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恐慌、憤怒、無助、抑鬱 防疫也要防「抑」工會開出「心理處方」

2020-04-08   勞動午報

新冠肺炎疫情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也破壞了很多人心理狀態的穩定與平衡,不少人因此出現了焦慮、恐慌、憤怒、無助、抑鬱等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個體的免疫系統和身體健康,也有可能影響到群體心理和整個社會的心態。因此,在抗疫過程中,心理問題更不能忽視。用「心」防疫,工會在這兒支招助廣大職工提高心理免疫力。

【工作案例】

北京市職工服務中心:

通過專業疏導守護職工心理健康

為幫助廣大職工減輕心理困頓,以科學理性的心態參與疫情防控,自2月1日起,市總工會便啟動了職工心理援助熱線。熱線開通兩個月來,在關愛職工心理健康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面對疫情,除了科學的身體防護外,心理防護同樣重要。」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疫情發生後,市總工會下屬的北京市職工服務中心積極整合優質專家資源,面向全市職工提供7×24小時全天候安全、專業的心理服務。職工及身邊的家屬如出現心理焦慮、恐懼、憂鬱、煩悶等問題,可隨時撥打心理援助熱線4000151123、4000251123進行預約,根據預約情況,匹配的專業諮詢師將於1-2小時內回復。

截至3月24日,市總工會職工心理援助熱線已接到283例職工來電,與疫情相關的占58%。他們傾訴因疫情帶來的困惑、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尋求心理援助。面對職工的心理訴求,心理諮詢師通過專業疏導和耐心陪伴,為大多數職工化解了負面情緒,幫助職工樹立起面對和解決工作生活困擾的信心。

據介紹,一些職工經歷過「非典」,再次經歷疫情時,非常擔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於是出現緊張情緒,有些甚至出現不斷洗手、擦拭手機的行為,過度關注疫情信息,特別容易被負面信息影響;另外一部分人是因為房貸車貸等經濟壓力而產生焦慮等。此外,職工心理援助熱線還接到一家企業來電,該企業有24名職工返京後需要隔離。隔離期間,出現悲觀、緊張等負面情緒,希望得到專業指導。職工心理熱線立即組織諮詢師在線輔導,幫助他們度過焦慮期。

北京市職工服務中心希望職工能通過傾訴等專業方式,有效緩解壓力,消除消極認知,穩定情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積極向上的心態應對疫情。

北京師範大學:

為有需求者提供長期免費心理諮詢

「基於『非典』的經驗,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們迅速招募了符合專業標準的諮詢師近300人,組建北師大防疫心理援助專業團隊,於1月27日正式開通了全國高校第一條面向全社會的心理疏導服務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黨委書記、教授喬志宏介紹說,在開通後的一分鐘內,就有近30通電話。截至3月28日,熱線電話與網絡輔導總計服務民眾6300餘人次。

喬志宏表示,在所有求助者中,普通民眾占比58%,被隔離人員13%,醫務工作者5%,患者5%。在求助的問題類型中,恐慌、焦慮、害怕的人數最多,約占63%;因疫情影響出現的家庭問題和親密關係問題占6%;2%的求助者反映遭受到了地域歧視;因疫情而導致原本心理問題加重的占4%;其他還有一些情緒,例如感到自責、憤怒、孤獨、無聊的,總共占7%。

熱線接線員通過表達關懷支持的態度、評估當事人的需求和問題、共情的聆聽、提供有效信息、給予對未來的希望等專業技術使當事人平復情緒,獲得面對困境的力量,恢復對自己的掌控感,從而有能力面對疫情的挑戰。

針對最近海外疫情形勢嚴峻,很多留學生和境外華人感到疫情帶來的壓力,北京師範大學又於3月18日在全國率先開通面向境外的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邀請了我國駐義大利使館教育參贊於興國等多位嘉賓為心理疏導人員介紹情況、提供培訓,現已接聽並完成近百個海外來電和網絡輔導。

「隨著我國疫情的有效控制,到3月中旬,大眾的心理干預已成下降趨勢,而受疫情影響較大人群如患者、有創傷經歷的醫護人員等,需要長期心理干預。」喬志宏說,現在,他們已基本完成了免費提供心理諮詢的微信小程序,將提供為期兩年的心理諮詢。

【心理處方】

隨著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企業復工復產快速推進,我們該如何調整好心態,積極有效應對呢?近日,針對職工關心的問題,北京市職工服務中心進行了歸納整理,開出了一份「心理處方」——

彈性工作模式下,感到效率不高,怎麼辦?

許多企事業單位在這段時間採取了彈性工作模式,例如:安排員工輪流值崗或居家辦公等,這讓一些員工感到不適應,工作效率下降。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與生活的界限不清,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需要儀式感。人都存在一定的惰性,彈性工作可能讓我們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如果需要在家辦公,可以通過一些具有儀式感的行為幫助我們找到工作狀態,比如:在家劃分出遠離床、沙發、電視的工作區域,一旦進入這個區域,就進入工作狀態。

制定彈性工作計劃表。以往的工作計劃或工作模式可能不適用於防疫期,要根據輪崗或值班時間、工作類別來重新制定工作計劃表。例如,每周要到崗3天,可以把必須要在辦公室進行的工作集中在這3天完成,其餘較為靈活的工作留到在家辦公時進行。

與團隊順暢溝通。與團隊溝通,不僅可以提高工作的協同性,還能夠讓大家互相鼓勵,避免產生「我一個人在戰鬥」的孤獨感。如果有條件,可以利用聊天APP或者遠程辦公軟體,定期溝通情況,討論問題,互幫互助。

疫情發生以來,我一直堅守在一線崗位,感覺壓力山大,怎麼辦?

在這個特殊時期,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你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不畏困難,堅守崗位。同時,你們也承受著較大的身心壓力,需要及時做好心理調整。

看到自己工作的意義。工作帶來的滿足感、驕傲感和獲得感等內在激勵,能緩衝壓力造成的負面影響。要知道,你們是「最美逆行者」,是國人心中的「英雄」。正因為你們的堅持與付出,疫情才能迅速被控制,廣大企業才能順利復工復產,全國人民才能健康安全。請為自己感到驕傲!

保持充沛的精力。身心健康是一個互相影響的整體,良好飽滿的精神狀態離不開健康的身體狀態。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也請儘量保持健康的飲食和充足的睡眠。抓緊一切時間吃飯、休息和補充體力,即使再忙,也儘量保持規律作息。

接受他人的支持。你們是英勇的「戰士」,但你們也是血肉之軀,請允許自己出現脆弱、負面的感受,並記住,親友的關愛和支持是心理能量的重要來源。利用休息的時間,主動跟他們講講自己的感受或者工作中出現的狀況,這種表達與釋放能夠讓你輕鬆不少。如果需要,還可以尋求專業心理支持。

我的單位已經恢復正常上班,所有人都必須到崗,我還是有點擔心,怎麼辦?

適當的擔心能夠避免我們因「掉以輕心」而在這個時候功虧一簣,所以這是正常且有必要的。但過度擔心會影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需要進行科學調節。

相信你的單位和政府。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復工單位會遵照疾控中心和衛健委的要求進行嚴格的消毒與防疫管理,請相信現代科學,也要相信單位對員工的責任心。只要遵循防疫要求,做好相關防護工作,就不必過度擔心。

建立環境中的安全感。可以關注並感受周圍環境給你帶來的安全感,例如:辦公樓門口測量體溫的設施、門衛登記來訪者健康狀況的行為、辦公室里的消毒水味道、午餐時的分餐制等等。告訴自己,這些措施都能夠有效降低感染的幾率,並從中獲得安全感。

控制自己的擔心。我們可以將擔心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控制的,一類是不可控制的。「我會不會感染」是一種無法控制的擔心,「我能不能做好防護」則是一種可以控制的擔心。將自己不可控的擔心轉化為可控的擔心,然後通過有效的行為去減輕自己的擔心。

這段時間,我無法靜下心來工作,頻繁出錯,怎麼辦?

面對疫情以及疫情產生的各類衍生問題,我們可能感到思緒繁雜,無法集中精力,並因此感到焦慮。不妨通過正念的方式平復情緒,集中精力。

煩躁時看看雲彩。觀照萬象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正念練習。心煩意亂時,選一個自然的物體進行觀照,例如:桌上的綠植、天邊的白雲。放空思緒,靜靜地觀察它的每一個細節,好似你是第一次看到它,直到無法繼續集中注意力為止。觀察時,要從內心與它建立連接,感受和獲取其能量,例如:綠植的生命力、雲朵的寧靜。

不要急於下評論。不妄加評論是正念中的一個重要理念。「這樣根本不行」「太糟糕了」等評論會令我們陷入焦躁和悲觀之中。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可以用設定目標來代替評論,例如:「我需要做出××等修改」「我會在周四之前收集更多資料」等。

寫下令自己開心的事。準備一個你喜歡的小本子,每天工作結束後,都在上面寫下一件讓你感到開心的事,例如:「今天同事的幫助讓我提高了不少工作效率」等。這樣做能訓練我們關注積極的事件,增強我們的心理韌性,改善我們的心理狀態。在自己沮喪、焦慮時,可以翻閱一下自己以往的記錄。

恢復正常上班了,但我習慣了晚睡晚起,更改作息很痛苦,怎麼辦?

疫情期間,因為缺少鍛鍊、不用出門,很容易養成日夜顛倒的作息習慣。為了順利進入復工狀態,讓生活恢復正常,我們需要用科學方法來改變不良習慣。

循序漸進地提前就寢。本來凌晨2點才睡,突然逼著自己晚上9點就上床睡覺,非但不能讓你快速入睡,反而會加重你的焦慮情緒。所以不妨每天提前半小時或1小時就寢,在3-5天內,逐步恢復到正常的就寢時間。

多曬太陽,保持頭腦清醒。紫外線能夠抑制我們分泌引起睡意的褪黑素,為了減輕早起的痛苦,儘快清醒,請起床後立即拉開窗簾,接收日光的沐浴。工作中犯困時,可以到窗邊曬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如果中午實在太困,可以小睡20分鐘,如果午睡時間過長,反而會影響你下午的工作狀態。

晚上放緩身心活動。到了傍晚,吃清淡的飲食,調暗房間的燈光,做一些輕柔的拉伸運動,安靜地閱讀一本書,洗個熱水澡,即使看電視也請調暗燈光,讓自己的神經活動緩慢下來,為入睡做好準備。閉上眼後可以將睡眠具象化,想像「自己是風中的一片葉子,沒有重量,隨著微風輕輕飛舞,向前、向前,最後到達溫暖的夢鄉。」

本報記者 張晶/文 邰怡明/繪圖