大學,95年就開始使用電腦,如今是十幾個微信群的群主,經常組織線下聚會活動,李阿姨表示「除了蔬菜水果,其他的物品都願意在網上買。」

我相信,這些樂於挑戰新鮮事物的老年人,在他們的青年時代,也曾擁有令人羨慕的高光時刻,因為即便是年歲增加,他們卻依然在擁抱改變,並未被年齡困住。

而如今的青年一代,有很多人卻在尋求著一份安度餘生的穩定工作。

前後之對比,不禁令人驚嘆。

所謂擁抱變化就是敢於「自我吞噬」

5月26日,得到APP熱度很高的《李翔知識內參》下線了,這個免費專欄運營了兩年,擁有400萬客戶,用戶收聽次數超過了14億次,而被分享次數則超過了200萬次……可見其內容的走心程度。

然而,主理人李翔卻主動申請了退役,迅速、無縫地投入到了另一檔專欄中。

當客戶對其行為迷惑不解時,李翔給出了答案——自我吞噬

李翔

喬布斯曾經說過:

「如果你不自我吞噬,那你就會被其他人吞噬。」

「自我吞噬」是一個醫學術語,簡單粗暴地理解就是——細胞自己吃自己。

當一些細胞已經變得多餘、老舊、無用,甚至是感染微生物病原時,細胞就會分泌相應的物質將自己吞噬掉。

這是自體細胞在面對變化時,所作出的明智之舉,它幫助我們預防了很多重大疾病的產生。

而對於企業來說,自我吞噬意味著,淘汰和革新,替代和疊代。

因為深諳「自我吞噬」這一原則,蘋果公司開發出了iPhone取代了iPod;騰訊公司設計出微信超越了QQ系列產品。

而籃球明星喬丹,在深知自己體力不如從前時,用後仰跳投的動作取代了之前跳躍灌籃的姿勢,而這也成為了籃球運動史上的標誌性動作。

對於我們普通的職場人來說,自我吞噬就意味著,對自己固守的「穩定模式」的思想說再見,捨棄那些無法給自己帶來成長的行為和習慣,並主動尋求改變,發展出能適應時代變化的能力

如何做到自我吞噬、擁抱變化?

//01 別讓自己太舒服

在如今這個到處充滿誘惑的時代,我們總是被很多事物吸引著,無法專心投入那些對自己真正有益的事情中。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那些能吸引我們的事情,令我們太舒服了

上下滑動螢幕,我們就能看到另一個世界;點擊朋友圈紅點,我們就能知道其他人的動態;在網上下單,感受不到現金的流出,幾天以後就能收到禮物。這些過程都讓我們太舒服了,以至於在投入的過程中,我們完全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

而那些真正對我們有價值、能幫我們成長的事,往往做起來沒那麼舒服,比如,看一本晦澀難懂的名著,你可能要翻閱各種資料,還要了解寫作背景,閱讀過程並不順利,但最後你卻能收穫實實在在的知識。再比如,寫作,聽起來蠻享受的,但是寫作過程十分煎熬,常常要苦思冥想才能靈光一現,然而當文章碼完,你既獲得了成就感,也收穫了深入思考之後的見地。

無論是學英語、健身還是整理房間,這些積極的事情,在做的過程中,都不會令人太舒服。

如果你在生活中,一直保持著「舒服」的狀態,那麼在工作中,你也很難想去主動改變,就因為你已經習慣了「溫水煮青蛙」的模式了。

從各個方面,別讓自己太舒服,是自我吞噬的第一步,這意味著你正在與過去那個享受的自己漸行漸遠。

//02 利用15%原則,發展自己的第二條路

著名的礦業及機器製造企業——3M公司,有一個著名的15%管理法則,即:允許每一名員工,抽出15%的時間來做個人感興趣的工作方案,不管這項方案對公司當前的發展是否有用。

其實3M公司的這項管理法則,就是在鼓勵員工發展創新能力,每個人都嘗試著從循規蹈矩的日常工作中,抽出一點時間,從其他工作角度進行探索,或許別有洞天。

作為個體,我們同樣可以藉助這樣的法則,來進行成長管理。

比如,每天抽出3個小時的時間練習寫作,一年之內,必能有所突破。每天用3個小時學英語,用不了1年就能和老外無障礙對話。當然,這3哥小時也可以劃分為兩段,發展兩種技能,而這兩種技能最好是有關聯、或是相輔相成的。比如,學習視頻剪輯和寫作,這兩項都是新媒體運營的必備技能。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辭職,把這兩項技能組合起來,你就能開闢出一條自由職業的道路來養活自己。

//03 成為T型人才,適應U盤化生存

所謂T型人才就是指:既有較強的專業知識,還有廣博的知識面的復合型人才。

「T」字母的「|」指的是在專業領域的深耕,而「—」則是指對多領域知識的了解。

一名術業有專攻的設計師,不僅精通各類辦公軟體,甚至還懂電腦維修,而另一名設計師,僅僅止於術業有專攻,那麼如果公司要淘汰一個人,會淘汰誰呢?

T型人才的不可取代之處,就在於他既有穩定的謀生手段,又有知識整合能力。這樣的人才才能適應羅振宇說過的「U盤化生存」: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

當一家公司陷入困境時,T型人才可以像U盤一樣迅速、無縫地換一家公司(一台計算機),甚至是利用技能整合更改職業路線。

如今在T型人才的基礎上,甚至又衍生出了π型人才,即:有兩項較強的專業技能,還懂多領域的知識。

我只能說這樣的人,屬於[U盤plus]。

不管是T型人才,還是π型人才,都在提醒我們,發展多重技能和提升專業技能都很重要。

專業技能一個人謀生的底氣,而專業之外的技能,則是一個人敢於拋棄穩定環境的勇氣。

底氣+勇氣=穩定的能力。


如果你喜歡穩定,依賴能力,別依賴外部環境,而尋求改變是塑造穩定能力的唯一途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PBiGWwBmyVoG_1ZJCH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