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氣象組織證實,2019年全球多國度過了有歷史記錄以來最熱的六月。
然而在中國的零售創新征程上,有個新物種——前置倉,已經「炙熱」了一陣子,從頭部企業每日優鮮的不斷疊代,到網際網路巨頭盒馬的業態變異(盒小馬),再到傳統悍將永輝的紮實布局,還有地方列強朴朴超市的跨區推進……這個前置倉的熱點短期內似乎還會熱下去。
但理性思考下來,本人已初步感覺到秋意涼涼了。
說到前置倉,其實它的雛形思維和業務模式在傳統零售企業以及傳統電商多少都出現過,但都是應對特殊情況(特殊節假日)或特別場景(新店開業、店慶等)所採取的臨時措施。目前形成真正業務模式的前置倉其緣起主要是:因生鮮而起,為效率而生。
但是筆者並不看好純線上的生鮮前置倉模式。原因除了生鮮本身的屬性導致前端運營困難外,還有生鮮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零售終端這個過程中,後端分散與發展極不平衡的小農經濟、物流分揀及冷鏈相關技術等基礎設施遠遠落後於我們的商業模式。因此,生鮮前置倉也好,甚至生鮮線下零售,都需要一個長期的沉澱過程,而這個過程一般的企業未必能耗得起。
另外,前置倉到底需要多「前」?我們不得而知,因為在強調極致體驗的今天仿佛也沒有答案,但任何商業模式的成立都逃不了盈利和成本之間的正負關係。
從目前了解的幾個頭部企業的運營情況判斷,300-500平米的前置倉,盈虧平衡在900單以上,每單客單價需達到60元,履單成本在10-12元。考慮到生鮮的毛利率和前置倉的商業模式邏輯,企業勢必會在瘋狂補貼之後進行品類的擴展以提高利潤,由此推斷其中有一種可能的結果是:由一個生鮮前置倉的新零售變成了一個傳統電商平台和其他電商搶流量,這等於陷入了「左轉、左轉再左轉」最後轉回來的怪圈。所以,前置倉,它從哪裡來,最終向哪裡去,是每個創新者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當網際網路、大數據以及雲計算服務成為包括零售行業在內的各行業的基礎設施時,新零售的機會應該會在線下,因此傳統零售商進行店倉一體業態布局+品類創新或許更有機會。筆者認為核心關注點如下:
1、業務模式:對於前置倉的未來,前置倉不太可能單獨成為一個業態,最終的走向可能會是融合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店倉一體的業態中去,成為提升效率和強化體驗的環節之一。
2、商圈布局:以3公里為半徑進行社區的店倉一體密集布點兼顧寫字樓商圈的倉儲布點。
3、客層聚焦:以85、90後的年輕家庭消費者為主,單身人士為輔。
4、產品組合:生鮮品類的線上線下經營應該聚焦以85、90後年輕人群為主的一日三餐的鮮品、精品凈菜和半成品配菜的品質解決方案上。這樣既能滿足年輕群體對品質和效率的追求,也能較低損耗,提升毛利。
5、營銷方式:以社群為基礎的社交營銷會進一步占據主流。
中國消費者無疑是最幸福的,能處在當今世界上零售變革最快的市場,見證和體驗各種零售業態的創新變革和興衰。然而作為當前熱點的前置倉終局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估計,很快就會有答案了。
(本文系聯商網特別策劃「前置倉會是風口嗎」系列報道,文/聯商專欄作者零獸小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