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瓜果的農藥殘留有沒有超標?掛麵里的「鈉」含量究竟有多少?海鮮里是不是有福馬林?……如何發現和防範食品安全內在風險隱患,這些事關百姓「菜籃子」「盤中餐」安全的問題,只有通過抽檢的方式,才能得到正確解答。記者昨日從市食安辦獲悉,2020年全年,我市計劃完成食品安全抽檢34370批次,以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429萬計算,抽檢覆蓋率將達到8批次/千人,遠高於國務院要求的4批次/千人標準,位居全國前列。
市委市政府已將食品安全抽檢列為今年為人民辦實事項目。今年的3.4萬批次食品抽檢計劃中,市市場監管局將承擔29220批次抽檢任務,比2019年增加4030批次。「我們的抽檢方案涵蓋生產、流通、餐飲、網絡銷售4個環節的所有業態,覆蓋食品34個大類及食品相關產品,包含日常監督抽檢、專項監管抽檢、風險監測抽檢和評價性抽檢。」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抽檢是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的重要的、有效的手段。通過擴大食品抽檢監測力度和覆蓋面,市場監管部門將嚴把從田間到餐桌的「入口關」,及時發現和消除食品安全風險隱患,讓百姓的「菜籃子」拎得越來越舒心、放心、安心。
抽樣區域將覆蓋全市每個行政村
「今年的食品安全抽檢,特彆強調了抽樣的合理科學規劃。」市市場監管局食品藥品抽檢監測處負責人告訴記者。市場監管部門將結合食品流通消費量的大小、投訴舉報量的多少、食安風險程度的高低、出現非法添加可能性的大小,以及食品經營企業食安管理能力的強弱等方面的分析研判,科學規劃食品抽樣的區域和對象,並從中隨機採集具有代表性的檢驗樣本。抽樣的區域方面,要求「全市每個行政村都要覆蓋到」。還將重點擴大銷售末端的中小型生鮮超市、便利店、食雜店的抽檢覆蓋面和比例。
今年的食品安全抽檢方案在抽檢時間上要求按月、按季、按年全年均衡開展。季節性生產銷售的食品或存在季節性質量安全風險的食品,在相應季節增加抽檢量;節令性食品要在節前開展抽檢工作;食用農產品應根據季節特點、消費量等確定抽檢頻次和數量。
4個關鍵詞鎖定今年抽檢重點
1、小作坊、小餐飲、小店鋪
今年食品安全日常監督抽檢計劃抽檢小作坊1018批次,抽檢頻次為按季度抽檢,重點檢測食品添加劑和非食用物質硼砂、過氧化苯甲醯等。
此外,在專項抽檢中,小作坊和小餐飲、小店鋪的地方特色食品(魚丸、肉棕、碗糕、土筍凍等),也將作為重點。
2、食用農產品源頭
今年市場監管部門在流通環節計劃抽檢食用農產品3024批次。特別將加強食用農產品源頭抽檢,批發市場抽檢批次由2019年948批次增加到1180批次,水產品抽檢批次大幅增加到500批,全年均衡按月抽檢。在餐飲環節將抽檢食用農產品886批次。專項抽檢也將食用農產品作為一個重點。
此外,今年還將對食品批發企業進行重點抽檢;加強對蔬菜乾製品、水果乾製品、早餐食品(「早龍」「黃則和」等早餐工程攤點)和一次性餐飲具等品種的抽檢;增加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及周邊調味品、炒貨食品及堅果製品、干制水產品、食品添加劑、食鹽和食品相關產品等的批次。
3、學校及周邊食品安全
根據2019年風險分析顯示,今年市場監管部門將通過專項抽檢,加大對校園及校園周邊的食品安全抽檢力度。除了學校、幼兒園食堂和校園周邊餐飲與食品銷售單位,抽檢還將覆蓋各類食堂、小吃店、快餐店、飲品店、中央廚房、集體用餐配送單位、旅遊景區餐飲服務單位、酒店等。
4、網絡配送平台及企業
由於網絡食品銷售數量增長較快,今年計劃抽檢4000批次,比2019年增加了1700批次,抽檢覆蓋所有34個食品大類。為確保對各網絡電商平台和各食品細類的覆蓋,對網絡配送平台及企業(如京東、淘寶、天貓、美團、餓了麼、朴朴等)和自營電商平台(如山姆會員店、永輝生活、天虹、百果園、麥當勞等)按食品細類規定了最少抽檢批次,對網絡銷售量增幅較大的食品類別(如方便食品、炒貨食品及堅果製品、餐飲食品、食用農產品等)及抽檢合格率低的食品類別(如肉製品、水果製品等),增加了抽檢批次。(記者 陳泥 通訊員 鄭曉輝 黃琳)
來源:廈門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cczyXEBnkjnB-0zt5l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