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肫草,見過嗎?主治肺熱咳嗽,咯血,吐血,腎結石,膽結石

2019-12-16   太極本草


雞肫草

來源產地

為虎耳科梅花草屬植物雞眼梅花草,以全草入藥。夏秋採集全草,洗凈曬乾。喜生於大山地帶土坎溝邊的陰濕處;在海拔1600~2600米的中山地帶均有生長。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福建、湖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別名白側耳、水側耳、雞眼草、黃梅花草、韋氏蒼耳七、肥豬草、銅錢草、白側耳草、蕎麥草、疔瘡草。

【原形態】

雞眼梅花草 多年生草本,高約20-50cm。根莖短粗,鬚根眾多。莖具棱脊,無毛。基生葉叢生;葉柄長3-15cm;葉片腎臟形或圓卵形,肥厚,長3-5cm,寬4-7cm,先端圓形或稍凸尖,基部心形,全緣;花莖中部以上具一無柄葉片,抱莖,與基生葉同形。單花頂生,徑約1cm;萼片5,基部多少連合,倒卵形,長1cm左右,宿存;花瓣5,白色或淡黃色,脈紋明顯,呈倒卵狀匙形至葫蘆形,長約8mm,邊緣中部以下具流蘇狀細裂;雄蕊5,與退化雄蕊間生,退化雄蕊5,具3-5裂;先端頭狀;子房近上位,卵狀橢圓形,三心皮合生,1室,花柱短,先端鈍圓形。蒴果扁-圓形。種子多數,橢圓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性狀】

根莖圓柱形,粗短,直徑約6mm,表麵灰褐色或棕褐色,有多數鬚根。莖長20-45cm,直徑2-3mm,表面棕黃色,有縱棱,質脆,易折斷。基生葉叢生,具長柄,葉片皺縮捲曲,完整者展平後呈腎形,長3-5cm,寬4-7cm,上面棕褐色或綠褐色,下麵灰白色。莖生葉1枚,形同莖生葉,較小,無柄。花灰白色,生於莖端,有時可見扁卵形。氣微,味淡。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淡、平。清肺止咳,利水祛濕。用於久咳咯血,瘧疾,腎結石,膽石症,白帶,跌打損傷;外用治濕熱瘡毒。

《中藥大辭典》

性溫。味淡,無毒。治咳嗽吐血,跌打損傷,白帶,濕瘡。補肺止咳。治婦女白帶,跌打損傷。

《中華本草》

味淡,性涼。補肺止咳;止血;利濕。主主治肺熱咳嗽,咯血,吐血,腎結石,膽結石,白帶,濕熱瘡毒


【歸經】

肺;脾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燉雞服。外用:搗敷。

【運用】

治咳嗽吐血:

雞肫草、鹿銜草。燉內服。

治婦女白帶:

白側耳二兩,白木槿花五錢。燉豬肉或煎水服。


治濕熱瘡:

雞肫草,搗絨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