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為失敗找理由——自我設限者的求敗遊戲

2020-01-07     泰迪抱枕


關鍵時刻總掉鏈子

小曼是我同學的妹妹,前幾天聚會,她講了一件有點「邪門」的事兒。她說,只要是明天有重要的工作,比如,會見大客戶、做述職報告等等,她總是會在前一天出各種「么蛾子」。

最近一次是接待公司總部的大領導,前一天晚上小曼吃了小龍蝦,還喝了冰鎮啤酒,又吐又拉,折騰了一整夜。第二天,小曼頂著黑眼圈、拖著虛弱的身體,勉強完成了接待工作,但最後還是被上司狠狠地罵了一頓。

小曼很委屈,自己明明準備的很用心,但每次都會給自己使絆兒,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干擾著小曼在重要場合的表現。

其實,小曼在關鍵時刻給自己使絆兒的行為,很多人也有。比如:

論文截止日期之前,有意無意的拖延;

重要演講前日,熬夜追劇把自己折騰到失眠;

離考試越來越近,自己的身體卻各種出問題;

這些看似「離奇」的情境,其實是我們的潛意識推動的結果,這種在「關鍵時刻給自己使絆兒」的行為,有一個專業的心理學術語,叫做[自我設限]

[自我設限]——想避免失敗,卻也阻止了成功。

[自我設限]是由Berglas和Jones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一個心理學定義,指的是:

在重要表現之前,人們為了迴避或降低因表現不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採取的能夠將失敗原因外化的行動和選擇。

換句話說,在重要表現之前,因為害怕失敗,有些人會在無意識之中,做出自己給自己使絆兒的行為,就是為了給可能的失敗結果,提供一個外化的理由。

比如,前文中的小曼,因為第二天要接待大領導,前一晚吃不健康食品,導致拉肚子。如果第二天表現不好,那么小曼可以把所有的責任,推到「拉肚子」這件事上。


這種看起來有點得不償失的行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個體的自尊心,比如,當個體表現失敗時,外界和他自己,都會把失敗歸為外因。但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成功的可能,因此,大部分[自我設限]行為,都會使個體走入一個尷尬境地——成功不足,失敗有因。

這種情境在現實中呈現狀態就是——個體總在給自己「沒有成功」這件事找理由,比如——

「我表現不好,是因為昨天失眠了。」

「我狀態不好,是因為身體不舒服。」

「我報告寫得差,是因為時間太緊張。」

諸如此類,「自我設限者」總能在各種條件下給自己製造各種不成功的理由,可悲的是,為了製造失敗理由,他們也同時放棄了成功的可能。

[自我設限]行為的深層原因

對「努力"的錯誤認知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就在向我們傳達一種信息——聰明遠比努力更優越。

比如,你一定聽過這樣的話:

「這孩子特別聰明,就是不用功。」

「我們班某某學習特別刻苦,但考試成績一般,還是腦子不靈光。」

甚至連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都會迴避「自己努力」這件事,於是就出現了很多「嘴上說著沒複習,一考試就拿第一」的事例。

從這一點來看,那些假裝佛系的好學生,並不是在裝逼,而是社會認同在引導他們——聰明比努力,說出去更光彩。

而這種意識形態和[自我設限]的關係就是——個體的自我設限行為,比如:拖延、失眠、讓自己生病等等,都為失敗提供了與智力無關的理由。

換句話說,當個體表現失敗時,他可以說:「我之所以沒成功,是因為沒時間準備」,而不是「我之所以沒成功,是因為我笨」。

顯然,承認自己「不努力」,遠比承認自己「笨」,更容易讓人接受。

為了避免讓別人覺得自己「笨」,人們製造的各種「不努力的理由」。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TA真的很努力,是不是一句好話?]。不說辯手們為此展開的唇槍舌劍,但從這個辯題來看,我們就能明白:誇別人努力,可能會讓人家不舒服。因為,對有些人來說——承認自己努力,也就相當於,承認了自己「不夠聰明」。

但其實,這種認知恰恰是社會強加給我們的,我們從小耳濡目染,便認同了這種「聰明比努力更優越的」價值觀。

根深蒂固的[固定型思維]

《終身成長》這本書里,把人的思維模式劃分為兩種——

[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

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能力是可以隨著學習得到提升的。而被固定型思維捆綁的人,更看重天賦和資質,他們相信個人的能力是一成不變的。

作者卡羅爾·德韋克在書中寫道: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會把發生的負面結果當成衡量自己能力和價值的標尺」。

也就是說,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會放大失敗結果的影響,以至於波及到他們對自我能力和價值的認知。

如果你是一位固定型思維者,你可能有過以下心理活動:

「這次數據又出錯了,我怎麼這麼笨」

「會見大客戶時說錯話了,我怎麼這麼沒用」

「這個月業績沒達標,我真的太失敗了」

這種把一個失敗結果和自身能力強行關聯的行為,會讓個體對失敗產生巨大的恐懼。

為了避免這種對失敗的恐懼,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做出了種種負面行為,提前製造了理由,為可能的失敗結果,提供了外因,以剔除他們對自我能力的懷疑。

「優秀才有價值」的扭曲信念

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女性來訪者問他:如果滿分是100,你會給我打多少分?

曾老師很為難,因為任何評價都是主觀且會對來訪者造成影響和引導的。

但對這位女性來訪者來說,卻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原來,她一直生活在一個有些「功利」的家庭中,父母以「優秀」為標準,來決定愛她幾分:

你的優秀是90分,我們就愛你90%。

你的優秀是10分,我們就愛你10%。

基於這樣的成長經歷,那位女性來訪者才對曾奇峰提出了打分的要求,因為,她需要通過分數,來確認自己被愛的程度。

其實不光是這位女性來訪者,大部分人從小接受的關於「愛」的教育,都是——你優秀,我才愛你,你足夠優秀,我就足夠愛你。

著名的鋼琴演奏家郎朗就成長在這樣的家庭里,父親對他的要求極為嚴苛。有一次郎朗因耽誤了回家練琴的時間,被父親怒斥不上進、毀了全家人的幸福。盛怒之下,父親逼迫郎朗作出選擇:要麼吞藥,要麼跳樓。

——就因為耽誤了一次練琴時間,父親就讓他去死,而那個時候,郎朗才只有10歲。

我們不敢想像,如果郎朗再脆弱一點點,他的命運是否就會走向另一種極端。

因為,父親的嚴苛,在無意識之中給郎朗傳達了一種信念:

你足夠優秀,才配活著,才配愛。

似乎對郎朗來說,有且只有一條生存路徑,那就是——讓自己變得無比優秀。

但,郎朗只有一個,對於大多數認同了「優秀才被愛」的人來說,我們註定無法成為金字塔塔尖的佼佼者。而矛盾也在於此——我們認為「優秀」才配得到愛,因此我們就非常重視「優秀」這件事,而我們有多看重優秀,也就意味著我們有多排斥失敗。

「如果失敗了,我就毫無價值,不配得到愛」。

——但倘若,這種失敗有了不可抗因素,是不是就顯得「有情可原」了呢?

由此,認同「優秀才被愛」的人,做出了自我設限行為。

如何才能走出[自我設限]的怪圈?

藉助理性回應,客觀看待失敗

正如前文所說,自我設限者其實是放大了失敗的影響,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能夠客觀地正視失敗,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恐懼感,從而減少做出干擾行為的可能。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客觀看待失敗呢?

《伯恩斯情緒治療法》中,有針對性的方法——在下意識思維產生之後,寫下理性回應予以駁斥。

比如,當你產生「我演講出錯就證明我沒有價值」的想法時,在紙上寫下這個認知,接著寫下基於事實做出的回應,比如——

  • 「如果演講出錯就沒有價值,那麼那些演講出錯的大人物也毫無價值麼?」
  • 「如果演講的水平能證明一個人的價值,那人們為什麼還要做別的事呢?」
  • 「演講水平和創造力、邏輯能力、自控力一樣,只是能力的一部分,任何一項能力都不能代表所有,更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

當我們在紙上寫下種種理性回應時,就看到了之前自己對失敗後果的錯誤信念,由此,失敗對我們來說,也就沒有那麼可怕了。既然沒那麼可怕,那我們也不必為此費勁周折、製造理由了。

使用[防禦性悲觀]策略,提前為失誤準備對策

[防禦性悲觀]指的是:

人們在事情發生前,想像出可能的最壞情境,並為之做好相應的準備,同時依然作出指向最好結果的努力。

心理學家Julie Norem認為,[防禦性悲觀]是一種降低焦慮、克服恐懼的有效方式,它能幫助人們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或做好準備。

使用[防禦性悲觀]策略,需要我們做出以下行動:

  1. 想像失敗的最壞的具體情境
  2. 為可能出現的失誤做好防範
  3. 為爭取成功做出最大的努力

舉個例子,還是演講這件事。首先我們想像到最壞的情境,就是「過度緊張」。然後,為了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比如,多做幾次臨場演習,增加對場景的熟悉感,或者在演講開始時,說出自己的緊張,降低觀眾的期待,甚至我們還可以通過來服用一些藥物,從而獲得安慰劑效應,來減少緊張感。最後,我們仍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到「爭取成功」這個結果上,也就是「怎麼做才能表現得更好。」

由此,我們才更有底氣去面對挑戰,因為,應對失敗我們有對策,爭而取成功,我們也做出了最大努力。

關注挑戰、記錄成長,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

講真,想從固定型思維轉變成成長型思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思維的形成,是長期浸淫的結果。但如果我們有意識地主動進行修正,長期堅持下來,就能讓思維發生轉變。

如何進行主動修正呢?最好的辦法,是讓自己親眼看到「能力是可以隨著學習得到成長的」,因為只有看到,我們才會真正相信。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動作,來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

  1. 有意識地接受一些稍有難度的小挑戰
  2. 全力以赴地完成挑戰
  3. 把挑戰成功的結果記錄下來
  4. 重複以上過程,並反覆瀏覽挑戰記錄

這個記錄其實就是我們[能力成長的過程],當我們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進度條一樣,在一點點拉長、變強,我們就能更加直觀的感受到——「能力是可以提升的」。

如果我們堅信「能力是可以提升的」,那麼一次的失敗就不會對我們造成致命影響了,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不可能一直失敗,我們的能力是在逐步提升的。

〖寫在最後〗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說過:一個人能在戰場上制勝千軍,但只有戰勝自己才是最偉大的勝利者。而對我妨礙者來說,自己亦是千軍,戰勝了自己,就是打敗了千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W6Rf28BMH2_cNUgVuR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