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了解「自我效能」,幫孩子樹立自信心

2020-01-16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由於我在做育兒的研究,所以周圍經常有同事親戚向我諮詢兒童教育的問題,其中我最被頻繁問到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孩子自信心?

我們可以發現在每個班裡,總是會有一些不愛說話、內向害羞的孩子,在要他們發言或者表演的時候他們總是說::"我不行!我不想!我不會!",或者迴避老師和家長的目光,或者直接走開。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落落大方,自家的孩子卻總是躲在燈光後,及其不自信,父母們不禁會感到很憂慮。

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沒有自信,其實都是"自我效能感"不夠,要想提高孩子自信力,要從提高"自我效能"開始。

孩子越小,越是培養"自我效能"的好時機

1.什麼是自我效能?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來的,指的是一個人在特定的情景中從事某種行為並且能取得預期結果的能力。

班杜拉在自己的社會學習理論中,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完成某項任務或者應付某種情景的能力判斷、自信度等方面的感受,就叫做"自我效能感"。

說白了,就是人們對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能力的感受,對於自己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在生活有的孩子不夠自信,做什麼事情都畏畏縮縮、唯唯諾諾,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力,缺乏"自我效能感",也就是少了很多"我能行"的信念。

2.孩子年紀小,認知發育不完全,"自我效能"提升快

因為幼兒還沒有形成獨立的、穩定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所以在這時培養孩子"自我效能",效果是最明顯,提升速度也是最快的。

同時,由於幼兒對自我認識不清,所以老師和父母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到幼兒最自己能力的評價和自我效能的認知水平,對幼兒的正確客觀的評價和準確引導能更加激發改變幼兒的觀念和行為。

而一旦孩子長大一些,比如上了中學後或者成年之後,性格就很難改變了,相信我們大人都有了非常清晰的認識,性格已經深深地刻入我們基因一般。

就像我們突然讓一個內向的人在一瞬間變得外向自然;讓一個社交恐懼者突然參加各種Party,這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自我效能"能帶給孩子多大的能量?

美國20世紀現代主義的著名詩人卡明斯曾說:"一旦我們相信自己,我們就可以拿好奇心、求知慾、愉悅等一切展現人類美好品質的體驗來冒險。"

1.自我效能高可以讓孩子在學習上充滿優勢

2.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能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

自我效能不僅表現在外在的行為舉止、表演發言上,還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很多孩子平時十分努力學習,作業認真寫,課後專心複習,但是一到考試就考不好,其實是跟心理素質有關,而孩子心理素質也同自我效能掛鉤。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齊默爾曼說的:"孩子以多大的精力和耐心達到目標,相比他的實際能力,可能更多取決於自我效能感。"

擁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孩子心中充滿無限的可能性,他們相信再困難的事也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超越。

自我效能感低,也就是比較自卑、消極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第一想法就是:"我不行"、"我一定做不到"總是想著逃避,甚至憂鬱自閉,對未來缺乏美好的希望和想像,容易產生悲觀心理。

高自我效能感的孩子在面對挑戰和競爭時,他們會積極運用思維,認為沒有什麼事能絆倒自己,想出更好的辦法解決難題,會從各種事情中找出動力支撐自己。

3.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擁有更健康的身體狀況

有研究表明,人大腦的消極或積極因素是可以同人的身體相聯結的,常年處於積極狀態的大腦,他們的身體機能也會相對好,因為有強烈自我效能的人會顯得比一般人更有幹勁,會注重自己生活中的身體狀態,傾向於改變不好的生活習慣。

他們注重生活的品質,有較強的自律能力,所以在身體和運動上的管理要優於低自我效能的人。

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是孩子成功的關鍵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已經對"自我效能"有所了解,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自信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這也需要父母的智慧的引導。

1,信任加鼓勵孩子,在孩子心中播下自信的種子

對於幼兒來說,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人,而對於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發育不成熟和不完整的他們來說,父母的評價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就是他們成年後是否自信的關鍵。

然而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家長都在"嫌棄"自己孩子的路上越走越遠……

"寫個作業都慢慢吞吞的,以後能有什麼出息?"

"人一多話就不會說了,在家不是挺能說的嗎?"

"你這麼害羞膽小,一點也不大方,你看看人家。"

……

但是就像"你做的很好,幫了媽媽很大的忙"這樣簡單的句子,父母們卻很難說出。

1996年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和他的同事曾經對279名11-14歲的兒童和他們的父母進行調查,發現父母和兒童的自我效能水平相當程度,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

而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和鼓勵有助於孩子取得好成績。

所以在平時,如果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值得鼓勵,即便是一件小事,家長都要及時給予反饋,具體而不敷衍地誇讚孩子,非常有助提高孩子的自信力。

但千萬不要"尬夸",比如像隨手畫了幅畫、學會跑步走路這種就不必強行誇讚。

2.需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讓孩子充滿成就感

生活中父母們可以製造一些"跳一跳就夠得著"的"困難",讓孩子嘗試並引導孩子解決。

比如我們在孩子到了適當的年齡買一些拼圖和七巧板,讓孩子嘗試拼接,在孩子不會的時候不要直接上手,而是引導孩子觀察形狀嘗試,在孩子完成後也可以及時給予反饋。

在這種"製造困難——積極引導——解決困難"的親子互動中,孩子既充滿參與感,不是自己孤零零地在一旁搗鼓,也能在完成後充滿成就感。

多給孩子製造這樣的機會,甚至可以讓孩子到更大的舞台表演,在外界環境地塑造中提升自信力。

3.讓孩子在群體中找到自信

有時候人的自信感是在群體中獲得的,加入群體可以享受群體帶給他們的快樂。

要想讓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比起充滿競爭的緊張活動,可能鼓勵孩子協作的活動效果會更好。

比如可以讓孩子教小弟弟小妹妹們讀書識字,這樣的輔導模式不僅會增進孩子的自信心,在教的過程中實際上才是孩子真正明白和了解知識的過程。

同樣,在其他協作的活動中也能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需要父母多注意。

總而言之,充滿自信力的孩子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中都會擁有特別的優勢,所以從小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顯得尤為重要。

專注孩子的性格塑造,提高孩子自信力是孩子成才的關鍵。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UWsr28BbDmBVZuPvr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