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失去多少人,才能引起我們對「抑鬱症」的重視?

2019-10-21   聆雲心理

在此,為那些因為「抑鬱」的折磨而選擇「結束」的生命默哀……

其實我並不了解雪莉,只知道她是一個明星,但我和「抑鬱」挺熟的。

其實說到「抑鬱」,大家都挺熟悉的。比如:哥哥(張國榮)、喬任梁、張紫妍(韓國)以及前幾天的雪莉(韓國)……

我們對抑鬱又是不熟悉的。很少人只知道抑鬱的症狀是情緒低落,卻沒幾個人知道被抑鬱侵蝕是多麼「生不如死」的感受。

假設,你身邊有人得了抑鬱症,你會和他說什麼呢?

對抑鬱症的「無知」讓我們在面對它時顯得「無能」。可怕的是「無知的人」往往在不經意間給予「無能的人」致命一擊。

01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

「抑鬱」的可怕已經超越了死亡

「抑鬱」本身只是一種情緒,它是一種鬱悶、失落、壓抑的情緒。比方說我們面臨失敗,受到挫折時的感受。而當這種情緒持續的、不受控制的、甚至無緣由的出現,就可能成了我們常說的「抑鬱症」。

那抑鬱症為什麼可怕?

可怕之處在於,即便患者意識到自己已經患有抑鬱症,但低沉的情緒加上強烈的自我否定,會讓他覺得自己是孤獨的、無用的,是不值得被幫助的。這會讓他逐漸失去了求救的動力。直至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猶如一個扯線人偶那般任由抑鬱擺布時,擺在他們面前的選擇是:

A、繼續被折磨 B、死

於是,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死亡」就成了一種可選的,能讓自己擺脫現狀的辦法。恰好這時候你和他說:「你想開點……

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惜越明白就越無奈。在他感受中:「死,就是一種想開點。」

02

抑鬱就是這麼突如其來

很多人都會對「抑鬱症」三個字脫口而出。事實上,這也體現出抑鬱症的發病率之高。

根據世衛組織2018年的統計,全球抑鬱症發病率約為11%,全球約有3.4億人患有抑鬱症。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心髒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成為21世紀人類的主要「殺手」。而抑鬱症現階段呈現出"上升趨勢"與"年輕化趨勢"……

正如開始我們說的,抑鬱本身是一種情緒,或者說是一種負面情緒。它的出現是很正常的,只是當它持續的、不可控的、無緣由的出現,我們才懷疑是不是患了抑鬱症。

又是什麼導致了抑鬱症呢?

很遺憾,我們至今無從得知抑鬱症的「根源」在哪。除去生理上的原因(比如遺傳、身體缺陷等等),還可能來源於生活重點壓力、壓抑、喪失、打擊以及挫敗等。或者簡單的可以理解為:

因為某件事,讓我們產生了抑鬱的情緒,而我們一時間無法走出來,久而久之我們便深陷其中,無法再走出來……

任何事都可能引起我們的抑鬱情緒,而任何年齡段都可能出現抑鬱情緒,最要命的是大部分家長不認為(或不承認)自己的孩子出現了抑鬱情緒,非但不傾聽孩子的情緒,轉而對他們進行壓抑和否定。

你有什麼可抑鬱的,你哪過得不好了?

你就是太脆弱了,要堅強點,加油!

這些就是常見的壓抑與否定……

03

對抗抑鬱最好的「藥」?

我們都希望在對方飽受抑鬱症折磨時伸出「援助之手」。可不恰當的幫助,往往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我設置了一個投票的原因。那是一些常見的,看起來不錯的話。但實際效果就並非如此了。

比如:

開心也是過一天、煩惱也是過一天,何不開開心心的過每一天?

看似安慰的話,事實上卻把抑鬱症患者最後那個透光的「孔」堵上了。在他們眼裡,自己如同深陷泥潭的羔羊,越掙扎就陷得越深。他們明知不能如此,但卻毫無辦法,那種無力感尤其明顯。只不過在我們看來症狀很「輕」罷了。

其實在上面的5句話中,最好的是第4句:「你還有我。」請把「你難過了就想想我」改成,「我會一直陪著你。」

沒錯,對抗抑鬱症最好的「藥」就是「陪伴」。

其實我們會發現,許多的抑鬱症患者都會感到孤獨,並且表現出不願意和人溝通或者覺得身邊沒人可以傾訴。

越是孤獨就越不能讓他真的孤獨。陪著他,告訴他並不孤獨,你會陪在他的身邊。

如果他願意,我們更可以傾聽和回應他一切的、所有的、任何的感受與想法。因為自我封閉也是抑鬱症的一大表現。而願意說,代表他正在努力對抗抑鬱症,我們則是他的目標,是那一道黑暗中的光。

什麼都不用做,陪著他就好,讓他不再孤獨,讓他看到光,讓他感受到溫暖。

現實的講,我們很難去完全治癒抑鬱症;

理性的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辦法去緩解抑鬱症;

感性的講,我們不希望有人因為抑鬱症而選擇死亡,

他們明明可以不需要做「選擇」!


-end-

這裡是聆雲心理

我們不僅分享貼近生活與工作的心理學知識

還提供專業的在線心理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