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到,通州區與北三縣(三河、大廠、香河)空間緊鄰、聯繫緊密,但長期以來各自為政發展中暴露出一些突出問題。比如,跨界交通問題突出,交通擁堵嚴重,尤其是早晚尖峰時段交通秩序混亂。產業發展結構失衡,過度依賴房地產開發。公共服務落差明顯,兩地在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的資源配置、服務水平、設施標準存在明顯落差。針對這些問題,規劃都給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
交通:率先破解交通瓶頸
事實上,每天有大量上班族需要每天奔波於京冀之間,過著「雙城」生活,其中,三河市燕郊地區這一現象尤其突出。正常情況下,數以萬計的上班族每天通勤時間三四個小時並不奇怪,如若遇到特殊情況,進京檢查站則會更加擁堵。
基於上述問題,規劃指出,要按照網絡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體化服務的要求,率先破解交通瓶頸。具體而言,要完善與北京中心城區的高快速路系統。加快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骨幹道路對接,統籌實施跨河橋樑建設。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南部與大廠、香河的骨架性通道網絡,提升相關道路標準。構建快速公交通道。完善北三縣與北京中心城區的快速公交網絡,提升跨界公交運行效率。
另外,規劃還提出還要深入推進「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構建一體化的道路系統,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創新交通建設運營管理機制,推動北京市與北三縣公交「一卡通」互聯互通,打造安全、高效、便捷、綠色、智能的綜合交通體系。
住房:嚴厲打擊房地產企業囤地炒地
由於北三縣與通州區交界,距離北京近,進京方便,在過去二十年間,房地產業發展迅猛,加之房價與北京相更便宜,大量在京工作人員選擇在此處購房置業,過去數年,受調控政策影響,北三縣房地產市場一度波動巨大,房價漲跌頻繁。尤其是三河市的燕郊鎮,一度有「睡城」之稱。
資料圖 圖片來自CNSPHOTO
此次規劃要求,嚴控房地產無序開發。堅決摒棄以房地產開發為主的發展方式,制定更加嚴格的房地產項目准入條件和年度開發總量約束機制。根據就業增長、配套設施情況,合理確定住房供地數量、布局和時序,嚴控房地產開發總量,引導房地產理性發展。加強交界地區房地產開發全過程聯動監管,嚴厲打擊房地產企業囤地炒地。
同時,規劃提出要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根據產業布局、人口流動情況,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和公租房,形成供需匹配、結構合理、流轉有序、支出與收入相適應的住房保障體系,完善住房保障監督管理機制,努力滿足實有就業人口住房保障需求。
另外,嚴禁在交界地區大規模開發房地產,科學引導居住空間布局。合理控制特色小城鎮的居住空間規模,強化特色產業功能,避免房地產化。加強保障性住房、公共運輸、公共服務與市政基礎設施的整合式開發,適度在軌道車站、大容量公共運輸廊道周邊布局混合性居住空間。
教育:重點補齊基礎教育設施短板
規劃提出,要推動北京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北三縣延伸,統籌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建立公共服務協同配套推進機制,逐步縮小兩地公共服務落差,共同塑造高品質的生活空間,切實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中提到要重點補齊基礎教育設施短板。堅持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完善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逐步統一通州區與北三縣地區基礎教育設施配套標準,促進城鄉基礎教育設施均衡布局,優先利用棚戶區改造和單位騰退用地補齊欠缺的基礎教育設施。特色小城鎮中心設置初中、小學和幼兒園,較大的村設置完全小學,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和教育部門合作設置村辦幼兒園,鼓勵國際教育集團辦學,保障服務覆蓋和適宜的辦學規模,提供均衡、優質的教育服務。
醫療:推動在京醫療資源向北三縣布局
規劃指出,要培育北三縣區域性醫療養老服務功能。鼓勵北三縣建設醫療衛生與養老相結合的服務設施,全面提升在健康養老領域服務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區的能力。研究制訂鼓勵政策,引導北京優質健康養老資源向北三縣延伸。
資料圖 圖片來自CNSPHOTO
規劃還提到,要通過機構合作、設置分院等方式,推動在京服務全國和區域的優質醫療資源向北三縣縱深布局。完善區域資源共享、雙向醫療轉診、異地結算、多點執業等機制,積極促進分級診療制度在區域內的實施,為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事業融合發展創造便利條件。切實保障殘障人員、老人、兒童的教育、文化、醫療等基本服務,統籌考慮養老服務設施配置,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就業:創新人口人才管理政策
規劃明確,以構建高質量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目標,推進產業協同分工與聯動發展,面向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需求,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探索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機制。
規劃提到,要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型服務經濟。重點發展總部經濟、數字經濟、創意經濟、休閒經濟等新型服務經濟。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導食品加工、家具製造、建材、商貿物流等傳統優勢行業企業與京津科研院所、高校和大型企業開展合作。
同時,統籌研究制定通州區與北三縣協同發展稅收優惠與分享政策,加快引導企業和人才集聚。建立財政投入增長長效機制,通過創新公共財政支出方式,對產業價值鏈相關領域和項目進行貸款貼息、風險投保補貼等方式的利益補償。
此外,規劃創新了人口人才管理政策。通州區嚴格執行北京市人口積分落戶制度。河北省實施北三縣戶籍制度單列管理。推進實施「人才資源共享工程」。建立統一互認的人才評價和行業管理政策。通州區嚴格執行北京市各行業管理要求和人才評價規定,河北省、廊坊市參照北京市相關規定,全面調整北三縣各行業管理規範,實現在高新技術產業認定、人才評價等方面與北京市保持程序一致、結果互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