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苦蕒,見過嗎?清熱解毒,排膿。用於闌尾炎,肺膿瘍,盆腔炎

2019-12-20   太極本草


山苦蕒

來源產地

菊科野苦蕒屬植物山苦蕒,以全草入藥。春夏秋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生於山地及荒野,為田間雜草。分布於我國北部、東部和南部。別名苦菜、節托蓮、小苦麥菜、苦葉苗、敗醬、苦麻菜、黃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陷血丹、小苦蕒、苦丁菜、苦碟子、光葉苦蕒菜、燕兒衣、敗醬草。

【原形態】

山苦蕒 多年生草本,高10-40m。全析無毛。基生葉蓮座狀,條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7-15cm,寬1-2cm,先端鈍 或急尖,基部下延成窄葉柄,全緣或具疏小齒或不規則羽裂;莖生葉1-2枚,無葉柄,稍抱莖。頭狀花序排成傘誠心誠意太聚傘花序;總苞片7-9mm,外層總苞片卵形,內層總苞片條狀披針形;舌狀花黃色或白,色10-12mm,先端5齒裂。瘦果狹披針形,稍扁平,紅桂冠色,長4-5mm,喙長約2mm,冠毛白色。花期4-5。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苦,寒。清熱解毒,破瘀活血,排膿。用於闌尾炎,腹腔膿腫,腸炎,痢疾,急、慢性盆腔炎,肺熱咳嗽,肺結核,吐血,衄血;外用治跌打損傷,瘡癤腫痛,黃水瘡,陰囊濕疹。

《中藥大辭典》

清熱解毒,瀉肺火,涼血,止血,止痛,調經,活血,化腐生肌。治無名腫毒,陰囊濕疹,肺炎,跌打損傷,骨折。

《中華本草》

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涼血止血。主腸癰;肺膿瘍;肺熱咳嗽;腸炎;痢疾疾;膽囊炎;盆腔炎;瘡癤腫毒;陰囊濕疹;吐血;衄血;血崩;跌打撈員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研末,每次3g。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干品研粉,香油調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