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我要,我就要!」
我們都知道不能一味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在不同場合,怎樣平和又高效地對孩子說「不」,怎樣在控制孩子購買慾的同時,又為他確立初步的金錢觀呢?
下面是媽媽們經常遇到的一些苦惱,希望我們簡短的對策,可以幫助你擺脫困境,保持立場,幫助孩子從容地面對「物慾」。
苦惱一:「我的孩子在電視廣告上看到什麼,就跟我要什麼!」
「我通常會在做晚飯的時候安排孩子看電視,但是現在的少兒節目中間也穿插大量廣告。於是,兒子看見什麼廣告,就跟我要什麼,比我知道的還多……」
怎麼辦:
關掉電視!既然沒有真正給孩子看的「純少兒節目」,我們不如索性不看電視。如果你需要安安靜靜做晚飯的時間,可以給孩子安排看光碟,動畫片、教育節目或者歌舞都可以。
苦惱二:「每次帶孩子去超市購物,他都會央求我給他買樣東西。」
「特別是排隊結帳的時候,收銀台前的那些泡泡糖、棒棒糖、巧克力一個勁地跟孩子招手,而前面的隊伍總是不見動窩。所以每次都抵不過孩子的糾纏……」
怎麼辦:
比較溫和的辦法就是事先和孩子說好此行的目的。告訴他只能給他買一樣東西,並且讓他自己決定是一杯果粒酸奶,還是一包海苔。
比較省事的辦法是帶孩子購物時,只購買家庭生活必需品。遠離零食、玩具櫃檯,讓他形成「超市只是給家裡添置東西的地方」的認識。
苦惱三:「小朋友有什麼,孩子就跟我要什麼。」
「他會纏著我給他買和奇奇家一樣的電動車,或者和牛牛家一樣的光電手槍,如果有小朋友把家裡的DVD帶到幼兒園去,他就會糾纏我一個晚上,也要一張同樣的動畫片……」
怎麼辦:
對於這件事,你必須在第一次的時候就態度堅決。你可以告訴他:「不行,因為你已經有很多玩具了,它們足夠你忙活一晚上的。」從孩子能夠聽懂你的話開始,你就有必要幫他建立「家裡的錢應該花在哪兒、怎麼花」的概念。
買東西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不是所有喜歡的東西都能買。你可以指著一件你非常喜歡的衣服告訴他,雖然你很喜歡這件衣服,但是你寧願把錢留著去買更加需要或者更加值得的東西。
苦惱四:「我該怎麼告訴孩子某件東西值多少錢?」
「我希望孩子能有一定的金錢意識,但是又不願意在孩子面前過多地談論錢。」
怎麼辦:
和孩子一起賣廢品。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家裡的舊報紙、空飲料瓶賣給收廢品的人,換的錢和他一起存進小豬儲蓄罐。
給孩子點零花錢,讓他自由支配。外出的時候,允許他從裡面拿出1元或者2元錢,由他自己來決定,拿這些錢買一支雪糕還是兩張小貼紙。
通過這一「掙」一「花」的過程,幫助孩子確定初步的價格意識。
苦惱五:「我總是找不到拒絕孩子的有力說辭。」
「雖然我知道說『不』對我、對孩子都很重要,但是面對他可愛的小臉和信任的眼神,我總是張不開口拒絕。」
怎麼辦:
認真傾聽孩子的請求,耐心解釋不能買的原因。你的理由一定要有說服力,而不是簡單的「媽媽說不行,就是不行」的粗暴腔調。比如,當你拒絕給孩子買遊戲機的時候,必須給他列舉出遊戲機的N多弊端。此外,你要持之以恆,如果你為了圖一時耳根清靜而朝令夕改,那麼你的話在孩子那裡就再也沒有說服力了。
「爸爸媽媽有錢,喜歡就買!」父母最大的錯誤,是不告訴孩子生活的真相
有粉絲留言說孩子剛讀小學,好像已經變成白眼狼。
比如,衣服鞋子,一律要求名牌,不給買就覺得大人摳,說幾千塊而已,至於嗎?
這位媽媽認為讓孩子在愛里長大,就是盡力滿足他的所有要求,給孩子營造一種生活非常輕鬆的感覺。
但發現孩子越來越不知道感恩,讓這位媽媽有點害怕。
其實,一開始,就要用真實的生活,正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否則,養出白眼狼,指日可待。不是孩子不理解你,實在是他們跟你沒活在一個世界。
孩子的性格形成,是不可逆的,幼年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生存習慣,長大之後,他們就會擁有非常痛苦的一生。
1、學會自我控制
學會自我控制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對自身有掌控力,讓孩子明白,暫時的控制住自己,能得到更大的好處,這也叫」延時滿足能力「的訓練。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對此提出了一個很實用的方法——零食訓練。
你可以買些孩子喜歡吃的東西,比如巧克力,薯片等。三天給孩子吃一次,這樣持續一個月左右,等孩子養成了習慣,你就可以對孩子說,這次媽媽給你的零食,如果你能忍住不吃,三天後,媽媽就給你三倍的巧克力。但是,如果你沒忍住吃掉了,那三天後的零食就沒有了。
言出必行,父母要嚴格執行訓練結果。
這可以讓孩子非常直觀的了解到,原來控制住自己,可以得到更大的好處。
這樣的孩子,才有耐性,等孩子大一點,面對學業壓力,你對他講,現在的忍耐,會換來以後輕鬆一點的生活,孩子才知道你在說什麼,因為他對這個是認同的,也是習慣的。
相對比,沒有耐性的孩子,別說長時間忍耐學習的枯燥,就是坐四十分鐘,他們也做不到,因為臨時的滿足,總是更有誘惑力。
2、同理心教育,讓孩子成為真正的人!
同理心這是一個人擁有良好品德的最基本保證。一個沒有同理心的人,不會孝順,不會友愛,也不會幫助他人。
有的家長,一點苦都不願意讓孩子受苦,恨不能全部幫孩子代勞,一切以孩子為優先。這樣的教育方法,最容易養出自私的孩子。
因為他們從小開始,就是只對學習負責,他們眼中沒有過別人,自然也沒有同理心。
避免孩子自私,李玫瑾教授說,可以用吃飯這件小事而去訓練。在飯桌上,要有個規矩,大人沒有吃飯時,孩子再餓,也不能讓他自己先吃。家裡老人不捨得孩子餓著,經常讓孩子先吃。這樣是不妥的。讓孩子體味體味飢餓這種最基本的痛苦,能讓孩子有同理心,只有他知道餓是難受的,他才能對飢餓的人,有同情心。
一個小小的吃飯訓練,能在給孩子灌輸規則意識的同時,讓他更加的有人情味,這樣長大的孩子,不容易成為心中只有自己的自私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