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正在叛逆期嗎?不妨話兩分鐘看看這篇文章

2019-06-12     阿童木人工智慧

一個再厲害的家長,面對叛逆的孩子,也往往是有心無力。研究表明,孩子在發育的過程中會有兩個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歲的時候,這個時候由於兒童的自我意識地發展,說話、運動、認識事物能力的發展,他會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親的教育觀點就會產生衝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後。從心理發育的角度來說,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發展,但對父母親來說,會覺得孩子在對抗自己。


(圖片源於網絡)



上海市心理諮詢中心兒童行為研究室主任杜亞松教授認為,不管是第一期還是第二期的逆反過程,作為家長首先應該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夠真正地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去幫助他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訓斥、打罵,不然就會使他們產生兩種不良後果:或遇事唯唯諾諾,膽小怯懦;或是執拗任性,膽大妄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這樣才能夠緩解兩輩人之間的衝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要想真正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就必須知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而一般來說,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一般是以下四個原因引起的。

1.不切實際地期望

許多的父母為了將來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往往不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強迫孩子學這學那,硬讓他們去做他們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因為忽視了孩子們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往往結果適得其反,並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作為家長來說,不要提出過高的要求,應提一些比孩子的實際能力略高一點,讓他們經過努力能完成任務的要求。這樣,孩子成功後不僅能享受到喜悅還能增強自信心。


(圖片源於網絡)



2.對孩子過於嚴厲

「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許在有些父母的腦子裡還依舊存在,他們時不時地諷刺、挖苦孩子,甚至動武打孩子的做法,無不傷害著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後果。

其實家長應該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一個開始有獨立意識的小夥伴,有事商量著來辦,平等相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千萬不可以勢壓服。


(圖片源於網絡)



3.壓抑孩子的好奇心

世界對於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是充滿神奇的。但許多大人們不理解孩子們的好奇、探索心理,認為這個是在瞎鬧,有的還打罵孩子,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情緒。

聰明的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們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想辦法幫你解答問題的。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們懂得了不少道理。

4.反覆嘮叨,喋喋不休

有些家長唯恐孩子不聽他們的話,就會反反覆復、嘮嘮叨叨的說個不停。試想讓孩子們長期處於這種「馬拉松」式的說教環境中,能不產生逆反心理嗎?即使孩子知道家長說得有理,也不樂意聽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要言不煩,並且尊重他們,留給他們情緒變換和思考的餘地,孩子有了思想準備,就相對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對於逆反的孩子,父母該怎麼做

研究發現,5%到15%的學齡兒童都有逆反、叛逆行為的徵兆。有逆反情緒的孩子,通常表現出:頻繁地大發脾氣;與父母過度爭吵;明顯地對抗和拒絕大人的要求和原則;自己犯錯或行為不當,卻責怪他人;頻繁發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對抗與敵視的行為。這些行為能夠在許多場合出現,在家裡和學校表現得尤其明顯。

對於有逆反、叛逆行為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孩子:

與孩子衝突時要冷靜,不要使衝突加劇,可以暫停或抽時間出去;

一旦孩子表現出合作與變通時,要給予他正面的表揚和鼓勵;

確定合理的、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限制,並堅持下去;

用體育鍛鍊等來舒緩你的緊張情緒,避免向孩子發脾氣;

努力與他人合作,並獲得與孩子有關的其他人(老師、配偶)的支持;

父母在必要時可以尋求兒科醫生和心理學家的幫助。

逆反並非一無是處,也有正效應

逆反心理強的孩子在不順心、煩悶、壓抑、不滿意的時候,敢於發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於身心健康的負面情緒不至於長期滯留於心中得不到釋放。他們不會有畏縮、壓抑的心理,也不會懦弱、保守、逆來順受。這樣能起到維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作為家長應善於發現逆反心理中的積極因素,並善加利用。

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阿童木創想家官方公號。阿童木專注於3-18歲孩子的STEM教育,關注兒童和青少年的軟實力及綜合素養提升。阿童木創想家目前開設有五大跨學科課程體系——機器人、編程、創客、競賽、特色(3D印表機、無人機......)課程,提供品牌合作,希望自己的教學理念得到傳播,惠及到更多的孩子,致力於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d4g_GsBmyVoG_1Z0s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