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里,國家鼓勵旅遊消費,各地領導直播帶貨,新聞里一片欣欣向榮。而現實中,學校建議家長不要帶孩子出門,有的學校補了幾天網課,補習班也加緊線上加課,家長們大多選擇在家宅著,頂多在市區內小範圍透透氣,整個身心散發出一種無與倫比的困獸之感。
對不起,家長不是旅遊和電商消費的主力,但我們促進教育事業平穩有序進行,更確保納稅大戶培訓業良性蓬勃發展,沒功勞也有苦勞。
說到家長對教育的「苦勞」,別的地方我不清楚,但這些年在上海捧起了無數個神話牛校、把九年義務教育孕育成角斗場、讓血淋淋的競爭和標榜公平公正的教育綁在一起的軍功章里肯定少不了家長的那一份。
上海是為數不多的能在短短几年裡把民辦學校搞得比公辦好的城市,這其中那些水漲船高的蝴蝶效應,不說自明。什麼牛娃,什麼牛校,哪個不是雞娃成性的家長在巨大投資和嚴苛培育之下出來的產物。有人可能覺得荒謬——師資和學校理念很重要啊,怎麼能說是家長的功勞?
當然,誰也不否認師資和教學方式很重要,但牛逼的生源更重要。所謂牛逼的生源,說白了無非就是本身天資不差的孩子在外面開了小灶,拔苗助長,三年級學完五年級的,初一學到了初三的,於是這些孩子在學校成為「學有餘力」的牛娃,可以更多地參與科創,搞競賽,以高於同齡人的能力,降維打擊同齡人,為那些學校帶來榮譽。這就是牛校之所以牛的根本。
民辦初中如今都面臨一個現實問題:離開了牛逼的生源,一個牛校還是不是一個牛校呢?這個問題從今年開始浮現,答案指日可待。
這不,上海的民辦初中報名還沒開始,就已經有牛校表現出焦灼跳腳、慌不擇路之儀態,甚至不惜放下高貴的架子,低下一向端著的額頭,更不惜使用觸紅線的暗示恐嚇誘導……比如最近民辦華二初中發的一篇文章《到華二初中讀書,你真的想好了嗎?》。
我看了一遍,然後只有一個感覺:希望牛娃來我們學校搖號,渣娃不要來。
怎麼?您不是牛校嗎?渣娃來了也應該能被培養成人才,這不才是牛校的本事,這不才是教育的意義,這不才是學校的使命?
這學校啥背景,上海家長都知道。
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四大」高中,其中一所是華師大第二附屬中學,簡稱華二。現在上海被稱作「華二」的還有四所民辦初中,都是掛著「華二高中的親兒子」招牌存在的,很多家長覺得只要上了華二初中,離華二高中就不遠了。
可想而知每年小升初,華二初中都是熱門的。雖然水平參差不齊,拿浦東為例,如果你進不了浦東的「民辦一哥」,那麼浦東華二就是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了。生源嘛,都是「面談」選出來的,但具體依據是什麼,咱也不知道。
今年開始搖號,選拔生源這事消失了。華二在文章的開頭說「搖號了,擇校降溫,大勢所趨;教育均衡,國家方略」,先政治正確一番,以防跑偏。
然而不幸的是,很快,他就跑偏的駟馬難追。「到華二初中讀書,你、你們夫妻、還有你們家的孩子,你們真的想好了嗎?」
這話一出,就好像一道生死符一樣,你今天的選擇,決定了你一生的命運?華二的老師又忘了教育的目標是什麼,黨和國家的方針,百年大計,都忘了?
這封信里有兩句最意味深長的話:
「如果都是抱著碰運氣的心態來搖號,那你就讀的一定不同於曾經的華二初中。如果你本來就是適合華二初中的家庭,那你讀的還是原汁原味的華二初中。」
不明白的家長內心飛過了一萬匹羊駝:我特麼還沒讀我怎麼知道適合不適合?
而明白的家長已經明白了:只有來讀的都是牛娃,大家才能擁有那個原汁原味的華二初中。
緊接著,華二的信里告訴我們兩件事:第一,這個學校優秀,第二,你不優秀混不下去。家校合作知道吧?家長將會很辛苦,各種節和志願者都是家長的事,各種興趣班和選修課都必須有家長的支持。這啥意思?大概是「你如果是一個吊兒郎當的家長,鼓吹什麼「上學是孩子自己的事」的家長,那你不配來我們學校。」
然後,華二的信里又談了關於「錢」:我們學校很貴,不光學費高,還有各種額外開銷,我們春遊去的是迪士尼,每學期都去各大音樂廳和大劇院,一日五餐和全套校服你都得買,國際活動和海外遊學你都得參加。這啥意思?大概是「窮困家庭和不夠大方的家庭,不配來我們學校。」
然後他們又講到了最核心的東西:學生能力。
「以前我們選的都是有基礎的孩子進來」,所以能在創新類大賽上有優勢,從第二年開始學校開始選拔「興趣班」,優秀的孩子才能更優秀,差的就認清現實,跟不上就是跟不上,是你們家庭的問題,「差距客觀存在」。
最後,信中還以「自測題」的形式,標題是「你適不適合到華二初中就讀」,實際內涵就是「看看你自己的水準,不行的求求你們別來我們學校。但是各位牛娃家庭注意了,求求你們快來我們學校吧。」
不得不說,貴校可真是坦誠。已經幫你們培養到一半的牛娃,直接送進來,帶得好就成為C位,帶不好就是「孩子面對競爭沒能適應」,果然是一所不可能有輸局的牛校啊!
自從開始搖號,那些江湖上赫赫有名的牛校們內心凌亂,恨不得衝到每一個「牛娃」面前親自跟他簽約,希望來自己學校搖號的都是牛娃。
現在不能篩選,靠的是搖號,就像搖號分房,搖中的是內環精裝大平層還是城鄉結合部老破小,聽天由命。民辦初中多年來精心養護的招牌和成績,很有可能從現在起面臨垮台。所以他們真的急了。咦?話說回來,以前民辦初中不是也不能考試篩選的嗎,到底是怎麼回事,我至今沒弄清楚的一些東西逐漸浮出水面,你品,你細品。
但不管怎樣,搖號政策從大局來看,是教育公平化的開端。
我們小時候,並沒有什麼擇校困擾,但不可否認,慢慢大家發現,學校之間的教學質量差異,除了師資的差距外,家長的關注度和教育理念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正因為這樣,民辦教育看中了家長這一塊沃土,就像「世上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一樣,以前教育認為「世上沒有差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而在民辦飛速發展的這些年,大家的理念變成「世上沒有差生,只有不雞血的家長」。
現在大家很擔心,搖號以後,不管是公辦還是民辦,生源的差距都拉大了,好學生和差學生同處一室,會不會造成好的變差,差得更差?
問對啦,這才是學校該考慮的事情。教育部既然下了如此大的決心去做這項改革,堅定不移要搞均等,勢必就要面臨這樣的一個轉折期,學校要做的應該不再是兩眼只盯著成績,不該是只為了考試分數而訓話,更應該做的是正視學生問題,肅清校風,狠抓德育,沒什麼好生差生的概念,只有學習方法對與錯的區別,這種教育是多少年來都夢寐以求的公平教育,學校能不能做得到,老師有沒有能力做到,也是要看他們到底下多大功夫去做。
但歸根到底,教育繞了一個大彎,又開始回歸到以前該有的狀態了,誰不希望每家每戶都有「家門口的好學校」?只不過這場改革的開始,總有人是會付出一些代價的,誰碰上了,誰認倒霉。從長遠來看,未來家庭在教育這件事上的焦灼程度只會越來越低,這是好事。
所以像華二這種違背教育本質並且還停留在惡性循環里的「教唆」,明顯是令人厭煩的,把自己一貫高高在上的思維暴露無疑,也把教育分了三六九等,把家庭分為上中下等,而把自己歸類於上等人的學校,這樣的思維,真的配搞教育嗎?
於是很快教育局就出來批評了。
華二初中也很快發出了道歉:
其實這些民辦學校大可不必吃相如此難看,幾年後用成果說話,證明牛校還是牛校,那自然就是活招牌,證明這牛校真的是「懂教育,會教育」。
不過教育的改革真是一條漫長的路啊,我們身處洪流,見證了很多歷史性的改革。對當事人尤其是今年第一屆搖號小升初的家長來說,這個打擊可能大了點,但是十年後,二十年後,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孩子不用為他的小孩的幼升小和小升初而焦頭爛額的時候,我們會感到欣慰。
這一切,終究是為了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